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帝国的崛起
繁体版

第六十六章 功高震野

    四鼓咚咚起床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相传是明朝某位官员作的诗,表达了当事人对早朝定时非人道的抗议。

    现在方寻算是深有同感了,这简直是有病!

    睡不够的话脑袋昏昏沉沉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能顶到下朝都算好的了,怎么可能还会想出什么国策出来。

    怎么说方寻也算是早睡早起的典范了,如果没什么意外,平时都是七点左右就起床了,这个习惯从读书到出来工作,一直到穿越过来都没有变过。

    就在刚才,他还在梦乡的时候,府里的人竟然敲开了方寻的房门,说是宫里来人传唤方寻,让他换上衣服进宫上朝,说着还把一套衣服递给了方寻。

    方寻看了看乌漆嘛黑的天色,顿时一阵风中凌乱。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不是在凌晨啊,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这都不用睡觉的吗?

    尽管方寻内心一万个不情愿,不过还是换上了衣服,坐上了马车和前来传唤的太监一同进宫。

    来到太极殿前,那里已经站满了等着上朝的文武百官,方寻随意的扫视了一眼,发现程咬金这些大臣都是站在大殿门前的两侧,不时的交头接耳,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凌晨的气温沧沧凉凉,方寻随便找了个角落就靠在了台阶扶沿上,两手抱在胸前缩成一团,并没有上去打个招呼的打算。

    一来在这样一个严肃的环境下,自己的官阶……说起来他根本就没有官阶!

    这样贸然上去打招呼,有失体统。

    二来台阶上成群的文武百官,要想挤到最上面,确实是一个难题。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方寻都已经到了摇摇欲坠,只要一躺下就能睡着的地步了。

    就在方寻将要睡着之时,太监总管走了出来,高呼道:

    “上朝!”

    人群陆续的朝着殿内前进,方寻也被后面的人挤着一步一步走了上前。

    方寻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由得心生疑惑,这么多的官员,殿内能站得完吗?

    方寻心中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前行的官员到了方寻前面几排后就停止了,剩下的官员则整齐的朝着台阶两旁站去。

    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到殿内的。

    方寻朝着两边看了看,也找了个空位站了过去。

    刚站稳没多久,一阵高呼声便响彻了整个皇宫。

    “臣等参见陛下,愿吾皇万寿无疆,大唐江山永固。”

    “众卿家平身。”

    “谢陛下。”

    接下来的朝议,站在前两排的官员可能能听到,不过方寻隔得太远了,除了偶尔有些官员情绪激动时说话声音大点能听到之外,其余的方寻愣是没听到只言片语。

    看着台阶两旁和自己一样被“罚站”的官员,方寻有些哑然,既然什么都听不到,为何还让这么多人上朝?

    有时间在这站着,还不如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多替百姓办些实事。

    就在方寻在心里吐槽之时,太监总管又走出了殿外,高声道:“陛下有旨,宣无名村里宰,方寻方……公子入殿觐见。”

    太监总管吴用原本是想说方寻方大人的,不过转念一想,把一个小小的里宰称呼为大人,实在是万分不妥,只能说成方公子。

    什么?里宰?

    被挡在大殿外的官员可不像殿内的消息这么灵通,殿内的人或多或少都提前打听到了方寻的信息,殿外的人就没那个实力了。

    现在听到李世民竟然宣一个小小的里宰进殿,一个个心里都画起了大写的问号。

    一个连官职都没有,甚至连地方官都不是的平民,竟然会被陛下招进殿内。

    而他们这些六七品的朝廷命官却被挡在殿外,这叫什么事啊。

    “草民接旨。”

    在众人异样目光的注视下,方寻学着电视上的样子,整了整衣领,抚了抚衣袖,随后迈上了台阶。

    当方寻走入大殿时,殿内的文武百官也是齐刷刷的看了过去。

    方寻定了定神,大步的走向殿中央,朝着李世民作了一个深揖,朗声道:“草民方寻,参见陛下,愿吾皇万寿无疆,大唐江山永固。”

    看到方寻一脸严肃的模样,和平时泰山崩于前都无所谓的态度相去甚远,李世民不由得有些失笑:“爱卿平身。”

    说着用眼神朝着一处空位使了使眼色,示意方寻站在那。

    李世民把方寻的脾气看得透透的了,如果自己不安排,方寻肯定会跑去人群的最末尾,有多远就想躲多远,最好别人都看不到,把他当成透明的才符合心意。

    果然,被看透心思的方寻眉毛果然抖动了一下,对于被安排在这么显眼的位置显然十分的不情愿。

    “谢陛下。”

    李世民扫视了一下在场的文武百官,正色道:“想必各位都已经知道方寻是何人了吧。”

    “贞观二年,在大唐遭受蝗灾缺粮之际,方寻献出鬼佛芋去毒之法,为万万名受灾百姓解了饥荒之苦!”

    “同年,发明燃烧瓶,让我大唐士兵如虎添翼,在面对多国围攻的险境下,硬是大败来犯敌军!”

    “同年,献出水稻一年两熟之法,经无名村实验过当真可行,以后我大唐必将谷粒满仓,再无饥荒之苦!”

    “同年,献出酿酒之法,富我大唐国库,此后就算遇上天灾,朝廷亦有实力赈救国内灾民!”

    “同年,发明晒盐之法,盐价一年三降,力解大唐百姓吃盐难之困境!”

    “同年,发明夺血续命之法,验明血型之术,治疗战疫之药,为我大唐伤兵抢得一份生机!”

    ……

    李世民一口气把方寻的贡献一条条都列了出来,殿内的官员虽然早就听过传闻了,但现在得到了李世民的亲口认证,在场的人看向方寻的目光又多了几分好奇。

    究竟是谁人门下,竟能教出如此高徒?

    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下,被李世民当场列出自己做过的事,方寻并没有感到尴尬,反而有点像那个今晚全场消费赵公子买单的赵泰一样,有种“你不说我都不知道自己这么牛X”的感觉。

    李世民顿了顿,让文武百官把自己刚才说的话都消化完了,才接着道:“可就是这样一个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立下如此功劳的人,现在竟然还只是一个里宰,朕想问问,世间能做到如此的,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