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湾
繁体版

第三十五章 珊珊的同学潘西安

    第二天,珊珊还没来得及给李亚菲打电话,李亚菲却先把电话打来了:“珊珊,我告诉你啊,潘西安调市建行了。”珊珊说:“噢,潘西安?他什么时候调来的?”

    “调来一个星期了呢,徐飙昨天去建行办事,他说建行新调来了一位信贷科长叫潘西安,也是商校毕业的,问我是否认识?我说我们班就有个潘西安呀,但不知道是不是他。我今天特意去了建行,一看,果真是他。我如果不停薪留职,他现在是我的领导呢。”李亚菲说话的语气里有几分失落。

    那一年稼米县考进商校读书的就两人,除珊珊外,就是潘西安。毕业时珊珊去了鹤仙区政府,潘西安却回了老家稼米县一个偏僻的乡政府上班。

    在珊珊的印象中,潘西安比她小一岁,性格活泼待人热情,好交际喜欢唱歌跳舞,学校每次文艺活动都少不了他,不过毕业后珊珊就没见过他了。

    “亚菲呀”珊珊说:“今天刚好是我的小生日,晚上,你把潘西安叫来我们一起聚聚,杨书楠我已经约好了,晚上六点,在喜来登酒店,早点来啊。”

    “好呀!好呀!与我想到一块了,先祝你生日快乐哈!”

    晚上,珊珊与陈昭辉提前来到酒店,要了个包厢点好菜,不一会儿杨书楠、李亚菲和潘西安也先后到了。杨书楠带了生日蛋糕,李亚菲和潘西安也买了鲜花,见面就说,“珊珊生日快乐。”

    潘西安说:“珊珊,你进城了也不来山沟沟里看看老同学。”珊珊笑着说:“你还说呢,毕业了,不声不响地就走了,电话也不留一个,去哪里找你啊?”

    潘西安与陈昭辉还是第一次见面,珊珊介绍说:“这是我老公。”

    潘西安亲热的称呼一声:“姐夫好!”与陈昭辉握过手,然后转过身对杨书楠说:“想起来了,你是统计十三班的,比我高一届我该叫一声师姐,记得不,在学校的晚会上我们还跳过舞。”

    杨书楠微笑着点点头:“嗯,有印象。你还是那个样子。”

    上了菜,斟了酒,潘西安反客为主,端着酒杯站起逐个敬酒,他称呼杨书楠师姐,称呼陈昭辉姐夫,称呼李亚菲师妹。李亚菲嗔笑着纠正道:应该是师姐,你比我小。潘西安马上改了称呼:师姐,师姐。

    潘西安除劝吃劝喝外,还很会讲笑话,酒席上笑声不断,也使得几位老同学刮目相看,说到本省本市官场上的升迁变动的消息时,更是象班主任谈自己的学生。谁谁从那里调那里当一把手了,谁谁上去了,谁谁下来了,就好象他当着省里的组织部长似的。

    潘西安每一次敬酒,都是自己先干。几杯五粮液下肚之后,脸上泛着红光。

    珊珊觉得潘西安变化很大,不再是那个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的小愤青了。变得圆滑油腻,能说会道的。她不知道潘西安毕业后这十多年究竟在做什么,但能从那么偏僻的地方调到市银行,一来就是科长,说明以前混得不赖,应该还有些门路。于是她笑着问:“潘西安,瞧你这嘴巴死人都能被你说活,这些年你都在做些什么啊?”

    潘西安故作沉吟状,慢慢说:“半生坎坷啊,一腔辛酸无人知。”其他人都带着微笑看着他,他又不说了。李亚菲说:“你倒是说啊,卖什么关子。”

    潘西安喝了口酒说起了他的经历:我毕业后回到了老家,那时候乡镇企业正在兴头上。分配我的工作是乡镇企业专干。开始我很高兴,我就喜欢干些具体工作,这正对我的脾性。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个专干是个摆设。乡镇企业的一切事都是乡里一把手说了算。我所做的实际上就是工人的活。那几年我什么都干过,在砖厂搬过砖,在练铁厂炼过铁,在养猪场喂过猪。不怕你们笑话,在猪场,象猪配种那样的的事我都做过呢。大部分公猪都是蠢猪,干那种事还要人帮助。女同志都羞于做这种事,这种差事就轮到我动手了。

