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东晋乱世
繁体版

22.水轮车

    建水坝的事,杜立不得不承认,有些草率决定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即工程量,以前没有考虑到位。

    沱江一年四季,水位变化巨大,洪水期间,流量可达每秒5000立方,枯水期连500立方都不到。为保证在枯水期也有足够的水量,能够带动水轮机运转,需要很长的引水渠。没有精准的测量手段,杜立依靠目测推算,起码引水渠要修2000米。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版的都江堰。

    工程量太大,完全不是杜家能够办到的。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采用钢筋水泥浇筑,修一小段水坝拦水,修50米长的水渠,安装5台水轮机,带动水磨、锻锤等设备运转。还在下游建一码头,方便行船。

    为了取得水能,这一回,杜立可是费尽心机,与顾同及一干工匠,对轴承、风机、水泥等一系列技术开展攻关,还买回36个青壮,充当劳役,工程结束后转作亲兵。从去年深秋时节开始准备,到今年春天竣工,差不多小半年时间,几乎掏空了杜家的积蓄。

    如果站在沱江对岸看江源村,第一眼就是五个大大的水轮机,日夜不停地旋转。只是对面是大山,人烟稀少。工坊的房屋与江岸的房屋连为一体,让工坊格外的壮观。许多工作,如磨料(铁矿石、石灰石、煤炭、沙石、粘土等)、轧钢、锻打等,从此不再使用人工,通通交给机器完成。

    通过这次工程,也顺带弄出好多新玩意。砖窑8座,炼焦、冶铁、烧水泥、烧砖各分几口,焦煤、精钢、钢筋、水泥产能大增,远远超出了自身的需求量。依靠水轮机,运用这些材料,又可以生产许多工具、农具、用具了。比如鹤嘴锄、铲子、筛网、犁、铁锅、菜刀等。

    有了水轮机,江源村就如同装了个澎湃的心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的产能,让杜立一下子有了***的冲动。如何变现产能呢?

    由于远离成都,60公里的路程,四轮马车也得跑半天。四轮马车、杜康酒,生产再多,运输是李家的事。从成都买东西回来,李家的车是空载,可以顺便帮杜家运输原料、粮食。但是增加其他产品,不让李家代销,再要依靠李家运输,却是万万不可了。杜家也没有能力自己单独组建一支运输队。

    受此制约,必须有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就近解决大宗原材料的供应,尽量只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用较小的运输成本,获取较大的利润。

    杜立记得,在沱江对岸的大山里,前世就有一座铁矿,打他还小时就在开采,一直到后来从澳洲、美洲买矿,才倒闭。现在那一片大山还全荒着哩。何不承包荒山,开矿、生产粮食?

    上次为筑坝的事,托李东家求了县令,算是认识了。这一次,杜立直接来到县衙,求见了江县令。江县令还记得他,没有拒见,反而很热情地接见了他。问了筑坝的事,听杜立要承包荒山,便好奇问原由。杜立便道:杜家酿酒,需要的粮食很多,现在涨价厉害。且人手增加,消耗也大,想买荒山开荒种粮食,希望大人帮助。又奉上礼单,是一辆客车。

    本来鼓励开荒就是地方官的政绩需要,这些年费了许多力气,也没有人去做,甚至白送荒山也没有人愿意去开垦。如今杜立想干,又送这么重的礼,县令便生了帮助的念头。叫来书吏,拿来鱼鳞册,任杜立选购。还给了极便宜的价格,杜立趁机选了10几座,位于前世的三星区、淮口区之间,占地面积有十好几平方公里。当天,杜立领着母亲在县衙交钱,办好了购地手续。

    在城门附近,见到聚拢成一堆一堆的难民,杜立好奇地打听。得知他们都是汉国西部边陲的百姓,由于受到獠民的侵扰,纷纷逃难至此。官方不让进城,也没有赈济。

    杜立想起,这个时代,汉国孱弱,獠民时常侵扰,多的时候,甚至出兵十万下山,官军只能关门守城,任其四野劫掠。

    自己要开荒,有这些难民,正好收留。于是返回县衙,找到江县令,讲了收留难民的想法。江县令正发愁难民的事,留又没粮食,驱赶又担心生事。见杜立如此,便十二分高兴,允了杜立的要求,并答应派人协助。

