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学校穿越啦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在锦绣阁里住着,每日听楼下的书生们谈论天下大事,也算是对如今朝廷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今中原统一,但依旧有番邦突厥,海外多国未曾归附,只每年送些朝贡到长京以示尊敬。而去年,北方的突厥跟朝廷哭穷说交不起保护费,可不可以减免,朝廷百官认为这个口子不能开,自然不肯答应,说他们这是想挑衅天朝上国的权威。

    两方交涉不通,终于打了起来,但北方草原也没有个具体城池,打胜不难,打服却不简单。草原蛮族随处扎营,居无定所,被大军打散就隐入草原,待大军退去又卷土重来。时不时就越过边界打劫大炎乡民,闹得边境百姓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荒。

    朝廷大军打败对方集结的千军万马容易,但处理这种小偷小摸就难办了,于是就一直闹到如今,之前去北方讨生活的娄点点就是因为被战火波及,不得已又带人转往南方去发展。

    明白了朝廷现在遇到的问题,陆启祥脑子一晃,嘿嘿笑:“正愁找不到科举门路呢,这不是就有了吗!”

    胡四郎自从在锦绣阁住下,要回了他的小灵通落鸡鸭,就再没出过房门,一心要把坦克大战打到通关,都快忘了自己是来参加科举这回事了,安生得很。

    朱礼施见陆启祥回来,兴致勃勃的找纸找笔,然后就开始写。好奇问道:“你准备做什么?”

    陆启祥手里笔墨不停,一行行漂亮的楷书便跃然纸上,头也不抬的回道:“报名科举不是要在民间有声望吗,我写一篇文章贴出去,绝对是治国安民之策!”

    “治国之策?”朱礼施挺好奇,探头过来看了一眼,跟着读了几句,便明白了他的意图,有些担忧的问:“若是真按你写的做,大炎朝怕是要劳民伤财啊!”

    陆启祥:“不用担心,只要管理得当,技术跟进,工人福利待遇给足,就不会发生孟姜女那种事!”

    朱礼施想了想,也觉得可以实现,便拭目以待了,到时候她也可以跟进报道。

    陆启祥洋洋洒洒写了五六张,下意识的想找订书针订成册,结果没有找到,最后只能把字号写小点,重新誊抄了几遍。

    论策写出来,接下来就是传播了,大炎朝还没有出现报纸这种媒体,消息流通全靠百姓口耳相传,朝廷发布政令则会张贴布告,派人站岗给百姓讲解,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但是普通百姓是没有权限在布告墙上贴广告的。

    陆启祥感叹,时代发展,一个供民众沟通思想的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等他入朝为官,得把大众论坛建设提上日程。

    眼下就只得自己亲自下去跑推销了。

    这倒也不难,陆启祥揣着自己的文章下了楼,很容易就混进了书生群里,大炎朝的事儿就那么几件,书生们来来回回的议论,很快话题就转到了边境问题上。

    一位书生不愤道:“草原鞑子,无耻莽夫,给他三分颜色就不知君臣,竟敢提这种无礼要求!”

    另一书生道:“怕是早有反心,只不过扯个由头罢了。”

    又有人不屑道:“哼,仗着有几匹悍马,便想与我百万雄师争辉,不自量力!”

    立刻得到众人应和:

    “是啊是啊!”

    “没错没错!”

    也有人从现实出发,不空谈理想主义:“可是那些鞑子总是东躲西藏无法彻底绞杀,无论围剿多少次,总能重新聚集起来,屡屡犯我边境百姓,如此下去,也不是办法呀!”

    “是啊,大军出征,极其消化粮草,需得速战速决,这么一直拖着,实在不利啊!”

    “此言甚是!前年水患,江南颗粒无收,幸有圣上下旨调粮赈灾,不然江南定是哀鸿遍野之景,流民难民无数!”

    “所以此时应当休养生息,不易大动干戈!”

    “难得就任那鞑子猖狂吗?今年不交朝贡,只要开了这个头,以后就别想消停!”

    就在这时,陆启祥出声了:“如何解此困境,在下不才,倒是有一计策!”

    “哦,那你说来听听!”众人道。

    陆启祥淡淡一笑,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铺在桌上,又从筷篓里取出一只竹筷。

    “诸位且听好了!”他一手扶桌,一手执筷,指着纸上重点,将自己的御敌之策缓缓讲来。

    众位书生一开始还不以为意,见他想出风头,也不吝啬配合一把,谁知这人准备充足,讲得头头是道,细细思索,确有可取之处,听到后来,更是无不叹服。

    以至于陆启祥念完,立刻各种奉承夸赞无数,书生们纷纷表示君乃良才必须要结交一二。

    交际是走仕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陆启祥当然不会拒绝,当即热络的与他们攀谈起来,这是扩展他声望的一个机会。

    果然,第二天,陆启祥的名字便传遍了长安,他的文章也被无数学子传抄。

    徐夫子刚巡视完早课,便见弟子匆忙来报,气喘吁吁的递过来几张纸。

    接过一看,确是一篇文章,读了几行,顿时心头一震。

    迅速将纸页合拢,严肃中夹杂一丝激动,问弟子:“这文章可有别人看过?”

    弟子汗颜,老实禀告:“回夫子,此书昨日自锦绣阁传出,如今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

    徐夫子眉头一皱,叹了口气,指着文章前的署名,又问:“那这陆启祥是什么人,现在何地?”

    “回夫子,此人是前来赴考的书生,现暂居锦绣阁。”

    徐夫子眼睛一眯,立刻吩咐道:“告诉玉锦,让他把人带回来!”

    此人有才,建设长城碉堡抵御外敌也就罢了,以前也不是没人提起过,但因为实行起来太过劳民伤财而放弃。而这陆启祥却能想出一个完整的章程,称可以机关之巧力代替人工,文中各种设置都看似十分可行,以如今的国力,在北边修起一道万里长城完全可以实现。

    此墙修成,便是不世之功!这样的人才,可比那只会写些俗诗的曹雪琴有用,这次一定要把人圈到手!徐夫子恨恨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