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流:江湖一梦间
繁体版

第七卷 因果报应 第215章

    被自己十分尊崇的方孝孺老师这样一提醒,建文帝也才记起太祖那条“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来。刚才听到贾旻的分析,建文帝一时觉得他讲的非常有道理,差点就要同意他的策略了。但是方孝孺的态度使建文帝意识到,这个太监只是满口胡言乱语。

    于是,建文帝也大为不悦,厉声向跪在地上的贾旻的质问道:“朕来问你,朝廷奏折是谁让你看的?”

    贾旻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了。他心中非常害怕了,赶紧磕着头说道:“求皇上赎罪,皇上恕罪!奴才是在前天整理书房时,无意间看到的。皇上明鉴,奴才真的不敢干政,还请各位大人也明察啊!”贾旻之前那种洋洋自得的语气早就没有了,现在就差没有哭出来了。

    “皇上,太祖立下的成法决不能在我朝乱了!自古以来,阉宦干政无不引起大乱。皇上自幼饱读圣人之书,这个道理不会不明白。所以,还请皇上严惩这个不知好歹的太监!”齐泰比其他几个人要更加生气。他没想到自己的建议竟然被这样一个太监所否决,因此觉得十分没有面子。齐泰怒不可遏,大有不致贾旻于死地而不肯收手的意思。

    “好大胆的怒奴才!朕以前怎么没有见过这个奴才?你是几时来到御书房的?是谁让你来的?”建文帝没好气的向身边其他太监问道。

    一看皇上生了气,在一边的赵老太监赶忙跪在建文帝面前,惶恐不安地说道:“回皇上,奴才也是前些天看这小太监人还机灵,书房中还缺个人整理,所以这才引他来这里的。不想他这么不争气,还请皇上严惩!”他一边说,一边拿眼睛瞪着贾旻。此时赵老太监最害怕的就是贾旻连累到他,所以不但不出手相救,反而要落井下石,为的就是要赶紧与贾旻进行切割。

    “来人啊,把这个不懂事的太监拉出去痛打六十大板,以示惩戒!”建文帝说完看着脚下的赵公公,又向他说到:“你也要自罚俸禄六个月,另打三十大板。朕念你年老,且一直忠心耿耿,这三十大板权且就记着,以后再打!”虽然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们要求严惩贾旻,但是建文帝毕竟是一个心软之人。就因为几句话而杀了这个小太监,建文帝还真是下不了那个狠心。因此,这才饶恕了贾旻的死罪。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贾旻早已吓得乱成一团,不住的在地上磕头。

    “还不赶快谢恩!快滚出去!”赵老太监一边向贾旻说道,一边自己就动手拉着贾旻赶紧往外走。

    贾旻赶紧连磕了几个头。两个太监也早已进来,与赵老太监一道左右两边架在他胳膊上,将贾旻架了出去。

    贾旻从小读书,根本没有做过什么体力活,身体也长得单薄,哪里承受得起六十大板?刚被打了不到三十大板便昏死了过去。打板子的人因为不敢违抗圣意,只得继续勉强打完六十大板。不过后面的三十板,打的却是马马虎虎。也多亏了这三十大板掺了些水分,这才保住贾旻那一条命。

    当贾旻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正爬在一间又阴又冷的屋子中。因为屁股太疼,根本无法站起来,每日的食物都是别人送来的。起先几日,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赵老太监的干儿子,所以还送些好点的食物来,甚至还有几名善于阿谀奉承的太监前来嘘寒问暖。

    不想后一日,赵老太监自己却突然来了。但让贾旻没有想到的是,赵老太监一看到躺在床上的贾旻便破口大骂,并当着众人的面说他根本就没有贾旻这个不争气的干儿子。自那以后,给贾旻送来的食物都变成了残汤剩饭,其他太监也很不待见他了。甚至于那些太监不但不可怜他,还变着法的来折磨他。可以说,贾旻整日过的是生不如死,好不可怜。

    还好贾旻也是一个命大之人。屁股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好在没有感染炎症,过了一个多月竟然也奇迹般的渐渐好了。

    从此,贾旻对建文帝,对建文朝中大臣,乃至于建文宫中的所有太监都在心里恨之入骨。他在心中暗暗发下毒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向这些人报仇雪恨。

    半个月之后,朝廷与燕军讲和的事情终于确定了下来。皇上命齐泰草拟好了讲和的圣旨,决定派朝中大臣作为信使去燕军之中,向朱棣宣读圣旨。同时,建文帝为了表示与燕王的家人之谊,还决定另派一名贴身太监刘公公一同前往燕军大营。名义上是抚慰燕王,实则是监视宣读圣旨的大臣。

    这个刘公公在宫中过惯了舒坦日子,根本就吃不得外面风餐露宿的苦。不过皇上派的差事却又不好推脱,只得极不情愿的准备了路。不过为了照顾自己,他便想在宫里另外找个太监一同上路,好在路上服侍自己的饮食起居。但问来问去,那些小太监一则也是吃不了苦,二则听人说要到燕军中去,怕有去无回,所以都不愿跟着去。

    贾旻那天刚好出来晒太阳,听到众太监议论此事,又觉得翻身的机会来了。于是便强忍着屁股疼痛,向刘公公毛遂自荐,告诉刘公公他心甘情愿愿意服侍他去燕军军营一趟。那刘公公当时并不知道贾旻之前受罚的事情,别的太监生怕刘公公知道贾旻的事情不要贾旻,反倒连累自己,因此也便瞒着他。这刘公公看有人愿意服侍自己上路,因此也喜不自禁,赶紧向建文帝奏明。建文帝对这些事自不会在意,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燕王收到朝廷将要前来讲和的情报后十分高兴。事实上,此时燕军比朝廷要困难的多,粮饷最多只能支撑半个月不到了,军中的士兵也已经好久没有拿到过任何饷银了。燕军士兵们人人思归,根本毫无斗志。去年大明境内南方发生了水灾,而燕国所处的北方则正好相反,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燕国境内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前些年存下来的粮食也已经快要见底了。如果要战,不但是士兵,就是朱棣自己也毫无信心。燕王最担心的是一旦朝廷坚壁清野,拒燕军于长江北岸防线,时日一长,燕军得不到粮草和兵员的补充,势必不战而溃。但如果就此撤退,则又短了自己这一方的士气。到时候朝廷军队大举追击,燕军也将作鸟兽散。这是进也是亡,败也是亡,可谓进退两难。

    幸好就在燕王朱棣为此而日夜发愁的时候,没想到朝廷却先判断失误,失去耐心了,竟然出人意料的提出要讲和。燕王朱棣那是喜不胜收,于是召集了在营中的谋臣和武将一起商量此事。其中虽有反对退兵的,但都不能说服燕王。权衡再三,燕王朱棣最终还决定答应与朝廷讲和退兵,而且为此他已经提前写好了给建文帝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