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管国子监,大明工业化了?
繁体版

第十六章 再上奏折,朱元璋的动摇

    “臣,中都国子监绳愆厅监丞陈逢,今有一本启奏。”

    “臣近闻中都有谣曰,说凤阳,道凤阳,自从…余者实不能出之臣口,臣不敢言。”

    “此谣诽谤圣上之极,臣请圣上速速谴人捉其头领,止谣散播,不然恐动摇社稷根本……”

    “臣另还有一本启奏。”

    “因太子所赐便宜之权,臣在探查凤阳之时,发现凤阳确实贫穷,地少而人广……”

    “臣大胆上奏圣上,可否准臣设立工坊,收当地衣食无着者入坊,打造日常用具,每月发放薪俸……如此一来,凤阳百姓方有生路可寻。”

    “陛下也可借此时机,先于凤阳一地试之,若行之有效,或可推广大明天下……如此一来,大明天下岂不是人人皆有薪俸可领?”

    “另外,很多人或许都会担心,百姓们若是去了工坊,大概也就不会照料田地了……然则据臣所知,百姓照顾田地,也就一段时间而已,过了这段时间,百姓皆是时间充足。”

    “臣所做乃是暖手宝,其根本在于……”

    “臣还发现,天地之间似有气连,若能用之,千里之外传讯,不过等闲而已……此事不敢欺君,若陛下不信,可给臣两月时间,不成,则斩臣于闹市。”

    “另外还可改良耕作器具……”

    “一旦天下各地皆有坊市,并且受官府统辖……诸如每月收取税银、定每日工作时间,超出者罚款、或罪之……”

    “到了那时,试问天下之间,谁还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聚众闹事?”

    “若当真如此?我大明江山岂非万万年?”

    “伏拜吾皇万岁,臣,陈逢叩请圣裁!”

    ……

    临上课之前,陈逢战战兢兢地写完了这封奏折。

    有那么一瞬间,他是不想要将其发出去的。

    因为他很清楚,朱元璋百分百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

    可是没办法。

    他现在做的事情,已经愈发的有些忌讳了。

    尤其是在衙门口报备了工匠之时,感受到了那些人的怪异目光之际,他的这种感觉就愈发变得清楚起来。

    所以与其等着朱元璋发现他的小动作,还真就不如老老实实地作一份汇报。

    哪怕危险一点,但总归来说却是不用害怕突然被抓走的。

    “发!”

    思索至此,陈逢不再犹豫,咬着牙便做出了决断。

    而后,他便让人将这封奏折,连同发给朱标的问安书信,一并发了出去。

    噹——

    他刚做完了这一切,国子监内上课的‘铃声’就已经响了起来。

    “抓人去。”

    听到钟声,陈逢战战兢兢的心底,瞬间便是一松。

    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他拿起戒尺,这种轻松之感,刹那之间就增强了无数倍。

    ……

    武英殿。

    “哗啦啦!”

    一道折子突然飞了起来,接着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

    “荒唐至极!”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看完了这封陈逢所上的奏折以后的怒火,也完全的爆发了出来。

    “咱赐了你进士出身,你就是这么回报咱的?”

    “不思为国效力,竟只想这些荒唐之举?”

    “好啊!”

    “你不是说要两个月的时间吗?”

    “咱就给你两个月,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做出那千里之外传讯之物!”

    “二虎!”

    气过之后,朱元璋猛地向外喊了一声。

    “在!”

    悄然间已靠近门口的二虎,听到呼唤,连忙便回到了朱元璋面前,躬身到地。

    “命你即刻带人前往中都,给咱盯死陈逢两个月。”

    “两个月之后,他若是拿不出两地之间轻易传讯的器具,你便把他咱抓回来!”

    “真真百无一用是书生!”

    “什么话都敢说。”

    朱元璋气急败坏地下达了命令以后,还嫌不够,又怒骂了一阵,方才缓过神来。

    “二虎,中都的那个什么谣言,到底说的是什么?”

    他看向了二虎。

    “啊?谣言?”

    完全不明所以的二虎一愣,小心地问道:“皇爷您说的是什么谣言?”

    “就是说凤阳,道凤阳……之后是什么?”

    朱元璋又问。

    “这……”

    二虎傻住了。

    很显然,他听过这个谣言,但他不敢说。

    “连你也要这么瞒着咱吗?”

    “说!”

    朱元璋显然看了出来,不由痛心疾首地指向了二虎。

    “是。”

    “中都的谣言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

    二虎听到朱元璋这句话,瞬间大惊失色,在不被皇帝信任和触怒皇帝之间,他连想都没想的就直接选择了后者。

    “十年倒有九年荒?”

