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肥宅室友
繁体版

我的读书史-思想史

    这里写的是读的课外读物,后面会写一些读书的事情。

    小学前~小学

    印象中最早的接触的书本是《365个睡前故事》。那个时候每天都让妈妈将一个睡前故事,有的很短有的很长,反正只讲一个。后来就自己看,数了数发现书虽然很厚但是没有365个故事,好像不到两百。

    小学时候,我的书本开始多了起来。主要还是一些漫画书,《老夫子》《哆啦A梦》《乌龙院》之类的,也不全,有一集没一集的看。我图书的来源主要是租,老家不远处有个老人家,他家有很多书出租,押金二十,租一本一天五毛。我把里面想看的书都看完了,然后和我妈说我把他家想看的书都看完了,妈妈当时在打麻将,就说看完了就把钱拿回来呗,然后我就一个人去了,我说我要把押金要回来,老人说我还有什么什么书之类的,你看吗?我说不看了,要退押金,他就把押金退给我了。过了些年这个老人不怎么去哪里了,那里变成了一家面馆。还有一个地方是在我们镇上高中那里,有三家书店联合推出的租书卡,一家购买,三家都可以租,我最早是在一个小巷子里面的某家老两口照看的店里面租书,那里有很多漫画书出租,我最早看到《哆啦A梦七小子》就是在那里看到的,还有些很多很厚的其他网游或者仙侠的书我都没兴趣,以前没兴趣现在也一样。当时主要就是租搞笑的漫画,无意中看见的《阿衰》,那个确实是校园搞笑漫画中的佼佼者。当时租书的时候还有很多高中生,那个时候小镇上读书的风气还是很浓的。到了我初一的时候去租书,就明显感觉租书的人少了。后来还租了火影忍者的漫画书把第一季看完了。

    刚读初一的时候周五下课去骑车租书,妈妈看我回来晚了问我干嘛去了,我说我去租书了,她说吃完饭再去租,搞得还以为你人出事了。但是初中的时候明细感觉租书的人少了,知道后来高中的时候这家店铺就倒闭了,他们的儿子在高中不远处开了一家卖明星周边和贴画之类的店。我知道这家店,是租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当时喜欢看的动漫的贴画就买了一些,然后店主跟我说你想买就去他们儿子的店铺去,把店铺地点告诉我了,我去过一次,生意真的特别好,但是也能很明显感觉小镇上面读书的风气弱了很多。当时在这家店铺租书,一张租书卡三十,普通的黑白本一本一毛钱一天,彩色本一本一天两毛,确实很适合我这种小学生。他们有个很厚的账本,记载卡上还有多少钱,欠着多少钱,我只知道能欠钱,但是能欠多少我也不清楚,我最多只欠过几毛,我没有欠钱的习惯。

    我表哥也在那里办过租书卡,之前说好可以把租书卡退钱的,后面老板不认了,表哥还挺生气,让家长去没有退成功,后来也不知道他那个读书卡去哪里了,我说你当时应该用押金的,押金就可以退了。表哥之前在那里买过一个卡卡西的小手办,后来送给我了,我把它留在老家的玩具柜里。这个租书店的隔壁是一家饭馆,饭店老板是我小学校长的亲戚,有次他看见我了,问我来干嘛,我说租书看,他说你还真爱学习。我的小学校长也不像现在的想象那种派头很大的人,他很亲切,交社会课,课上气氛也很好。

    还有一个地方是在离我比较远的小学的门口,那里有家书店,老两口开的,还是老木屋的房子,后来那里要拆了新建砖瓦房,我妈就带我去买,老人说,过些天就没这个店了,今天便宜卖。我也忘了当时买了什么。最后一个地方是我爸认识的一个朋友开的文具店,里面有些书,有次爸爸捧场就说你买本回去看。我就买了本笑话书回去看,感觉这本书很一般。

    小时候我没什么钱买书,一般一周才能存三四元,偶会会去买本《哆啦A梦》,那个时候隔壁也有书,我会去借着看,那个时候有《淘气包马小跳》,小学看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到了高中后来又买了本,再看就觉得不行了。

    印象中图书来源还有妈妈去外面的时候,偶尔会买几本书回来,大多是教育类,教理财和勤俭节约的,有一次小姨给了我一本《傲慢与偏见》,我看了一上午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觉得没啥意思,也没记住啥剧情后来就没看了。还有一部门图书是远方亲戚的孩子长大了,有些漫画书不要了,就给我了。我记得其中有个亲戚家里比较困难,最初住在离我老家不远处,后来搬到了镇上初中那里开了个小店,那个时候一元钱三样东西,那时候当时有个小书柜,我把书放在里面,偶会会拿出来再都看一遍。妈妈有时候还会给我买一些理财的书看,我当时感觉也没啥帮助。小的时候当时察觉红色的一元和二元还有黄色的五元的纸钞出现的频繁在变少,就特意收藏了起来,后来被我妈存起来了,就等于白忙活了。

