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逆流时
繁体版

第50章,相隔两地,市场游戏。

    转眼之间,数月已过,罗宋回到大学校园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时间很快进入十一月份,天气也逐渐转冷了。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还沉浸在热恋期的罗宋几乎每天都会和陆晓甜视频聊天,手机真的是个好东西,为相隔两地处在异地恋的人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不知不觉中挽救了多少爱情。 但是网络的世界终究只是虚幻,代替不了现实,代替不了陪伴,也代替不了异地。

    视频的那头陆晓甜告诉罗宋,学校正在组织他们这些学生前往南方沿海城市那边去打工,美其名曰:“社会实践”。

    这消息简直就像是晴天霹雳一样,炸响在罗宋的的脑海之中,炸翻了他的三个月的平静生活。这一刻所发生的事情,使得罗宋感到了无比吃惊和悔恨。

    在此之前,罗宋也曾经请教过良城科技学校的老师,关于劳务派遣这些方面的问题,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都告诉他,把“学生们”集体带出去,到电子厂,工厂里面打工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他们学校之中的!

    罗宋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曾经信誓旦旦的和许多人说过,绝不会发生的事情,如今却这么堂而皇之的发生了,真的是啪啪打脸。

    刚开始的时候,罗宋还觉得,除了市场竞争的恶化,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下之外,良城科技学校这所学校似乎还不错,比起他们老家那边的职业高中还要好上不少。

    直到罗宋听到陆晓甜告诉他,他们被学校带出去沿海城市打工,进电子厂,罗宋才意识到,自己错的是多么离谱!

    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离大西南高原山地还是有着很长一段距离的,但是,劳务公司并不会有那么好的心,让这些可怜的小学生们坐着飞机飞过去,或者是坐着高铁过去。

    学生们只能是坐着学校或者劳务派遣公司租下来的大巴车,一路东下,这一路,便是两天两夜。

    有些还算稍微保留一点良知的好老板,会自己掏腰包租车,而大多数心黑一点,狠一点的老板们都还是要学生自己来掏路费。

    车程很长,两天两夜,几乎不眠不休,学生们就这样蜷缩在大巴车空间的狭小座位上面,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这种痛苦,难受至极。

    一般情况下,只是这样坐着两三个小时都已经感觉极度痛苦,更何况是两天两夜的时间,光是想一想,罗宋都感觉到心疼无比,不知道陆晓甜到底是怎么熬过这么一段腰酸背痛,难以为继的时间的。

    去年的那个夏天里,因为正是开学季,机票太贵,为了省钱,所以罗宋不得不选择两天两夜的火车硬卧,从大西北来到大西南。

    但是,那是火车,还好一点,可以躺着,可以睡着,累的时候可以起来走动,即便是这样,当罗宋下车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的腿脚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了,更何况大巴车上孩是不可以睡下去,不可以来回走动的,罗宋越是能够理解这种痛苦,便越是愧疚难当,因为把他们送上这条路的罪魁祸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隔着手机屏幕,罗宋已经看到陆晓甜,白庭飞,方唯润她们,还有其他很多学生一起坐着大巴车,一路东行,去参加什么所谓的“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打工。

    罗宋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揪着痛,虽然陆晓甜的脸上依旧活泼开朗,对着视频有说有笑,并且还和罗宋开玩笑说:等她从莞州回来,他们就可以见面了。

    但是,此时罗宋心却在滴着血,他只觉得,是他自己把他们亲手送到电子厂里面去,是他自己把他们带入了这条幽暗痛苦的道路,早一步踏入到了社会之中,是自己亲手将他们的未来抹杀。

    如果说他们将来的人生真的痛苦不堪,那么的的确确与自己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每每想起这些,罗宋就会忍不住自责。

    刚开始的时候,罗宋他们之所以会以为“学生们”不会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的被压榨,被欺骗的事情了,是因为罗宋他们还太过于无知,不了解行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社会。

    社会是残酷的,教育的分层只是第一步,后面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直到后来很久,罗宋,林果,陈墨他们几个人坐在一起,回忆曾经过往的种种,才逐渐从其中拼凑出全貌,搞清楚行业和市场体系。

    我们为了那区区几十块钱,到底毁掉了多少人的一生?

    招生行业的兴起是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学校,学历,文凭,技术,当然还有知识。这其中包括可以通过成人高考的院校,中考,高考的补习学校,还有各种兴趣班培训机构,即在社会中面临着强大压力的职业类,专业类院校,包括,职高,大专,中专,技校等等。

    它的客户群体当然就是“学生”了,其中的分类很多,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需要进行中考高考冲刺的学生,需要补习短板知识的学生,当然,要面对社会压力,需要进行再教育,提升学历的社会群体,都在其中。 

    这些都属于招生行业的市场范畴,那么,这样的市场当然广阔。

    当然,罗宋,林果现在所接触的这一块仅仅只是中专招生外包行业的一部分,能算是行业的冰山一角。像刑明这样的公司,市场上太多,仅仅只是一个招生公司,也就是一个招生外包团队。比之更多的是教培机构,成人教育机构,教育咨询机构等等。

    我们暂时专注于中专,五年制大专招生业务这一个视角。

    很多人会很疑惑,为什么要外包,招生不应该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吗?