    “咱,咱家里的人,竟都是这么说咱的?”

    朱元璋喃喃自语一番之后,脸色霎时间变得苍白如纸。

    以他的意志坚强,按理说是不会被一两句话所打倒的。

    不过,这却是要看谣言传播之地是哪里的。

    如果是南方一带,朱元璋大概率只会发怒,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可凤阳是他朱元璋的家啊。

    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是一个念家的人。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那么坚定的要在凤阳建立中都。

    可现在呢?

    家乡的人,竟是在传那样的谣言。

    这让朱元璋怎么承受的了?

    “二虎,这谣言你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吧?”

    突然之间,朱元璋又变得冷静下来,不过他的眼神却变得无比冷漠。

    没有一点温度。

    “臣也是最近方才听说。”

    “之所以没有告诉皇爷,主要是这些话太过难听,终归,终归……”

    一阵犹豫之后,二虎咬着牙道:“终归不是臣下所能言之。”

    “我知道了。”

    朱元璋意兴阑珊地摆了摆手,亦步亦趋地走向奏折落地之处,喃喃地自语着。

    “他能把这件事告诉咱,说明他的心里还有咱,不想咱在家里的名声那么差。”

    “说明他心里还有咱啊!”

    “是个诚心的。”

    “想法是大了一点……大概也是想要快点扭转凤阳的局面吧?”

    “哎。”

    “也不容易。”

    朱元璋说到最后,忽然叹了口气,而后便坐在武英殿的门外,仔细翻看起了陈逢的奏折。

    “父皇,您,您怎么坐在这儿?”

    正在此时,东面快步走来了一群人。

    其中的为首者,赫然是太子朱标。

    朱标此来,原是接到了陈逢的书信,想着劝说朱元璋别太生气。

    最起码也不能把陈逢给打杀了。

    但是刚一来。

    他就看到了坐在地上的朱元璋,自然也就顾不得其他了。

    “没事,咱的身体强着呢。”

    朱元璋摆了摆手,同时将陈逢的奏折递了过去:“你也看看吧,看看咱的家乡人都是怎么说咱的。”

    “二虎。”

    朱标看奏折的时候,朱元璋向后面喊了一声。

    “皇爷。”

    眼圈有些发红的二虎,在朱元璋的呼唤之下,走了过来。

    “你……”

    “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正想吩咐,猛地就注意到了二虎有些发红的眼眶,不由佯装发怒道:“难不成在你眼里,咱就那么经不起事?”

    “臣不敢那么想,只是……”

    二虎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便道:“这天凉,您还是赶紧起来吧。”

    “好,咱就听你一回!”

    朱元璋站了起来,拍着二虎的肩膀道:“可别跟个小孩子一样了,让人看到了不得笑话死你啊?”

    “他们愿笑就笑去吧,反正臣心里不好受。”

    二虎一脸无所谓地用袖子抹了抹脸。

    “你啊。”

    朱元璋仿佛很是无奈,又重重地拍了拍二虎的肩膀。

    与此同时,他的眼角余光注意到了朱标。

    后者已经抬起了头。

    所以,他便不再搭理二虎,转而对朱标道:“标儿可看完了?”

    “看完了。”

    朱标老实点头。

    “什么想法?”

    朱元璋轻声问道,表情平静,眼神也无一丝波澜。

    “儿臣觉得,陈逢这番想法太过于大胆了,也不贴合实际,恐怕很难实施下去。”

    朱标说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欲言又止,于是便问道:“还有吗?”

    朱标点点头,道:“也不知怎么的,儿臣虽然觉得陈逢所说的这些都不太可行,但儿臣就是想让他试试。”

    “你也是这么觉得的吗?”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道:“不愧是咱的儿子,着实是跟咱想到了一起啊。”

    “父皇也……?”

    朱标惊讶地抬起了头。

    “咱方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同样的……这些书生说话,那是真的好听。”

    朱元璋点头道:“所以哪怕咱觉得不靠谱,却也觉得应该试试。”

    “而且,标儿你还跟咱想到了一起,这就更好了。”

    “所以,父皇您的意思是……?”

    “让他试试吧,反正便是不成,咱也还有其他的办法。”

    朱元璋笑着道。

    朱标心中一动,道:“父皇所说的其他办法,可是您之前说过的四民制度?”

    “我儿果然还记得。”

    朱元璋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了笑。

    朱标却是懂了。

    与此同时,他的内心里也是翻起了滔天巨浪。

    是的,朱标压根就没有想到,陈逢所上的一封奏折,居然直接动摇了朱元璋的想法。

    动摇了他准备许久的四民制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