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三国未满
繁体版

第十六章游学

    汉代重名,拥有名士的名头相当于得到了一块免死金牌。当然前提是不迂腐、有眼力界,像张俭该逃就逃,一路上多少人宁愿家破人亡也收留他;可不能跟祢衡似的,骂完曹操骂刘表,骂完刘表骂黄祖,最后被黄祖一气之下杀了,即使如此黄祖还是厚葬了他,所以名士只要不作就不会死。刘诚的神童之名早已传遍了青州,这给他带来了许多的拜访者,让他涨了许多见识,知道了不少名人轶事。紧跟时代潮流的他,花费了大价钱请擅长评人的青州人冯毅处得了圣公转世,犹解倒悬,丞相之资,栋梁之才后,拜访的人更多了。其中不乏拍马逢迎之人,弄得刘诚不胜其扰,没法只能剽窃一回,编了个上古伤仲永的故事,闭门谢客潜心修学。

    一日刘诚听说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管宁。说有一个叫管宁的小伙子,他爹死了,因为家中贫穷,他的表兄弟们纷纷想给他出钱让他好好葬了他的父亲,但是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一时间引得舆论一阵哗然,汉代以孝治国,崇尚厚葬,可是这几年灾害频发,连年饥荒,管宁的量力而行反而得到了张扬,让他名声大噪。前世的刘诚便是北海这地方的人,他能想起的三国北海人物就只有管宁和邴原。

    他虽然不确定这个管宁是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个三国一条龙里的龙尾管宁,但是突然听说这个事情,他还是想去看看。不确定是因为这个世界重名的人太多了,他曾经参加过曹操的葬礼,还认识好几个刘备,你敢信?

    管宁家离着安平里并不远,刘诚下午便到了。他家正好有一个叫王脩的书生在做客,互相介绍后,王脩知道这是名动青州的刘诚也是大吃一惊,说道:“我在外游学几年,公子之名已传遍地方,本想拜访公子,可是公子的伤仲永在前,也只能作罢了,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公子,真是荣幸之至。”

    “虚名而已,叔治大才我也闻名已久,七岁之事北海无人不知,这次游学必是学成归来。”王脩也是济北王田安的后代,与朱虚王家一个老祖宗。王脩七岁时母亲在社日这一天死了,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脩大哭,逼得邻里们停止了祭神。这个时代出名的事情和理由千奇百怪,大部分世家子弟总有几个逸事在附近传说着,除了几个后世知名人士,大部分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对于这些事情刘诚向来是一笑了之,只是这些轶事是社交利器,商队没到一个地方都会打听收集这些轶事,每次遇到对上号的人,他都会引用一番,造就了刘诚在士林中谦逊有礼,博学多识的形象。

    三人都是博学之人,谈古论今,好一个不亦乐乎,刘诚每每乐而忘形之时,管宁就会提醒他注意仪表,而刘诚与王脩谈论起一些轶事时,管宁总是制止,然后将他们拉回到学问中来,让刘诚觉得非常没意思。反而有些相信这个管宁就是后世那个极度没有人各有志观念,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别人头上的管宁。在历史上管宁曾经有一个和他睡一张床的好基友,就因为喜欢金子、想当官,他就不跟人家睡了,玩了一把割席断义的把戏,居然还名垂千古,成为志存高远的楷模。

    管宁有些煞风景,刘诚和王脩却非常谈得来,刘诚的观点经常能引起王脩的共鸣,不自觉间把刘诚当做了自己的良师挚友,刘诚也同样如此。

    “说来惭愧我游学至南阳并未拜得名师,论起见识与公子比起来差太远,公子的神童之名果然名不虚传。”说到游学的情况,王脩感叹着。

    “为何?”一般专门到一个地方游学都是有目标的,所以刘诚才会这样问。

    “运气不好正赶上南阳瘟疫,盘缠也花的差不多了,只能回到北海了。”至于王脩是因为在张奉家暂住时,恰逢张奉家感染瘟疫全家病倒,无人照料,他亲自照顾到张奉病愈,他并没有说。

    当天晚上刘诚和王脩在管宁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载着王脩回到了安平里。连续几天的相处,刘诚认为王脩虽然偏激了点,见识却堪称高妙,很欣赏他。

    “叔治兄,明年我准备去游学,一定去营陵拜访叔治兄。”两人相处了半个月,王脩启程回营陵。穆友跟刘诚透露过年底准备让他毕业的事情,马家峪已经不需要他管理,他想四处走走,开阔下眼界,增长点见识。

    “我在家中扫榻相待。”

    一七五年春节刚过,刘诚向王兴、臧氏提出想去游学,王兴拒绝道:“现在世道大乱,盗匪蜂起,你年龄又小,我和你外婆怎么能放心你出去?”臧氏也点点头道:“虽然你学了不少经书,但是五经尚未读全,剧县滕家精通《严氏春秋》,要是想出去走走,就去剧县找你大姨。”

    连续几年的学习,还要装好孩子,刘诚心理有些疲劳,真的想出去散散心,不想去王娥那里,于是说道:“我现在需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印证自己学习的东西,一味的学习而不消化,只会适得其反。至于安全问题,我多带点人就可以了,夫子也让我东行。”一听这话王兴、臧氏不说话了,刘诚心中暗笑,什么事情他只要抬出项橐,无往而不利。

    “只限于北海和东莱啊,至于盘缠自己出。”王兴在项橐这里吃了不少次瘪,有些恼怒的说道。当然这是王兴说的气话,不过他也知道刘诚有钱。为了进出马家峪方便,刘诚将马家峪的事情透露给了王兴一部分,这两年马家峪在与幽州做贸易,而且是最挣钱的皮毛、宝石等贸易,他是知道的。

    “你外公不给你盘缠,我给你,你多带点人就行了。”臧氏怒瞪了王兴一眼,王兴只能苦笑,他只是说说,盘缠肯定不会少给。

    “还有一点你需要注意,以你的才能和家世肯定是要进入官场的,北海东莱有不少人处于禁锢之列,万不可与他们接触。”王兴正色的说道。

    “我知道。”刘诚郑重的回答道。

    “孟子云: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一定会小心行事,请各位放心。”刘诚拿着穆有和王兴给他的各种介绍信拜别了亲朋,带着刘彪、张宝等三十余人浩浩汤汤的离开了安平里。

    刘诚选择的第一站是营陵,直接去找王脩。他的随从们大部分是马家峪的那些学徒,王脩的大哥在县中任职,在他的帮助下,随从们得以拜访营陵的同行,交流心得。在与王脩厮混的日子里,刘诚认识了很多营陵的才俊,其中就有个叫孙乾的,是个剑道高手,不论搏杀,单比竞技,刘诚的侍卫都不是他的对手,当然如果是生死对决,恐怕孙乾会凶多吉少。在刘诚看来孙乾也算是三流以上的武林高手了,他本就喜欢搏击、剑术,自然不会错过与孙乾请教切磋的机会。至于孙乾是不是自己知道的那个孙乾已经不重要了,他又不知道那个孙乾的字,纠结这些毫无意义。

    对刘诚来说拜访士人和拜访手艺高超的手工艺人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过随从们的初步筛选,他会去拜访各行业的翘楚。在北海东莱游学的这段时间里,他结识各种能工巧匠士人豪杰,增长了很多见识,也对山东半岛地区的各行业最高水平有了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