    是的,没有错,但是,这是资本运作,市场发展的一个结果,有了市场,资本必然会介入,资本的介入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洗牌,这是不可避免的。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考得上高中的继续上高中深造,考不上高中的就要另谋出路,而且这样的学生很多,都是未成年,他们的三观,思维,身体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成熟。那么,他们怎么办呢,当然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学一门技术也好找一条出路也罢,只能走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道路。

    所以政府每年会花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扶持这些专业性职业性很强的学校,一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二则是为了让这些中考之后失败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多一条人生之路的选择,第三则是为了缓解社会压力,稳定社会结构。

    当然,这些初衷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也都清楚,贪欲和利益往往会压倒人的理性。

    美好的初衷,在资本的利益面前,往往并不能够如同最初设想的意义。

    而且,国人一直以来都对这些其他的技术类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存在着极大的偏见,认为只有上高中考大学,然后继续深造成为综合性人才才是成功的道路。

    这种偏见越大,也就造成了职业类,专业类学校在社会的竞争力越弱。

    尤其是农村更加偏远的地方,很多人宁愿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或者婚嫁成家,也不愿意浪费钱去这些学校,于是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让许多职业类,专业类院校别说是培养专门化人才了,直接因为没有生源而倒闭的事情,也是屡屡发生。

    但是,政府也不能直接给这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进行专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分配,因为这是压抑兴趣,压抑人性,压抑自由的。只有开放型的社会才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

    所以也只能够尽量的为这些学校提供各种优厚的补助政策,减免政策对学生进行资助等等办法,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立足,使得这些学校可以有生源,不至于倒闭。

    可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不公平,都来自于信息资源的不对等。由于信息的不流畅,所以这些学校的知名度很低,专业也不全面,所以有些学生依旧没学上,有些学校依旧没有生源。

    这个时候,市场的优越性就体现了出来,现在全世界的大潮流是全球一体化,是商业化,自由贸易化,市场化。那么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只能由市场来解决,于是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巨大信息不平衡,就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所以便有了专业招生外包团队招生公司的出现。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本是社会发展的最良好阶段,学校里面的老师平时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当然没有额外的精力,再去专门做招生这一块,于是,自由市场介入,开始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

    当一家学校使用了招生外包团队之后,就会发现效果非常好,很好的解决了生源问题,而其他没有使用招生外包团队的学校则很惨,市场化一旦开始,必然停不下,所以在强大的利益诱惑和竞争之下,越来越多的招生公司进入市场,招生团队也越来越专业,同时逼迫着这些同类学校进入市场,参与到市场化进程。

    将自我招生权利外包给专业的公司,便形成了市场的主流,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学校的招生情况如何?又交给了市场的大环境,交给了招生公司去运转,一如房地产的发展一样。

    资本最为原始的属性是逐利性,商人必然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那么当然,谁给的钱多,招生公司便主要帮谁去炒作,去营销去做广告,这也是市场之中最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招生费越来越高,学校收取的学费也就越来越高,这是市场化不可避免的结果。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罢了,可是,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是足以毁灭这世间一切的,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成功至上,金钱至上的时代里,所有人看到有利可图,有钱可挣,都想过来分一杯羹,各路牛鬼蛇神全部都混了进来,搞得市场越来越乱,游戏规则越来越复杂,恶性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慢慢的学校发现他们收取的学费还不足以支付给招生公司和招生老师,更何况他们还要保证教学质量,给老师们发工资,购买相应的硬件设施,维持学校正常的开销等等,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可是,钱就只有那么点,怎么办?就算有政府的补贴,也还是无法填补。

    于是,社会第一波的剥削结束之后,紧接着第二波剥削便开始,羊毛出在羊身上,便会有了各种名目的收费,学校里面的消费也是其中一部分。

    但是,资本在榨干你的最后一滴血钱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的。

    然后,第三次的剥削就来了,有一些背后有着强大集团支撑,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学校倒还好,可以安静的上学,学知识。而另外一部分没有强大后台支撑的学校,它们唯一剩下的资源便是人力资源。

    在资本和利益的大环境之下,劳务公司势必会向他们抛出橄榄枝,不得已,它们只能与劳务公司相合作,把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变成廉价劳动力,与东南沿海的工厂签订协议,让这些人进入到工厂去打工,说是社会实践,实则是廉价劳动力剥削,这便是第三次剥削。

    因为这就结束了吗?不,这才刚刚开始,进入到社会之后才是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