抗清
繁体版

第39章 要臣做什么!

    嗯?

    王五下意识多看了眼金道台,心想这家伙一定是个贪官,否则不会有这种觉悟。

    不过他是来真的。

    不是跟金道台开玩笑。

    满城,就是座大型监狱。

    而他就是这座大型监狱的典狱长。

    没有他的同意,一只苍蝇也别想飞出去。

    想要让两万旗人乖乖呆在满城服刑,而外界对此一无所知,难度也相当大。

    一般人做不到,但王五能做到。

    因为他有先进经验。

    管理条例及相关办法便是配套的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大致有了雏形,最终定稿以及落实尚需时日。

    乐观一点的话可能一个月,最迟两个月。

    但不管是满城建设的硬件,还是配套条例的软件,前提都是得把巴布尔带到荆州来的这四千八旗兵缴械,另外就是把墙修起来。

    没了武器,旗兵再多也得乖乖在里面老实改造。

    修墙问题不大,只要工程款及时到位。

    缴械,有一定难度。

    巴布尔带领的第二批人马刚刚离开燕京,还得二十天才能到荆州。

    老张通报说这支队伍有披甲人两千余,家眷则有一万人。

    王五考虑怎么将这帮八旗兵全部缴械。

    单从结果来看,关门打狗肯定更好一些。

    就是把巴布尔放进满城再缴械,这样可以确保不走脱一人。

    只是四千八旗兵聚在一起抱团顽抗不肯缴械的话,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想要将他们拿下王五也得付出一定伤亡。

    动静大了,外城的汉人就知道了。

    所以他个人倾向于分而治之。

    先解决巴布尔那批人,再解决赉塔这批人,如此伤亡就会小很多。

    问题是真要动手缴八旗的械,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只要跑出一个去,荆州满城的真相就会被清廷知道,那样王五就收拾不了烂摊子。

    思来想去,这件事必须得老张配合就行。

    就是智取,而不是硬来。

    于是给老张写了封信,信刚发出去吴穆纳就来了。

    苏克萨哈的侄子很会说话,一见面就道:“过去我大清有首崇满洲国策,但先帝在时信任汉官,视满汉为一体,遇文武无分轻重”

    言下之意就是赉塔在城门外说的那些话纯属他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八旗,也不代表大清。

