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两笺
若没有这封来信,七蛟掌门骆德锋忽然离开宗门下山合该是件需要警惕的事。
因为七蛟在博望城中的力量一夜湮灭殆尽,连敌人是谁、实力几许这样的基本情况都一时无从得知,作为七蛟最后的定海神针,骆德锋实在不应该贸然行动才是。
何况山门才是整个七蛟的根基,翠羽即便占据主动,想要削弱它也得累年之功,而尚怀通只是它结出来的果,他若被杀固然也是七蛟一大损失,却已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了。
在这种情况下,骆德锋忽然反常地进城,天山翠羽就不得不考虑是否是夺魂珠这边有什么首尾必须要这位宗师来处理。
而如今此信一到,便消去了这份猜疑。原来尚怀通的生死真的足够重要——不单是对张君雪和裴液来说,对七蛟存亡大局而言,也是同样重要。
这封短笺很简短,口气也很谦和,州衙公布出来后,在各方迅速的传抄之下,一天之内,就已经有许多双眼睛浏览过它。
是曰:
博望贵衙,
敬问风雨安好。
我院幸承御者,授命道启,立院至今,已二十又一年矣。每每观我道生,自是鹤凫之姿,奈何茕茕之貌,是以自觉忝列,夙喟夜叹,有愧国托。
然而下照幽潭,龙伏凤潜。百城千邑,岂无善剑之人;井映鬼照,本尽良美之玉。唯在乎人目有穷,肉耳有极,不得见芝闻兰,是以两愿徒许。
尚君字怀通者,气质旷和,艺理优畅,早阶荣茂,秀于剑林,后至府城,孜孜求进,奈何毫缕之差,令君恨归乡梓,我院憾失良材。
事虽不美,亦使我揭一障目之叶。博望俊州,少陇头角,薪苍高茂,潞河清稳,正是人杰地灵,芝生玉长,必愿得之而教,万勿藏之专美。
另致尚君:如今秋魁在前,佳愿相赠,当日所约,应可见照。
大唐三十三剑御者道启会·少陇府修剑院,
敬致。
随笺而来的还有一封正式的府衙文书,这封的措辞严肃认真了许多,也改换了州衙文吏们熟悉的命令口吻。
将短笺与这封文书结合,州衙便将这件事的完整面貌通知给了全州。
即春日时尚怀通往少陇府的那一行,使府城的修剑院注意到了这位青年俊杰,顺带也对博望这个偏远小州提起了兴趣。
如今刚好一位监院正要顺路经过博望,修剑院便干脆将一个道生名额交付于这位监院手中,相当于在博望进行一次简单的道生遴选。
反正至少尚怀通上次已只差一点,这次几乎是必定可以达到标准的,绝不至于白跑一趟。
这位监院将在九月二日抵达,返程则大约在十日左右,九月二日,正是鹭洲诗会召开之时;而十日,又正赶上武比的尾巴。
刚好一名一实,因此这个名额自何处而定,几乎不用解释。
一个修剑院的名额!
