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云居日记
繁体版

383,春意近,年味浓

    春意近,年味浓

    到了腊月,春的气息就来了。

    宋:汪莘《腊月雪后》诗:

    林下雪消添晚汲,山中日出欠晨炊。

    先生茅屋春犹早,只有阶前碧草知。

    这是北宋诗人汪莘的腊月,带着一抹春天的绿意,向我们缓缓走来。

    树林下一冬的厚厚积雪已经开始慢慢融化,雪水最是轻柔,可以汲取一些回家煮茶,口感格外的佳。

    《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有一句“试将新雪及时煮”。妙玉则取梅花上的雪煮茶。

    是啊,冬天即将过去,冰雪终将消融,化作雪水滋养一草一木,很快我们就将迎来一个绿意葱茏、繁花似锦的春天。

    春的气息来了,也就快过年了。

    宋:张耒《腊月殊有春意二首.其一》诗:

    一夜长风无片云,晓来风动似初春。

    应知春近催桃李,更有轻寒不著人。

    岁暮年终,春意愈近,寒风渐行渐远,一夜的长风没有吹来一丝云彩,一早上起来轻风吹过脸面,就如同初春一般柔和。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不久之后就会看到桃李花争相盛开,此时的风中有一点轻寒也不让人觉得。

    读到这首诗,莫名就想到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春天里烟雨蒙蒙,杏花飘飘,杨柳依依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年味越来越浓了。

    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岁末时节,出门在外的游子纷纷各回各家,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在过年前送别友人归家。

    马上就要过年了,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所谓年味,就是年俗的味道,过年是传统,年味不但包含辞旧迎新、接禧纳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而且年味还饱含着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每个人的年味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

    儿时的年味很浓,一时有仪式感,辞旧迎新、接禧纳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二是对生活有盼头,过年了,杀猪宰羊,大人们忙碌着,小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热闹,胆大的还伸手去摸摸白白的猪肚皮,有的男孩子会让大人帮忙,把猪尿泡吹圆,像气球一样,扎紧口,开心地相互踢、砸、摔打,猪尿泡经久耐摔,不破不裂。过年吃上了平时没有的鸡鸭鱼肉(北方没有鱼肉),过年特有的灹烙子、点红颜色的白面馒头,糖果花生瓜籽,穿上了只有过年才能圆梦的新衣裳;三是有好玩的热闹,放花炮、捡炮筒、打雪仗、捉迷藏,尽管疯玩到天昏地暗,也不会遭受大人的训;四是赶年集买年货,尤其是农村的大集,人多货物多,瞧着稀奇,透着过年的开心、吉庆、快乐、幸福。人来人往,喧哗声、叫卖声、鞭炮声,热热闹闹。

    年味里最浓的是除夕夜熬夜的守岁,有红纸片包裹着的压岁钱,有万家燃起的鞭炮声,有瑞雪映照的红对联,更有柴草烧饭飘散的特有醇香。大年初一,整个村庄的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服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去给长辈们拜年,一句“过年好,给您拜年啦”,温馨而朴实,蕴含着过年的喜悦和尊重。

    从初一到正月十五之前,都属于走亲串友的好日子,谁家来的客人多,谁家的人气旺,谁家就有面子,猜拳的吆喝声,欢笑声一瞬间充满整个院子。

    对于他乡的游子,年味里有悠悠的乡愁,有浓浓的亲情。过年了,远在山南海北的人们都会不辞辛苦的返回家乡过一个团圆年。无论岁月时光怎样变迁,年味,依然是最让人最眷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