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三代的我不可能那么菜
繁体版

第二十章 齐民要术

    之前艾北柠已经把“传承院”的远古植物种子库逛了无数遍,确保保存在库里的所有种子都标注了对应的名称。这样做除了确保这次自己不会再犯之前翻译《神农本草经》的错漏,而且她发现因为这些标签,这次她选择书籍的时候选择也多了许多。

    但同时,她在选择翻阅古籍的过程中也发现,即使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年代的古书里的称呼也会不一样。于是,艾北柠在选定书籍之前,为确保植物名字和种子库里所有样品的名字全都能对得上号,还专门拿来了记录了种子库样品的详细记录来整理翻阅了一遍。

    可以说为了防止重蹈覆辙,这次艾北柠在前期的工作上也和正式翻译一样花了十二万分的谨慎和心血了。

    终于,艾北柠在和库里记录的名字完全对得上号,确保任何人都能照单拣药似的根据名字在书里查到相关资料的几本书里,选择了她认为最全面的农业著作——拥有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之称的《齐民要术》进行详细的翻译。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在艾北柠上辈子那个科技世界的时空里,它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更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还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而艾北柠之所以选中这部书,除了书中名字和种子库里的古称一致,且全书还自带约四万字注释便于理解之外,还广泛记录了古代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更重要的是书中最后还列举了很多当时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正适合现在用于对应地处南疆的流光城本土作物。

    这样一部贴合库存又各方面一应俱全还能结合现实地理位置的农业类巨作,艾北柠觉得它简直是自家爷爷推行古农业救国,古文明复国的一部必备之选。所以她经过多番筛选,最后还是选定了它作为第一部翻译的农业古籍。

    至于可能还有漏举的植物或其他书中有更好方法,艾北柠表示,到时后面大可以再向古人学习,不定期编译一些诸如XX拾遗,XX补漏的有针对性的书籍或者索性把艾北柠知道的一些当年的现代资料和方法再整理成册就可以了。

    总之,只要第一部把这头炮打得响亮,打得漂亮,一切都好说。第一炮,历史地位必须杠杠的,涉及必须全全的,没毛病。什么,魔法世界没人认得这个?他们不认得?

    艾北柠表示:我记得啊,做人就要对得住天地良心,怎么能因为别人什么都不懂就随便忽悠那些相信你的人呢?!而且翻译历史巨作也更有大师风范了不是?感觉自己都变得高大上,走路都特有范,还带风了,有木有!

    就这样,在准备好一切后,艾北柠又再次一头扎在了“传承院”的藏书室里,亲朋好友问起来她都端起一副奉献一切的范儿,告诉他们自己是在“把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翻译事业里”。大人们听了大概能明白只是夸张并时不时嘱咐她好好休息,但她那俩小伙伴听了直接就以为她要翻译到死翘翘那天都不出关,直接就吓哭了。

    艾北柠:我只是觉得时机刚刚好,想说一下名人名言而已,怎么我一装你们就哭唧唧啊,那还让我怎么继续装啊……

    因为艾北柠现在的魔法已经比之前提升了不少,她不用上学也基本不用忙其他什么事,翻译工作比之前的轻松了不少。所以她刚译完了序章就把译稿拿给了艾青暝检阅,顺便自己冷静一下休息一下,然后等院长爷爷看完以后再进行校对,并根据爷爷的反馈意见撰写译者注释。流程和条理相比之前的可算是完善谨慎了许多。

    谁知道,刚刚拿起译稿十秒左右,艾青暝就开始发出了疑惑的声音了,然后又过了大约一分钟左右,艾青暝就忍不住来问她“这是何解”了。艾北柠看了看时间,她怀疑这么短的时间自家爷爷还没有看完第一行呢,怎么这么快就有疑问了莫非他没发现下面有原文的注解?

    她淡定地回了一句:“爷爷,这书正文下面其实有注解的。”本以为问题就此解决,谁知她刚说完这句就听艾青暝紧接着说:“就是看了注解都不懂啊,虽然看标点符号应该是一本书,但我想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啊……”

    艾北柠闻言一愣,连忙走到爷爷身边看清了他有疑问的地方,“哦,原来是对出处有疑问,那就是《史记》啊,你对详细内容感兴趣可以去看看的。”艾青暝闻言眼睛一亮,又开始拿着译稿往下看。怎知,出乎艾北柠意料,安静很快又被打破了,而且自家爷爷仿佛切换到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问问模式。而且问的基本都是注释里关于出处的问题。

    艾北柠感到了一阵奇怪:序这篇的引用多来自各著名典籍啊,普通的中学生都应该在语文课的文学常识里学过啊,为何爷爷这位院长大人会有如此多的疑惑呢?我之前闲来无事看书的时候看到藏书室里都有原书的啊。

    她小心翼翼地问道:“爷爷,这些书不求你全看过,但你连对它们最基本的认识都没有吗?”