一时博望群议汹汹,这比神京武举的资格还要珍贵十倍百倍,而也正因信中内定般的提及,表面仍然如日中天的七蛟再次名声一噪。
而翠羽这边的疑问也就此得到了解答——怪不得骆德锋宁可抛下山门,也要来和这位宝贝真传待在一起。
高草陈根断不尽,老树死前飞新芽,七蛟这株大树,根反正已要朽烂,倒是这枚果子散发出了耀人的光辉,其中裹着更胜一筹的新种。
九月二日。
长道武馆。
晨起,碧空如洗,树绿瓦黑,朝晖透过窗棂照进屋中。
裴液坐在一旁支肘看着,少女在镜子面前梳妆。
“就这样点一下就好了啊。”李缥青睁着眼,沿着眼皮勾画到眼角,而后轻轻一勾,一道精细的线就此完成,而等她眼皮放下,这条线便消失了,少女的眉目多出一抹隐约得恰到好处的青意。
裴液紧紧皱着眉。
他面前也有一面镜子,里面是他中毒一样的眼眶。
少女描好自己的,转过头来,看着他忍俊不禁。
裴液叹口气:“不学了。”
“诶~别啊。”少女还是收敛不住笑容,努力温和道,“你掌控力很精准的,只是暂时没弄明白何处重何处轻而已。”
当然,少年都四生了,拿个细笔掌控力还能怎么不精准。只是他感觉这玩意儿,有点儿跟画画一样,确实需要一点天分。
“你才刚开始啦,把你练剑的耐心拿出来些好不好。”少女道,“熟能生巧而已,伱能把这个妆画好,我就可以教你怎么把自己的眼伪装成这个眼的样子了。”
她敲了敲桌子,纸上是一双眼睛的图案,和裴液大小相近,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我练剑就没什么耐心。”裴液叹道,还是重新拿笔对镜。
李缥青立在一边细细指导,花费了七八次,裴液才勉强描画好这一条含而不露的细线。
“很好嘛这不是!”少女鼓励道,“自己把另一只也画上试试吧。”
裴液这次很快,抬笔一勾,就把左眼上画好的样子复制了过去,一模一样。
连瑕疵歪斜都完美对照,精湛的掌控力简直展露无疑。
“.”李缥青有点儿气馁,这份手艺若只描绘妆容自然无碍,但易容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现场设计伪装,这种死板的手法显然不行,“我瞧你练剑挺有灵气的啊。”
“命里无时,不可强求。”裴液轻叹,“我觉得我行事光明敞亮,易容这手艺应该也用不太到。”
“那你之前易容干什么。”少女驳回了他的请求。
“那是给我易容的人不光明敞亮,他打不过人家,只能设计偷袭。”
“那你打得过,为什么还让人家易容。”
“没,我易容了也打不过。”
“.擦干净,再来一遍。”李缥青递给他一块方巾,“这是走江湖难免遇到的手段,不求精,至少要懂一些嘛。”
裴液叹了口气。
少年看起来在没什么兴趣、又非必需的事情上,好像没有什么坚韧的心性,但李缥青知道不是这样,他一直有着充分的耐心,何况这确实是有用的知识,实在不该一直想着“临阵脱逃”的。
其实一早她就发现了他的不对劲——一大早起床的少年被她叫过来时,显然有些不情不愿。
无奈地被她按在这里后,少年就一直显得有些焦躁。明明那天自己说想学的。
“你是急着有什么事儿吗?”少女假装漫不经心道。
少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没事儿,继续吧。”他耷拉着眉头。
这份“折磨”到了中午才停止,确如少女所言熟能生巧,此时裴液已能自然地在眼上加一些含而不露的东西了。
“你瞧,是吧。”少女满意道。
“还行。”裴液对着镜子摆弄着自己的眼,又找回来点儿兴趣。
但这个课只能先上到这里了,因为下午,是鹭洲诗会的时间。
下午。
博望不比那些名门林立的大城,它里面的权贵名人是可以条理清晰地摆列清楚的,常居的百姓们早已经眼熟了很多辆马车,平日只要见到它们在街上扎堆出现,便知道是上城又有什么风吹草动了。
而今天的规模更是难以忽视的程度,人们也早对这个日期有了记忆——鹭洲诗会嘛!
博望每年仅次武比的盛会,全城高朋一用过午饭就往这边聚集,愉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和一般的集会不同,鹭洲一向是可以过夜的,也正是到了夜中,才是最美妙的时刻。彼时月至中天,湖水浸星,风过苇丛,白鹭静立,众人或坐湖畔,或泛小舟,吟章诵诗,饮酒谈乐,好不惬意。
长道武馆出来的大马车正是其中一辆,它图绘以碧色,装点以青羽,其独特之处很容易一眼辨认。
正是翠羽的车马。
车马垂落的帘内,少女倚靠着,举着一枚小笺诵读,封面上一行墨字,是“请函·九月二日鹭洲雅集·杨颜公子劳启”。
“长湖敛波,高鹭换羽,明月可掬,壶冰待饮。天湿鞘深,俊剑难耐久藏;雨歇笔润,好句正宜雅工。欲作佳会,谨具花酌,敢告前驺,布席扫室以俟清赏。”
李缥青轻声读完,将手中小笺递还杨颜,头却已转向裴液:“你瞧,这种就是统一的格式了,齐居士不认得的客人,收到的便都是这份笔墨。”
少年恍若未闻,他也在皱眉将一样东西举在眼前,却是本不薄不厚的书册。
从上车开始少年就一直这样了,至今一句话没有说过。
李缥青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好学,明明两天之前聊到鹭洲诗会的时候,自己问他要不要看两本书准备准备,得到的回复还是一声淡笑:“我有什么书好看?凭此剑不足以立于这诗会吗?”