    在八旗体制内,汉军都统就是真正的旗人,也是朝廷的大员,无须有任何思想上的顾虑,更无须将极个别人的看法当作普遍现象。

    因为满汉平等一体化是先帝在时制定的国策。

    还高度夸赞王五弃明投清之举有利于大清对中国最后一块“顽地”的征服,也是对湖广百姓的负责,太平盛世的到来有他的一份功劳。

    丝毫不提先前穆里玛在西山的那场大败仗,也不提那几千死于王五之手的满洲子弟。

    反正漂亮话来回说。

    王五心道这小子是给他灌迷魂汤呢。

    果然,吴穆纳“图穷匕现”了,说新任荆州将军巴布尔出自满洲正黄旗,乃是当朝权臣鳌拜的鹰犬。

    说这话时并没有任何避讳。

    因为宫中的说法是这个新降的尼堪悍将并非鳌拜一党,因此可用。

    王五不动声色问吴穆纳想让他干什么。

    后者也不再绕圈子,竟是让他这个由鳌拜兄弟招抚的降将上书为前番畏罪自杀的图海喊冤。

    王五眉头微皱。

    图海是被鳌拜兄弟扣的谋反大帽子,结果被他在兴山城亲手击毙,张长庚给弄了个畏罪自杀的定性。

    苏克萨哈那边让他这个降将为图海喊冤,安的可不是好心思,分明是让他做出头鸟。

    或者说是炮灰。

    因为他如果上书为图海鸣冤,就等于宣布自己与鳌拜划清界线,同时也替苏克萨哈他们充当“讨伐”鳌拜的急先锋。

    可眼下距离鳌拜被小麻子坑死还有几年时间,这几年鳌拜实际就是皇帝。

    而苏克萨哈更是没多少日子好活。

    因此这会得罪鳌拜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考虑再三,当场拒绝。

    不过没有直接拒绝,只说自己眼下刚刚归顺大清,虽是汉军正白旗都统,但毕竟是一降将人微言轻,且对图海之死真相并不清楚,因而冒然上书不妥。

    吴穆纳见状不由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强迫对方,悻悻告辞。

    回满城的路上也隐隐很是不安。

    倒不是那些降兵让他紧张,而是他离京时伯父苏克萨哈犯了一个错误,竟上书反对立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立赫舍里氏为皇后是太皇太后的意思。

    伯父此举甚是不明智。

    若是因此得罪太皇太后,是不是还能得到宫中支持就很难说了。

    有一点却很肯定,那就是索尼肯定是被伯父得罪了。

    如今能扳倒鳌拜的唯一机会就是替图海***,可这个宫中说可用的尼堪降将却不愿意上书,这让吴穆纳不由感到焦虑。

    他的时间不多,不能在巴布尔抵达前查出图海“畏罪自杀”的真相,恐是再难查清

    燕京,没来由的生出一场大案来。

    一个叫杨光先的官员写了篇文章叫《辟邪论》,该文主要是反对由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按西方天文学制定的新历法。

    同时杨光先还上书朝廷称汤若望等西洋教士意图谋反,必须将中国境内的教徒“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也就是能赶走就赶走,不能赶走就杀死,教士们的书籍也应当全部焚毁,甚至其住处都应一把火烧个干净。

    甚至激进的提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意大清可以没有好历法,但大清绝对不能有洋人。

    这个杨光先何其人也?

    早年是明朝恩荫的新安所千户,后来将千户一职让于其弟,自己以布衣身份抬棺死劾当时的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被廷杖后流放辽西。

    温体仁倒台后,杨光先被赦免回乡。

    待大清入关,这个杨光先立时剃发降清,被清廷委任了一个六品小官。

    杨的上书引起了执政的辅臣重视,鳌拜亲自接见了杨光先,问其何以反对汤若望等西洋教士。

    杨称西洋人都是妖说,尤其近来西洋人多宣扬地是圆的,简直是荒唐透顶。

    鳌拜诧异为何地不是圆的。

    “大人,若地球是圆的,地球上面的人是站着的,那侧面和下面的人难道像蜾虫一样爬在墙上横立壁行,或倒立悬挂在楼板下?须知天下之水,高向低流,请问大人是否见过海水浮在壁上而不下淌?

    我东方人都立在地球上,地若是圆的,那西洋人必然在地球的下方淹没于水中,果真如此,西洋只有鱼鳖哪来的人?”

    杨光先的“地平说”引得鳌拜连连称道,再想当年汤若望对先帝多有蛊惑,而且宫中受这帮西洋教士影响太深,便入宫去见皇帝要求逮捕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洋妖僧。

    进宫时,小皇帝正在读书,鳌拜连通报都未直接推门而入,结果发现小皇帝看的竟是汉人的儒家经典,不由很是不高兴的说道:“先帝嫌臣不才,让臣辅政教诲皇上,故臣以为皇上应体察先帝圣意,屏儒进释,这才不辱没祖宗功业。”

    康熙被突然闯进来的鳌拜吓倒,但还是硬着头皮道:“鳌少保,今我大清已据有中国天下,而中国儒学昌盛,无论读书为官皆为儒学门人,朕为大清皇帝管中国之人,岂能不读儒学,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鳌拜没想到小皇帝竟敢顶撞自己,不禁勃然大怒:“皇上不听臣的话,那还要臣这个辅臣做什么!”

    说完,竟是上前一把夺过小皇帝看的书,气乎乎的甩到窗外,吓的边上的小皇帝老师陈廷敬站在那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