    艾青暝闻言一脸疑惑:“我为何要认识它们?”

    艾北柠:好,破案了,这边的文学常识和之前的不一样……我,我这是又给自己挖了一个深渊巨坑啊!

    古人凡立书著作哪怕是只是抒写文章,连最简单精炼的诗词文学都喜欢引经据典。为迎合这种写作习惯和风气,古时甚至有很多把各类典故汇编整理成册的类似“写作典故大全”的书籍。可见当时引用之风之盛,几乎每个文人都喜欢引经据典来增加作品的内涵,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和涵养。

    回到这部《齐民要术》,这部作品正文分成十卷九十二篇,共计十一万字,其中正文约七万字,注释约四万字。虽然总体字数不多,但书中援引古籍近两百种。如果这边的文学知识和之前的世界全都不通用,那么对古籍的注解哪怕只是对每个出处作简单的解释那都是一个深渊巨坑。这不是仅指对书籍的介绍,还涉及到对资料的翻阅和查证,那是一个繁琐而要求严谨的工作……

    但既然选择了这部书,而且抱着对原著的尊重,艾北柠还是决定咬牙接下了这巨大的工作量。

    幸好这次在正式翻译正文之前就先交给了艾青暝检阅,不然到正文都译完了,甚至看到成品后才收到读者反馈,那时候才是最麻烦的补锅现场。说不定还要专门为此出一本出处目录及简介给读者一一对应着来查找呢,本来看一本书是用来查找资料的,谁知为了理解内容还要在用另一本书先查找一番。那简直就是套娃现场,用户体验极差,活该被吐槽致死了。

    就这样,艾北柠为了把这部《齐民要术》翻译得尽善尽美,尽力提高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查找校验典籍和批注解释以及最重要的内容翻译工作。其专注和拼命程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比上辈子抠那篇为她争取到优秀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时还要严重多几倍。

    如是者,三个月过去了。一部有着完美典籍解释、注释和译文的现代文版《齐民要术》终于顺利交付印制了!这次虽然艾北柠的魔法进步了不少,但因着典籍注释工作量巨大,而且在完成之后还特意请自家院长大人为之校对检阅以作查漏,所以总共的工作时长比之前她所译过的所有书籍都要长得多。

    印书局里面,从艾北柠翻译了第一本书开始禹王黎森就安排了专人优先负责印制她所翻译或撰写的书籍,而这个人就一直是之前那位来“传承院”求稿的中年大叔。他对艾北柠的敬重可以说从艾北柠初学习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就与日俱增。因受到他的感染和熏陶,连带印书局其他人也对艾北柠这个小女孩分外尊重,丝毫没有受到她年龄和外表的影响。

    具体程度和表现形式,只看负责人大叔之后每次都“遵从旧规”地以金色特效字印制艾北柠的名字,甚至连主张把这种字体定为艾北柠专用字体都没人反对,反而完全一致赞成就可见一斑了。

    当众人得知艾北柠耗时那么久的著作终于完成了,都争先恐后地提出想先一步拜读一下译稿。艾北柠听了也相当大方,大手一挥全部同意了。

    而且艾北柠还带着恶作剧的小心思地给他们布置了个小作业:“可以啊,大家看的时候帮我看看我的译者注释还有没有缺漏了的没有解释清楚的内容。如果没有了,看完了要交读后感哦。”

    印书局那里面可都是文书工作者,写区区读后感当然是信手拈来,而且这稿子可是由院长大人亲自查过漏的,错漏自然基本是没有了。所以现在听到只要其实就只需要写那小小文章就能先睹为快一部艾北柠的倾力巨作,大家都爽快地接受了委托。

    然后接下来这几天里原稿就在众人手上传阅着,大家看得都特别认真,津津有味。艾北柠期间曾去印书局询问过意见,当时她看到那正在读稿的人,表情简直就可以用一本满足来形容。

    由此,艾北柠心中的忐忑平伏了不少。而且她还陆续收到了来自各人的意见反馈和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她随即根据了反馈调整了批注和译者注释。最后,当她终于再没在收到任何反馈,只收到清一水的读后感的时候,她的心总算安定下来了。

    艾北柠:这样就连印前市场调查和读者反馈都做了,这波稳了,我终于可以写出完美的译本了!