    趁官府搜罗难民的功夫,杜立与母亲先赶回江源村,做周全的迎接准备。可不敢让难民蜂涌而至,一旦乱套出事,整个江源村都要毁掉。先安置在操场,安排工匠搭建帐篷,食堂多熬些菜粥,再备些晚上御寒的篝火,安排亲兵做好看守,不能让难民自由活动。明天起,便过江去垦荒。

    带着24个亲兵,杜立赶到城门口,与官员做了交接,便让亲兵领着难民上路。总共200多家,500多口,扶老携幼,步履蹒跚,亲兵不停地跑前跑后,维持秩序,赶到江源村时,天色已经暗淡。

    也不知道这帮难民有多少天没吃饭了,当热腾腾的菜粥端到操场,立马引起轰动,争先恐后围到锅边,亲兵下场,维持秩序,让人拿碗,排队打饭。第一顿饭,也不让多吃,每人只能打饭一次,怕吃多了撑着。

    点起篝火让大家烤火暖身。孙仲达带着人过来查看有没有人生病,发现有5人病得不轻,便让人扶了,收进诊所治疗,顺便隔离开来。剩下的人,安排分批进澡堂用肥皂洗浴。虽然初春的天还有些凉,可不洗也不行。

    这500多人,都是穷苦人,行李也不过一个铺盖卷,走哪席地便睡,没有钱,没有粮,杜立不收留,今天撑得过撑不过都不好说,至于下一步去哪里,没人说得清。进了江源村,有吃有喝有地方住,他们颠沛流离多日,一下便安顿下来,烤着火,心里暖暖的,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大致将人分作几块。7岁以下的小孩子都交给后勤王二嫂,安排专人管理,分配了集体宿舍。有手艺的,由顾同领走,安排到工坊上班。后勤留了些老弱。其余人等约300人,编入垦荒队。

    亲兵、工坊、后勤分别组建小分队,陆续乘船过河。河面虽仅400多米宽,300多人,分乘两条小船,等全部渡过,还是花了快2个小时。如果不坐船,走陆路,要绕行很远,估计3个小时也走不到。杜立率队先行出发,选好了码头位置,营地位置。安排人伐木、平整土地、修建房屋。

    这个时代,人口稀少,生产力落后,加之金堂偏远,战争也祸害不到,所以生态良好。山并不高,林木郁郁葱葱,清泉自山中流出,咚咚声响,鸟语花香,令人陶醉。这哪是荒山,全是宝地呀。后世的铁矿,还埋藏在原始森林当中,一时半会儿,难以披荆崭棘,还是等以后去找吧。

    规划了最近需要开垦的地方,主要是沿河的平地、浅坡,以及顺着几条山涧进山的浅坡,可以修整成梯田,便于取水灌溉。放火烧山,杜立绝不干。垦出多少田地,并不急于指望,用这片地,养活一大群人,建立根据地,才是杜立的目标。仅这些木材、沱江里的沙石,养再多的人,都不是问题。

    又要建房、又要伐木、又要垦荒,这300多人放在这么大的地盘上,还真是不够看的。有工匠提议,有这许多木材,建房就地取材,直接用圆木,省去来回渡运砖石。杜立当然同意。另外还要求开挖船坞,尽快自己造船。

    天黑之前,杜立只带两个亲兵,回到了江源村,其他人全留在营地,杜立称那里为:三星村。

    找来顾同,说了些三星村的事,杜立就问他能不能造船。顾同讲,前段用船多,就开始考虑如何自己造,可一直没得空实施。工坊的匠人有这方面的人才,太大的船没造过,能装30人的船还是没问题。现在材料不缺,还有水轮机助力,可以安排马上开建。杜立想想,立足现实,先有了自己的船再说,需要以后再建。便吩咐先造两艘。

    又找来杜子,说要在垦荒队组建民兵的事,让他做些准备。现在亲兵48人,其中杜亥去了成都货栈,除了训练,日常值勤、巡逻、临时安排,人员已经绰绰有余,不能再增加数量了。职业军人养不起,民兵可以多准备,平日劳动,农闲时训练,有战事可以随时编入作战。另外等有了船,也要开始训练水面作战。想到现在事情太多,什么事都亲历亲为有些顾此失彼,便让杜子安排一个人给自己当传令兵。杜子推荐了杜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