    杨书楠笑着说:“哎,经常做那种工作,晚上会想入非非的”其他人抿着嘴笑。潘西安说:“当然啦,那时候年轻,又没有老婆。想入非非也没办法呀,算了,不说了。”

    杨书楠接了说:“找一个发廊妹不就解决了,我就不信你会这么老实。”坐在旁边的李亚菲拍了杨书楠一下,憋着没笑。潘西安并没有不悦:“我呀,守身如玉,守身如玉,不信你可以试试。”

    杨书楠“呸”了声,笑着用筷子在他的手上敲了下:“你还敢沾师姐的便宜。”

    大家终于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李亚菲和珊珊更是笑得弯腰捧腹。

    “潘西安,瞧你这张嘴,今天没人管你是吧?”珊珊问:“你真的还没结婚?”

    “千真万确,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潘西安的话,使得在坐的有几分意外,都看着他。

    珊珊说:“真的吗?潘西安你不要骗我们哦。”

    “师姐,这样的事那敢乱说,在学校里的时候我追李亚菲,可人家看不上我,追了三年愣是没追上。毕业了,分在那山沟沟里,这个事也就放一边了。”

    杨书楠问:“亚菲,有这回事?”

    李亚菲却不回答,伏在桌子上咯咯咯地笑。

    杨书楠说:“潘西安,以你的条件找老婆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啊,我认识的美女好多呢,要师姐给你当红娘么。其实啊,你们那一届能干到银行信贷科长的位子,还没有几个呢。何苦来着,装着一付苦大仇深的样子,怕我们找你贷款啊!”

    “岂敢,岂敢,几位师姐用得着我,我一定效劳。师姐我先敬你一杯,谢谢你的关心。”潘西安站起又干了一杯。

    当潘西安回到农行的宿舍时,躺在床上想起在乡政府工作的那些日子,心里象打碎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从心底泛起。

    其实潘西安在酒席上以戏谑的口气,与商校同学面前说的那些事,有真有假,并非完全是编的,他确实在乡镇企业干过。改革开放的初期,物质相对匮乏,共需矛盾突出,全国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曾经红火了一段时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厉害,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向集团化、股份制企业发展。在稼米县这样偏僻的乡镇,这种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在竞争中毫无优势,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是必然的趋势。除了几家矿山资源型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外。其他的也就停办了。

    他在乡政府连办公室都没有,只有一间单人宿舍,乡镇领导也没有安排他具体工作,坐了半个月的冷板凳,这个时候是他人生最迷茫的日子。后来领导似乎发现了他,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让他做。也就是哪里需要往那里派。有一次乡领导去下乡检查计划生育工作也把他带去了,发现潘西安很会说话,很会喝酒。人也灵活,对领导的意图心领神会。从此后,领导外出总喜欢带着他。

    说到喝酒,不得不说说潘家村。在那个方圆二十多里路的范围内,潘姓是家独村,听说是明朝的时候从北方搬来的。这个村的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性格豪放随性,喜开玩笑;一是全村的男人都很能喝酒,且酒量特别大。本村沿袭着一种古老的习俗,村里的堂侄兄弟,平时互相串门,一进屋坐下,一杯满满的水酒就摆在你面前,他们把酒当茶喝。外村的客人去了,也会先问句:喝杯酒?你说不喝酒,主人才倒茶待客。这个村的小孩从小就喝酒,你去潘家村有时会看到半大的小孩子手里拿着装饮料的塑料瓶,里面装的不是水,往往是酒。潘西安喝酒的海量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跟在领导身边,伺候领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领导骂你,不一定是你的不是,不过是领导发发威、舒舒气而已。这时候你还得挤出一副笑脸,你若皱眉撇嘴露出点不耐烦的神色,领导也就记住了,那分憋屈,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机会终于来了,县领导陪同市里的组织部长游河清去他们乡考察,乡领导带了潘西安接待,市县两级领导对潘西安印象特别好。那一年潘西安被提拔为副乡长。第二年调县农业银行当信贷股股长,直到上星期又调到了市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