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汉王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伺机而动(中)

    ----------------------------

    圣诞快乐,谢支持

    ----------------------------

    二人在榻席上对坐饮酒。韩安国是个难得的既有城府,又能大度之人,刘平对他也颇有好感,因此一时之间言谈甚欢。

    安国此人,治学博杂,当世几乎无出其右者。这其中,自然也包含房中术。因今日是闲谈,所以主宾皆都比较随意,韩安国一高兴,就跟刘平谈起了房中术一道。

    刘平倒也并不避讳,便和韩安国说了起来,韩安国听得也甚是惊讶,刘平所知的实是有些超出他的所想。

    正说到高兴处,府中的下人前来通报,说有故人来访。韩安国问道:“谁啊?”下人道:“他不肯说,只说是个故人。”韩安国微微一皱眉头,想了想,道:“好,让他进来吧。”

    韩安国又对刘平告了个罪,说出去一下,片刻即回,随即起身走了出去。显然他并不想让来人知道刘平也在他府中,这和韩安国生性谨慎多虑也有关。

    片刻之后,韩安国回到屋内来,刘平还未问,韩安国自己先一笑,道:“什么故人,只有数面之缘而已,不说出来,恐怕是担心老夫不见他。”刘平也笑道:“大人富贵了,自然就有人上门来攀交情,此乃常情。”

    韩安国道:“这个人,倒似乎也不必攀附韩某,他自己的官位前程也不会小。”刘平听他这么说,倒起了兴趣,道:“哦?此人是什么背景?”韩安国道:“窦太主是他的亲戚。”

    刘平闻言略一想,不禁微微皱眉,当下问道:“可是姓辛?”韩安国诧异道:“哦?原来平王子认识他?早知如此,倒要多留他一留了。”刘平哼道:“不必,我也不过是知道他而已。他以前曾经在临湘任郡守。”

    韩安国道:“哦,韩某倒不知有这一节。”刘平道:“他怎么来京了?”韩安国道:“他是新任的大农丞。”

    刘平道:“哦?谁的意思?”韩安国道:“想必是窦太主使了些力,况且他也还算个官声不错之人。”刘平道:“我看未必,大人以后与其来往,还是提防些好。”韩安国也不问为什么,谢道:“谢平王子提醒。”

    次年正月

    刘彻征得东宫同意,发诏命,以“建元”为年号纪年,此年称建元元年,开以年号纪年的先河。

    二月,大赦天下。

    制三铢钱以为流通。

    这一年之内,窦太后继续总揽大权,刘彻仍是有名无实。

    此年,刘彻已萌生向儒生靠拢的迹象。时时召请儒生谈论古今治国之道,其中又以儒生董仲舒为其中佼佼者。后又设董仲舒为江都王刘非的国相,一方面教化桀骜不驯的刘非,一方面也不温不火地提高儒生的地位。

    此外,刘彻因为不能干预朝政,所以就在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做些动作,一来满足一下做帝王的虚荣心,二来也是排遣一下郁闷的心情。他毕竟也还只有十七岁,正是好动的时候,一年之内都干待着不能管事,也实在要憋屈坏了。

    因此刘彻和底下的一帮人,这一年,闹哄哄着要改历法,改服色,又要议立明堂。此时的汉廷,经过景帝十几年的明贬暗提,已经有了一部分极力倡导儒道的大臣,这些人坚持以儒道为尊,撺掇着刘彻改这改那,一时间也好不热闹。

    不过窦太后也没有太过在意这些,她也不想让皇帝穷极生变,只要这些事情不妨碍国家的根本就无妨。况且刘彻毕竟也是她的亲孙,这一年来刘彻又放低身段,收起先前所有的抱负,日日问安,事事经过祖母,尽量讨好窦太后。窦太后年高心软,倒也不想把他逼到十分,因此一概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刘彻去闹。在她眼里,这些事情都带点过家家的成分,小孩子闹着玩罢了。只要不闹到国家的事情去,闹就闹吧。

    窦婴仍为丞相,日日府门前车马停驻,前来拜望的京官外官络绎不绝,都想巴结讨好一下这个权倾朝野的魏其侯爷,丞相大人。

    刘平由窦太后下诏,取代李广,兼任两宫卫尉,李广另任甘泉宫卫尉。实际上,此举也是窦太后有意要稍稍贬抑一下李广,做为一个细微的教训。不过李广将才难得,窦太后也不想就此把他压下去,因此名义上只是做了个平级的调任。

    自此,城内南军皆在刘平之手。

    经过一年的历练,刘平也已深谙带兵之道,加之见识过人,因此卫尉一职做得也属得心应手。

    他身份特殊,既是宗亲,又是九卿,因此,前来巴结逢迎之人也颇为不少,惹得刘平也有些烦不胜烦。

    而临湘城内的事务,刘平也只得托付给了钱运益,不过仍是间断性地过问一番。钱运益经手这些产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刘平也只是象征性地询问一番,做个虚名的东家而已。

    韩安国因为治理京师有方,皇帝和东宫都大加赞赏,加上窦婴和刘平从旁协助,冬十月,皇帝下诏,以韩安国任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位列三公。

    至此,三人已是二人列三公,统率百官;一人列九卿,手掌南军数万兵马;几人因为东宫的关系,又与北军中尉程不识相善,因此可以说是一时风光无两。连带着刘发在藩王中的地位也颇有些提高。

    不过地位越高,权势越大,几人却也是越为小心谨慎,谋划深远。

    建元元年,这个年号纪元史上的第一年,对于刘平而言,倒也还算一帆风顺,太平自在。

    而这一年之后,刘平也已年满二十。经窦太后做主,由皇室宗亲长辈主持,建元元年冬至大节之后,刘平行冠礼,象征着正式成年。刘发从远处临湘发来书信,言语之中慈爱呵护有加,而周妃自然是在寝宫内垂泪了半晌。

    建元二年,多事的一年,充斥着风liu韵事与刀兵战争,随着新桃换旧符,正式拉开帷幕。

    夏四月,淮南王刘安迫不及待地携带着新编撰成集的巨著《鸿烈》,入京敬献朝拜。《鸿烈》一书从孝景皇帝年间即开始编著,经由淮南王本人以及他门下延揽的博学之士,费时数年而终得以成书。《鸿烈》以道家为根本,杂取众长,其内容之广博,道义讲述之精深,可称得上是不可多得,鸿篇巨著。

    刘安此人,学术修养在汉室宗亲里是个难得之人,若非与刘平使心计,刘平倒也还愿意与他往来切磋。但是此时,刘平却已对刘安殊无好感。

    长乐宫内,苑中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凉棚,窦太后端坐其间,神色凝注,正在听内侍诵读《鸿烈》一书的《要略》一卷。

    内侍最后一个字音刚落,窦太后便拍了拍漆案,点头道:“好,好。传刘安来,哀家要跟他说说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