少女当时一想倒也没错,如果说少年万一在笔墨上丢了些人,在刀剑上他一定会十倍百倍地赢回来。
但现在.怎么忽然捧着一本书刻苦钻研了?
这绝不是出于喜好的“如痴如醉”,或者说这份“喜好”被另一种更明显的情绪遮盖下去了,那是李缥青第一次在少年脸上见到的神色——紧张。
李缥青探头看了看,从少年指头缝里辨认出来了封面的书名。
六朝剑艺概论。
没听过。
少女直回身,再次叫道:“裴液。”
“啊?”这次少年回过神来,“哦,你说齐居士啊.这些请柬竟然全是她亲笔书写的吗?”
“当然了,每年鹭洲诗会的所有请柬,都是居士亲笔,你留藏下来,过几年还能值上些钱呢。”李缥青道。
“这得写一两百份吧,没想到咱们都收到了。”裴液把书扣在膝上,第一次打开早已递到手中的小笺,来回翻看着,“这是按什么邀请的?”
“武这边就是照着金秋参比的名单,但最终能有一小半人去就不错了,然后还有武林一些名头响亮之人;文那边就没太明显的界限了,反正每年总有七八十人,熟面孔和新面孔一半一半吧。”李缥青说着,又牵回到刚刚的话题,“这么多人,居士也是熟的少生的多,因此虽然每封函都是亲笔,但对大部分客人就只能统一口吻抄写一遍,只有特殊的才有些不同。”
说到这里,少女扬了扬手中的小笺:“我这个就是居士单写给‘李缥青’的。”
“哦?是吗,少掌门的有什么不一样?”裴液好奇凑过去,杨颜也忍不住探了探脑袋。
“不一样的多了,比如‘掠花踏枝,颈舒羽扬’这八个字,你们有吗?”少女展笺给他们,得意一笑,“单写给我的。”
裴液看了看——这上面墨字倒确实比刚刚杨颜那封要多些。
“那”他蹙眉倚回自己的位置,盯着自己手里的请柬,“我的好像也有些不一样啊。”
“你的能有什么不一样。”少女白他一眼。
“真的,你瞧‘愿承佳愚’是什么意思?”
少女凑头过去:“.人家写的是‘屡承佳惠,感激渊深’。”
然后她抬起眉毛看了少年一眼:“你还真的在齐居士那儿有字号啊?”
“就说嘛,我们就是认识的。”“裴液仍然捧着小笺,皱着眉努力辨识。
“哦你们关系很好吗?”
裴液怔了下,放下小笺:“还可以吧,但.其实也没见过几次面。”
“奥齐居士不仅才名一流,人也生得很美。”
裴液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杨颜也想说话,但少了份果断,一直插不进嘴,张君雪则倚窗沉默看着外面,如此行了不到两刻钟,路面渐渐平稳,外面也熙攘起来,裴液探头一看,已到博望园了。
真是门庭若市,那日唱丹会裴液已见过不少面孔,而今日更添了许多文士装扮的人,大多还是年轻人在三五成堆地笑谈。
偏于年轻也正是这诗会的特点之一,毕竟是以齐昭华为牵系的雅集,才女的身份和年纪决定了这集会轻松多于厚重,谈乐多过究学,位高望众的老先生们也不爱出席。
也正因如此,虽然披了层“文”的外衣,但鹭洲诗会的影响力其实一直不在学林,而是在舆论场上。
当然,这也正是武人们愿意参与的原因——求名之地。
而今日,是有人本就带着一份燥热的声名来的,不知经过这场诗会,是会烧成熊火,还是冷成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