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4,差点被学校开除
繁体版

第670章 多揽储,多花钱

    “塔季娜那边怎么样?”赵宏图问道。

    这是他这辈子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

    尽管两个人之间,不是因为感情,也不是因为交易,更多的是,冲动?

    赵宏图也说不清楚。

    “她那边开的银行,比我们的规模都还大。”杨晓明说道。

    这个女人,真的很厉害。

    赵宏图好歹还从莫斯可借了几十亿卢布。

    在港城和浦东,都有友联银行分行。

    而且华远集团那么大的产业在。

    开银行,那也是有资本的。

    可塔季娜,就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员,那点工资,竟然也让她把银行开起来了。

    而且银行网点布局的速度,比友联银行都快多了。

    感觉不是在开银行,而是开快餐店一样。

    还不是加盟店,都是直营的。

    “那微博经济学家小盖,是不是她推荐给钦帝的?”赵宏图问道。

    小盖,那注定是要臭很多年的。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什么是微博啊?”杨晓明说道。

    经济学家他倒是理解,农业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家……

    他都听说过,可就是没听说过微博经济学家。

    赵宏图噎住了,都怪自己嘴欠,“这没啥,我准备以后弄的一个社交平台的名字。对了,在莫斯可或者米国或者红球等,多成立几个公司,招收一些当地人,让他们帮我们去收购物资和企业。就和当初的凯瑟尔一样的。”

    那些不好的事情,尽量地通过这些公司的名义去办。

    收购完后,再转几道手,到华远集团的名下。

    这样的事情,在东欧的时候,华远集团已经非常有经验了。

    吃得肚子撑得很厉害。

    赵宏图不是吃完这一波后就算了,还准备继续占着苏北的市场的。

    那一定是要在面上非常光鲜。

    在这个关键时候,自然得表现出来,非常有责任和担当,帮助莫斯可当地,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比如,从国内大量筹集一些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莫斯可人们的生活需要。

    只是很遗憾,实力确实非常有限,没法帮忙稳定物价。

    也不敢帮去干这事。

    最多华远集团少赚一点。

    别人卖500卢币的面包,咱们卖490卢币。

    别人的西红柿,要两币,我们是两千四百八十卢币。

    再降价,得罪人就太多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华远集团在苏北的形象,至少在大众面前,一定是非常光鲜,正派,和普罗大众,是站在一块的。

    “赵总,我明白的。”杨晓明说道。

    苏北分家来得突如其来的,不但令它的邻居们措手不及,即使在内部,也是一片混乱。

    从前从出生到去世,无所不管,在一夜间,什么也不管了。

    社会秩序被完全打破了,在毫无监管的条件下,原来掌握实权的阶层,摇身一变,成了资本集团,开始疯狂霸占各种资产。

    杨晓明是学过历史的,而且学得还不错。

    在这样的时候,无论在哪个国家,总是少不了有用之才。

    这些人比自己人,还更好用。

    他们更熟悉当地的情况,懂其中的门道,手段也更多。

    而这个时候,也是华远集团,可以上下其手,大有作为的好时机。

    也幸亏是,赵宏图在苏北早有布局。

    广泛结交上层人脉资源。

    更是救过塔季娜一命。

    现在钦帝上位,华远集团,也相当有一个护身符。

    在这个时候,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情,华远集团基本上是可以横着走。

    有时候杨晓明甚至是怀疑,赵宏图是不是早就知道苏北要分家过日子了。

    杨晓明在苏北呆的时间越长,越感觉赵宏图的深不可测。

    开批发市场,开银行。

    切尔基市场和安邦批发市场,在平时还感觉不明显,在这个关键时期,就像是卡着莫斯可的脖子。

    而银行,那是莫斯可现在最赚钱的买卖。

    那不能用赚钱来形容,比印钱都来钱快。

    他真想问赵宏图,当初友联银行,为什么会宁肯亏损,也要高利率揽存。

    而且千方百计让人存款,却很少贷款。

    说真的,当初看着银行的业务很红火,但是周经理和杨晓明,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

    生怕有一天银行开不下去了。

    周经理最开始揽储不给力,也未必没有担忧的意思在里边。

    赵宏图对苏北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

    没法对杨晓明有过多的具体指导。..

    但是每次危机,对于现金流充沛的大企业来说,危中有机。

    只要抓住机遇,那就可以收获到远远超出正常的商业行为所能赚取的超额利润。

    赵宏图真正的发家致富,还不就是在红球国泡沫的时候,蹭了一波。

    而苏北,就是赵宏图的第二蹭。

    “总之,就是多揽收,多花钱。比如说钢铁、农业方面的企业、各行业的人才……”赵宏图在挂断电话前,还在嘱咐杨晓明。

    苏北的钢铁,从1978年钢铁产量超过1.5亿吨到1991年苏北分家伙的13年时间里,钢铁产量最低也在1.44亿吨以上,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这时候,米国的钢铁产量在8000万吨,红球为1亿吨。

    至于华国,为7100万吨,尽管奋起直追了近40年,同苏北的差距甚远。

    就算是苏北分家过各自的日子了,15个分家的小兄弟,钢铁产量累计为1.33亿吨,虽有所下降,仍位居世界之首。

    而且苏北的钢材,不仅仅是产量高,而且质量非常好。

    华远集团在满洲里,有一个大项目。

    和铁路部门合作,一起将后贝加尔铁路延至满洲里市内。

    建立大型货场,落地换装,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华苏经济合作的运输问题。

    开辟满洲里至莫斯可国际列车,吸引国内企业和苏北企业来满洲里。

    在满洲里建成巨大的国际现货市场,开通京城至满洲里列车,让更多的人顺利进入满洲里。

    积极筹建满伊地方铁路,扩大满洲里的疏运能力。

    还有魔都那边建厂。

    摩天大楼。

    这些都是需要很多钢材的。

    当然,这么大的项目,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钢材。

    苏北的好东西,真的很多。

    再说农业方面,虽然说苏北现在一直要进口粮食。

    但是以前和以后,都是出口粮食的大户。

    其实苏北早就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技术,也非常在线。

    之所以农业显得不发达,最主要还是农业体制的问题。

    这方面的企业和人才,也是华远集团的目标。

    当然,也不仅限于这方面的人才。

    超市和商场,在这个时期,那都是一扫而空的。

    整个城市陷入彻底的萧条,同时面临的还有裁员和失业,一个普通的水暖工可能就是博士毕业。

    这些知识分子要想办法活下来,要么去练摊,要么去想办法重新找工作。

    而华远集团,有着充沛的物资,待遇也不错。

    还是很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