    很快,艾北柠的最终译稿就顺利印制出了活字印刷版的先行版了。封面的设计还是原来的规矩,还是那个味。接受了明星生活锻炼的艾北柠表示对这熟悉的排版,熟悉的味道已经免疫了。在她拿到了第二本先行版不久,第三本先行版也按照禹王陛下的命令再次顺利送到了农业部长林希桐手里。

    林希桐拿到了书后表情相当激动。

    林希桐:我女儿终于能为农业作贡献了!而且这书她译得比之前的书都要用心,我一定要更用心地去研读它,这样我们就等于在共同为禹国的农业复兴作贡献了!

    不得不说,林希桐此刻除了有着对女儿的自豪以外还有对禹国未来农业复兴的希望与期盼。

    她怀着这双重的激动打开了第一页,那照旧还是艾北柠对这部书本身的历史评价的引述,里面引用了当年她得知的上辈子那个世界里一些历史学家对这本书的中肯评价。这让林希桐看得更加热血沸腾,她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正文。

    “序《史记》有云:……”林希桐:???《史记》是什么东东?另一本农业巨作吗?咦?有注释,没写。哦,还有小柠写的译者注释。历史书?历史书还教种田?古人种田还要学历史?

    就这样,林希桐怀着一腔热血打算翻开了这本巨作,然后想借此打开古农业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却意外地开篇还没到正文的地方就被脑内满屏的问号淹没了。直到下班前一刻她还没搞清楚那些历史书和古代农业技术有什么关系。

    到了晚饭后,艾家人都坐在一起闲谈。期间,艾青暝说到了孙女最近译的这部《齐民要术》,称其为最完善对读者最友好的古籍译本,让艾北柠听了十分欣慰。今天看了老半天书,到现在脑内还一堆问号的林希桐,闻言深感疑惑,难道自己的脑回路和其他人不一样?

    她越听越憋屈,终于按捺不住疑惑的心情,但碍于父亲刚刚的高评价,有些气弱地问道:“小柠,那个书我看了一整天,始终搞不懂”,她有点怕伤害到女儿,看了一眼见小柠脸上只有疑惑没有失落,这才继续问道,“那些书中提到历史书和古代农业技术有什么关系吗?”

    听到母亲这样发问,艾北柠解释道:“那都是作者在原著中引用的其他典籍,因为都是大家不熟悉的典籍,所以我特意做了注释的啊。”

    见女儿还是不太懂自己的问题,林希桐思考了一下换了一个更直接的问法:“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了解了这些历史书之类的,会认识更多古代的种田方法吗?如果我搞不懂这些历史书,那我还可以正确地种植那些远古植物吗?我研究了一整天还是搞不清这些历史书和实际的农业技术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可以直接跳过这些关于历史书的内容吗?”

    然后为了解开困扰自己一天的疑惑,她还详细地说起了她今天一天的读后感……

    艾北柠听完妈妈的提问和经历感受后,如遭雷劈。

    她,做错了!

    她只是按照一本普通古籍的翻译方法,十分尊重原著地把书中的内容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甚至为了让读者明白各种文化差异点努力加了很多解释用的内容。但她对这部书的定位还是错了!

    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古籍,当年那个世界的人们需要它,或许会同时注重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但现在人们需要它,除了那些作为文物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当中所记载的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之前的读者意见收集也大错特错了。艾青暝作为一个古文学的爱好者,一个考古学家。自然对各处文献历史典籍的出初分外在意,求知若渴,特别强调这方面的需求。而后面那次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作为文学和文化工作者,反映的都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所以导致现在这部译书从这几方面出发极大地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极大地突出了其内容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但艾北柠在译制过程中却一直忽略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书中记载内容的一线农业工作者的意见,导致这部明明是农业专著的古籍却在农业工作者手上显得严重的水土不服。想通了这些,艾北柠深深地给妈妈鞠了一躬并诚恳地为这再一次失误道了歉。

    艾北柠:这已经是第二次实力坑妈了,我有罪啊……

    又过了几天,一个去除了过多和无太多实际意义的引用,语言文字更加简单直白的《精编技术版齐民要术》就被艾北柠整理重制出来并顺利交给印书局印制了。三天后,林希桐拿着这个纯技术精简版的先行版,看得整个人都沉浸下去。

    一个月后,这部纯技术精简版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终于量产派发到每个农业工作者手上,大家都学习得废寝忘食。很快复种远古植物的议题就正式提上了禹国的复兴议程上。

    至于那耗费了艾北柠无数心血的出版译本则正式更名为《齐民要术完整翻译注释版》,并随着口口相传成为了古文学、考古学和文学等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最想读的古籍译本,没有之一。

    而随之的连锁反应就是,艾北柠在各个领域的人群中的人气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