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制药开始成为医药巨头
繁体版

第35章 独特的方案,苏沐的前瞻性

    “药物制粒过程中,通过检测颗粒水分控制干燥终点,这是常识,相信这点应该不用我过多解释吧?”

    苏沐平静地回复着,“可是,从哪里取样,取哪部分的样品,才能更具代表性,这就是需要验证了。”

    “当然,国内,乃至是国外的大多数的工艺,从设备固有的取样口取样似乎已经是默认方法。”

    “但,我们本着真实性以及工艺严谨性出发,还是进行了上中下三层样品与取样口样品进行对比,如果几个样品之间的结果相差不大.........”

    说到这,苏沐停顿了一下。

    这时,一直沉默的刘海峰接话道:“如果结果相差不大,就证明取样口的取样具备代表性。”

    苏沐看了一眼对方,微微一愣,点头道:“没错!”

    他还以为刘海峰会提出异议呢,毕竟他刚刚说的这些,还没在制药行业普及。

    但刘海峰却没有质疑这些猜想的准确性,而且,还顺着他的思路,迅速理解了其中的关键之处,这让他感到意外。

    “这就是我进行这个验证的目的,如果老师们还有有疑问,尽管提问,我保证会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

    苏沐说完,刘海峰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个年轻人,还真是让人出乎意料。

    流化床取样的代表性验证,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老实说,这个验证项目确实有其意义。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未必能够像理论的想象的那般顺利。

    作为有一定经验的刘海峰,一眼就看出,这里面存在的漏洞。

    首先,如果锅内取出的颗粒检测出的水分结果和取样口的检测结果相差过大怎么办?

    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取样点不可用?

    可是,流化床的取样口是固定的,你不从固定取样口取样,又从何处取?

    制粒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颗粒成形过程,是一个不均匀的状态。

    所以,各个取样点之间,一定是具有差异的。

    但是,如果单说方案设计,确实找不出漏洞,只是这个验证结果,倒是未必就能够如预想的那般完美了。

    不过,刘海峰并没有过多纠结这个问题。

    “好,那就请说一下,制粒完成后,进行整粒混合的时候,为什么在总混罐内取了一组样,又在出料分罐后又取了一份样?”

    固体制剂生产,制粒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粉体的可压性,保证后续压片能够稳定成形。

    而在这个过程中间,通常会将不均匀的颗粒重新粉碎成均匀颗粒的状态,或者加入其他辅料。

    可是,刘海峰还是第一见产品工艺验证过程中设计了这么多取样的方案。

    而且最令人吃惊的还是,这么种取样的设计,竟然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

    苏沐面对刘海峰抛来的难题,微微一愣,显然没有想到刘海峰会竟然这么敏锐,第二个问题便是这个。

    要知道,大多数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物料的转移和储存个过程。

    而对于颗粒来说,分布不均匀是一个极大的风险点。

    颗粒分布不均匀意味着,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可能局部过多或过少。

    这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而总混的目的,便是将药物混合均匀。

    见苏沐皱眉深思,刘海峰也不催促,只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着苏沐的答案。

    良久之后,苏沐缓缓抬起头,看向刘海峰道:“混合均匀性的验证,是固体制剂的一项关键项目,这点老师们应该比我更清楚。”

    听到这句话,刘海峰不禁暗自赞许的点了点头。

    确实,固体制剂生产是一门非常庞杂的课题,颗粒、硬胶囊、片剂等等,可以细分为多种剂型。

    但是,几乎所有的制剂类型,都要在制粒过程中进行混合均匀性的验证。

    不过,这个苏沐的验证方式,可是十分独特。

    “可是,总混罐内的取样,不是已经能够证明你混合后的药物均匀程度了吗?”

    这次开口的是另一个检查组的老师,苏沐闻言摇头道:“总混罐内的混合均匀度,只能代表药物总混后的状态。”

    “而我们的药物,在进行压片之前,还需要经过罐子转移,甚至可能要储存几天后才进行下一步生成。”

    “颗粒是具有流动性的,在静置过程中,是会分层的,本身均匀的颗粒,转移后变得不均匀了............”

    “这个风险,老师们应该能明白有多大吧?”

    苏沐语气坚决地说道,他知道,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否则,商业化生产的时候就会出大问题。

    能够规避这个风险的方式,那就是取样检验,只要自己有足够多的数据证明自己转移颗粒后其关键质量属性没有发生改变。

    即证明转料以后的颗粒或者存储一段时间后的颗粒混合均匀性还是合格的,那就能够证明这个产品最终的药物含量是均一稳定的。

    “嘶~原来如此!”

    苏沐的话,瞬间引爆了整个检测组。

    刘海峰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皆被苏沐的话吸引住了心神,纷纷陷入了深思中。

    这些年,药品监管司一直试图改进企业工艺设计的方案合理性,希望将其做到更精细,但效果不佳。

    现在,苏沐的一番话,让他们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

    颗粒分层这一点,只要是有过生产经验的人都知道,包括在做的各位检查官老师。

    只是,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提出怎样去降低甚至规避这个风险。

    如今,倒是有人提出了这个思路。

    “苏沐是吧?不得不说,你的思路很有想法,也很有创造力。”刘海峰看向苏沐,赞赏的点了点头。

    随后,刘海峰继续道:“颗粒分层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你能预见性的想到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说明你有足够高的基础。”

    “只是,有一点我很疑惑,你既然是为了验证颗粒混合均匀性,为什么还要取样检测微生物呢?”

    微生物控制,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项。

    不同的制剂类型有不同的微生物控制标准,但是,对于片剂而言,一般是将微生物检验放在最终成品上,他还没见过在过程中取颗粒样检验微生物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