    初中

    初中的时候定了《特别关注》这个杂志,一月一本,初中的时候我看书看的不怎么多,家里有本《资治通鉴》我没看完,实在是太厚了,有一本《三十六计》我倒是看完了,后来易中天的《品三国》比较火,那个时候刚好爸爸买了这个,我就看了好些遍。初中的时候火影也比较火,偶尔会找同学看那个火影漫画,《盗墓笔记》那时候也很火,但是我没兴趣看,就没借。

    初中感觉还是看漫画书多一些,阿衰之类的,那个时候盗版书很多,五毛钱一小本。我以前都是在超市买的阿衰,他们的售价都是按照建议零售价,十元一本或者打折九元一本来卖,到了高中路过一家书店才知道原来三元一本就可以买到,小时候还是不懂得货比三家。唯一还有一本有印象的书就是《张飞大白话》,找同学借的,剧情也记不清了,好像就是讲一些故事道理。

    高中

    高中看的书就比较多了,其实更多还是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之类的,这里为了防止讲的乱,就用书店做主线,我小学租书的地方我办的租书卡是三友书店卡,三家店铺联合做的,因为我现在也记不清每家具体的名字了,就姑且称我小学经常租书的地方为一友,高中常去关顾的称为二友,没怎么过去的为三友,还有一家是老师的老婆开的店,还有一家是希望书店。我分别一个一个来讲这几个书店,也就基本上讲完我的高中读书史了。

    一友书店:这个是我小学老是租书的地方,上面讲过,就聊聊高中时候的事情,我高中往小路走的时候,看见他们就不怎么开门了,最多就把小门打开,那个时候镇高中的读书氛围就不浓了,再加上他们的店在个小巷子里就没人去了。后来我读大学从那里走的时候,发现他们门上贴了黄色的春联,这一般只有家里有老人去世了才贴这个。我估计他们没营业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镇高中那里开了明星周边和漫画贴纸的店生意挺火再加上书店也没生意了人也老了,所以就直接关门了。这两老口子人比较好,有次我和同学暑假去借书,当时多看了一会,老爷爷就说了一下,后来我单独去还书的时候,老爷爷还特意说上次确实不该说你们多看书了,暑假太热了,火气有点大。

    二友书店: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经常去,这家店本来在离高中差不多50米就是在当时搬到了离高中门口10米的地方,他们家的书店就是可以用三元买到一本《阿衰》,还有很多大的彩色漫展,租金要一元一天,但是租书卡只能租一本,不能多租,他们也怕有人借了不还。后来我读初中之后就没怎么去了,直到高中。

    这是我高中经常去的一家书店,老板和老板娘都认识我,我爸爸也经常去杂志看,有次碰到了我,书店老板才知道我们是父子。后来书店生意越来越不好,就把书店的一半门面租给了一家奶茶店。有次听他闲聊就说靠这个书店现在一年存下来的钱一万左右(减去书店成本和自己吃喝),其实就是离家近所以才一直营业,这个老板有时候喜欢打牌,有次我看见讨债的上门来了。后来我读大学再去买书,老板就不认识我了。我高中最开始,买很多杂志,有时候会看到杂志里面有相同的文章,我就和我妈说,我买的够多了该消化一下了,就买的少了。后来主要还是买《最文摘》、《格言》在看,确实是开拓了我的眼界,厚重了我的思想。

    三友书店:我就初中过去,当时一友的书我看的差不多了,二友当时搬地方在装修,三友的书多一些我和同学就去租,谁知那个书店女老板租书的时候不让我们乱动书本位置,估计是觉得租书太少不愿意,就觉得卖书赚钱快,有点下午我和同学骑车去租,她可好,直接说身上这么多汗?明天再来吧!我后来就不和同学去那里租了。后来大学买漫画书去问过一次,没有我想要的就没买。

    高中老师的老婆开的书店:她的书店上也是杂志多,老板是个传统阿姨的形象,人也比较好。有时候老师让买某种教科书,如果其他地方找不到就去她店里找,肯定有。开到16年好像。我读大二的寒假回来看见她的店铺就关门了,换成了其他店面。书店生意是真的不好做了,

    希望书店:我是直到高三为了看《飒漫画》和《飒漫乐画》才去的,我最早买飒漫画是在二友书店,但是发现那里没有飒漫乐画,我就去其他书店问了,问到了希望书店才有,最开始不知道漫画具体啥时候出来一本,就隔两天去问,老板说你这样很容易错过,你就预定吧,然后就一直在那里预定,直到后来大二国庆,我才停止预定,我说我真看不过来了,每年一回家一大堆漫画书等着我,老板行,把钱退给你。我当时有个愿望,就是去飒漫画总部看一下,它总部在杭州,21年初我终于去杭州出差了,结果想去的时候听飒漫画的QQ群员说,飒漫画都倒闭了,他们公司估计都不开了,你去也没用了,其实我租的地方和那里不远,但是听他们说可能都没开了,我就没去了,飒漫画倒闭的消息我之前听过,感觉真的是世事无常。之前看《飒漫画》里面的考试王,刚觉得有点好看的时候就没更新了,后来有次看书店里面看到《知音漫客》的封面,有个叫勇者是女孩的作品,感觉画风好像,我当时想,我说该不会那个作者跳槽了吧,百度一查发现果然如此。当时好像还说会慢慢更新完考试王的,后来都没音讯了。我后来也在网上看了飒漫画,但是没有那种纸质的感觉了,我本来还想着以后把它从1~最后一集集齐留给后代去看,后来都挂出去卖了,今年都把书卖的差不多了。之前的各种杂志和各种书本,从高中毕业那次卖的,到今年卖的加起来,估计都有300多元了,加起来估计接近五百斤的书都有了。再加上我卖的飒漫画,加一起快六百斤了。

    时间真的是改变了很多,高二的寒假有次闲着没事就把书本都分门别类了,感觉以后可以给后代看,但是智能手机一普及,以后的人看这些纸质的书本的时间和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了。

    大学直到现在的事情

    大学除了上面说的漫画以外,我看的基本就是历史了,这个在以前的大学生活里面我讲了,就不再赘述了。大一的寒假我下载了看书软件,看了一本免费的书,讲的是雍正打贪的故事,和论文差不多。还有就是半小时中国史,我觉得画的挺好,就买了他们当时出版的三本,后来还有一本外国史,共四本,我在大三暑假的时候送给小姨的儿子了。再后来我看《人民的名义》里面有提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本来在网上看,但是觉得这个书确实好,就买了本纸质版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完觉得挺不错,后来疫情的时候又看了一次感觉更不错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历史,而是告诉我们后面更深的原因,像是论文一下,是什么,为什么,逐步分析。还有疫情时期看的《唐朝那些事》,讲的还行,就是歇后语太多,总体还看还是可以一看的。

    后来王骁走了,我就看得少了,现在主要看温铁军和陈平。沈逸老师的有时候太长了后来也看的少了。感觉自己真的是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喜欢看时间不长的视频了。

    其实学知识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能学到用到才是硬道理,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基本上都说我知道的还挺多,有时候有个东西能聊,增进下关系挺好。

    我最开始写读书史以为要写很多,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其实也就五千字就能写完,普通人这一辈子其实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事情可以写,大多都是简单的回忆。

    思想史

    读小学的时候在班上是班长,但我并不是完全听话的那种学生,有次我们班主任让我们找本作文书背诵一篇现代文,我没背,我的想法很简单,为什么要背?这些现代文我又不是写不出来?我凭啥背别人的?当时我们班主任很生气,全班就我没背,找家长去了,我妈知道这个事也没说啥,后来轻描淡写的和我说老师很生气跑家来了,也没问我为什么不背,小时候我就有自己想法,并不完全听老师的。

    初中我作文写的还行,被登上过校刊,一学期出版一次的那种,我现在家里还存着几本校刊,就是有我那篇文章的找不到了,我后来还想拿出来拍照装B的。初中语文老师算是有些小名气的作家,感觉是那种传统印象里面典型的文科生,情绪化,有些文人的浪漫,有时候还调侃理科生。他知道很多东西,开拓了我的眼界,那个时候我读的书比较少,算是一个思想的杂乱期,没有一个成熟思维。

    到了高中,高中附近很有很多书店,我就去买书看,那个时候一周二十月零花钱我都拿去买书,《格言》、《读者》、《意林》、《最文摘》等等,最开始买新上市的,后来发现等两三个月这些书本就会打半折出售,我后来就买那种打半折出售的,毕竟我觉得知识不会过期。我最开始买书真的是买的特别多,后来发现能看到重复的文章,我就想差不多该放慢脚步了,思想就开始进入了沉淀期。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从高一到高三一直是同一个人,但是高一一般写记叙文,那不是我擅长的东西,就不怎么突出,到了高二写议论文才是我出彩的时候,有次议论文给的素材是子贡赎人,子路受牛,我当时的标题是《切莫抬高道德标准》,但是我又没什么论据可以写(确实感觉自己读书太少),文章内容不突出,老师就给了打了50(满分60),当时估计是年级主任看我们写的都不咋地,就把其他班的写出来的文章打印出来发给我们看,但是我看其他人都看不懂这个素材的意思,只是把素材重新用了一遍,老师当时讲课的时候就没让我们看那些打印出来的文章,而是说这个素材的意思是不要抬高道德标准,然后盯着我看,我差不多懂了,老师这是认可我的主题。

    到了高三,有篇议论文素材谈到了弥勒佛,我当时也不知道咋想的,就写了篇《何必计较》,说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论点差不多就围绕人生要坦然,不计较来写,最后也很装B,结尾就说我写完这篇文章,弥勒佛应该笑的更开心了,尘世间又有一位凡人顿悟了,老师给了49分,我当时觉得也没多想,考完了就把试卷扔了,结果老师最后要读我文章,我就傻眼了,我说我找不到了,搞得很尴尬。到了下一次考试,老师就学精了,把我试卷扣了,把我文章当作压台,说来也惭愧,我当时那篇文章写的不咋地,老师一上来说这个学生是个很有思想的学生,高二一进班我就马上发现了他,然后巴拉巴拉的,我同桌知道他教过我三年,就说不是高一就在教你吗?我说我高一不咋突出。

    我高中的思想突破主要在人性方面。

    到了大学就在浑浑噩噩,感觉思想都没啥进步,直到大二下在B站看到了千古绝响制作的诸葛亮和王朗的鬼畜,突然有所感悟,一下子让我感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于是大二暑假和大三完全进入到一个学习期,去看各种历史电视剧加上,中国通史,让我的思维更上一层楼,让我有种想自己讲出自己思维的想法。

    我觉得现在我们对历史的关注根本不够,历史我甚至感觉是个小众文化,这个可能有人反对,怎么可能呢?但是我和周围人聊天的时候发现确实如此,一般来说小学不怎么学历史,初中才开始稍微讲点历史,初中有可能还管的松些,老师还会讲一些历史故事,到了高中就只剩下背诵历史各种根本原因和事件导火索了,到了大学就没什么人看历史了,有些人知道历史都是从营销号上面学到的,什么张飞是个帅哥,赵云很多事都是陈到那边发生的,等等之类的。那些营销号就是喜欢和其他人不一样来证明自己的“独到”,最后误导了很多人。

    而且现在网上对历史的争论往往是对某个朝代某个人好坏和某个历史事件真假的争论,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以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是好是坏是真是假那是历史学家应该纠结的事情,普通人想的是学这个以后能不能对我现在和以后有什么帮助。我们应该先告诉大家为什么学历史,学历史有什么好处,而不是把历史当作一个谈资,对历史下个结论然后就完事了,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真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我现在看视频和以前不一样,现在想的是有用和有趣,有用也比较主观,我先基本上不想看国外新闻,那些事情和我没啥关系,我就想看国内的事情,外国的东西看看就行。

    纸质时代的结束

    我小时候没事还喜欢看报纸,那个时候报纸好像五毛钱一份,里面内容还是很多的。后来变成一元了,家里买报的频率就变低了,后来我也没怎么看了,再到了后来看报的人就少了,有段时间我记得报纸都是免费送的,我一看里面一半的广告,后来就更是不看了。

    智能手机普及后传统的纸质媒体就走向了衰亡,不管是知音漫客还是飒漫画都没人看了,知音漫客我太清楚,反正飒漫画20年就停刊了,真的是在大时代的趋势下,谁都挡不住呀。

    到了大学我还记得看的电子书第一部就是关于雍正反腐的,写的真的挺好。还有半小时漫画史,我后来还买了它的实体书,后来送给家里亲戚了。我有段时间爱看神鬼之类的漫画,一个是中国诡神录,一个是太平广记,还有一部我忘了,讲的是有个很厉害的妖怪,少林寺的和尚和一般道士拿他们没有办法,是主角请二郎神下凡附身才打赢,后来这部漫画因为涉嫌封建迷信被封了,我也忘了名字。再到后来唯一再看的漫画就是尸界,我当时看的时候它只有100多话,画的真的挺好,但是更新的太慢了,我就没看了,20年疫情那会,看到了三百多集,前些天闲着没事又找着去看了,发现才更新到670集,看来这个东西一周才更新两三集,太慢了。还有奇奇怪怪也是,我就看了一阵后面就没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