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圣已往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回应

    双鱼村冬日的清晨白雾弥漫,寒气逼人。

    天色刚亮,十二岁的于安就穿着破烂的棉袄起床,在院子里打气冒着热气的井水洗漱一番后就开始做饭了。

    今天的早饭依旧是糜子粥,乘着煮粥的空隙于安将水缸的水打满,今天要用的柴劈好。

    粥煮好之后于安的父母和妹妹差不多就起床了,一家人一起吃了饭之后,于安背起竹篓,拿起柴刀往外走去打猪草了。

    做这些事情都是于安自愿的,为此换来的是父母允许他每天早上可以跟着李星元习武。

    虽然冬天的早上很冷,做这些事情很累,但是于安一想到自己可以习武变得很厉害,那么他就可以在冬日的早晨毅然地离开温暖的被窝,可以每天重复地做着家务活,可以咬牙忍受李星元训练带来的身体痛楚。

    将一大背篓猪草背回家之后于安给家人说了一声拿着书包急匆匆地朝着双鱼湖跑去。

    等到于安跑到湖边时已经看到李星元在打拳了,虽然看过许多次李星元打拳,但李星元那猛烈刚毅的拳劲,飘逸灵动的步法和辗转腾挪的身姿还是让于安觉得很震撼。

    而且昨天李星元还以诗文击败了隔壁丁家村的人,虽然李星元比自己小几岁,但是这不妨碍于安对于李星元更加崇拜了。

    这时其他一起习武的孩子纷纷赶来,李渔自然也在其中。他们这些习武的俨然成为了村子里的一个小团体,平时玩也喜欢在一起玩。

    因为李星元只教他们习武,没有过多交流,这让这些孩子有些畏惧李星元,所以这个小团体平时是以李渔为首的。

    等到李星元打完拳,一群少年也是笔直地站成了一排,目光随着李星元移动。

    李星元走过来道:“先绕着湖跑一圈吧。”

    说完李星元带着其他人跑了起来,在路途中不时出声提醒注意呼吸。

    跑完之后李星元又教他们拉伸筋骨和一些招式套路。

    等到阳光洒落驱散雾气李星元才让他们散去,自己也往家里去了,心中琢磨着家里的书看完了,不知道可不可以到宋文英那里借一些书来看。

    于安上午上完学之后回到家中只见父母已经做好了饭,今天的午饭是疙瘩汤。一家人坐上桌,父亲拿起筷子顿了一下对于安道:“明天别去习武了。”

    早已饥肠辘辘看着面前的疙瘩汤咽口水的于安听到父亲这样说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反问道:“为什么?不是说好了只要我好好念书,做家务就让我去习武吗?”

    于安的父亲道:“赵老爷上午派人来说了不准去跟着李家小……公子练武了,不然就不把地租给我们种了。”

    于安愤怒地道:“为什么?我们不是交了租给他们的吗?我们又不是他们家的奴仆,凭什么听他的。”

    “安儿。”

    于安的母亲见于安这么大声地跟丈夫说话连忙叫住他。

    于安也冷静了一些,不过却是呼吸急促地板着脸。

    于安父亲叹了口气道:“我们只是靠租地种生活的平头百姓,不像李家小公子家那样有秀才,有捕头,凭什么和赵老爷斗啊。听话,明天别去练武了,好好在学堂念书,争取以后考个秀才也好免了家里的赋税,徭役。这样我们以后好好种地,有吃有穿就不受别人欺负了。”

    于安只得闷着头吃饭,吃完饭后帮着洗了碗就去学堂了。

    等到于安来到学堂就被其余几名习武的少年叫到学堂后的小树林里了,这是他们平时自己练武的地方,现在中午时分没有其他人来。

    于安看着其余人的神情心中有了猜测问道:“赵老爷是不是也让你们不许再跟着师父练武了?”

    虽然李星元没有说过收他们为徒,不过他们还是在私底下叫李星元为师父。

    其余少年都是愤怒地纷纷开口,情况都是和于安的情况差不多,家里被赵老爷警告了,父母不准他们再来习武了。

    一个名字叫作王成魁梧的少年愤怒地挥舞着拳头道:“这个赵豹真是太嚣张了,等我以后练武有成一定冲进他家里好好揍他一顿。”

    其他少年也是纷纷附和我也一样。

    于安问道:“那现在怎么办?还去不去?”

    王成垂下头道:“不行啊,我明天如果去的话,我爹一定会打断我的腿的。我爹说我家就指望着那十几亩地的收成过日子了。”

    “去告诉师父吧。师父那么厉害肯定有办法的。”一名少年提议道。

    于安看了他一眼道:“那你去说。”

    少年缩了缩脖子不敢回话,他们这些人从心里面有些畏惧李星元。

    于安想了想道:“只有给李渔说了,看他能不能有办法。”

    几名少年在上课之前终于等到李渔赶来,简单的将事情给他说了一遍。

    李渔心中第一反应就是去告诉李星元,但是上完课之后又觉得不妥了。

    虽然赵豹在李家吃了瘪,但赵豹在双鱼村的威慑力还是非常大的,李渔心中对于赵豹也是很畏惧的。

    现在要让李星元卷入与赵豹的麻烦之中,先不说李星元有没有办法,就是有李渔也不愿李星元受到牵连。

    李渔心中打定主意放学后就告诉了其他人,让他们不用期待,以后由自己来传授他们武功。

    其他少年对此也只能接受,心情有些低沉地回到家中。

    第二天一早,准备起床的于安想到今天不能跟着李星元练武,心中变得空落落的,再也没有满怀期待起床的动力了。

    李星元依旧在湖边练拳,等到结束都只有李渔一个人跟着他练习。

    李星元心中有些奇怪,在回去的路上问李渔道:“鱼哥哥,其他人怎么没有来呢?”

    李渔虽然心中早就预想好了借口,但面对李星元的询问,心中还是有些忐忑地支支吾吾道:“或许是昨天晚上背书累了没来得及起床吧,宋先生这几天的课业加重了一些,大家都没有那么多时间玩耍了。”

    宋文英受到李星元的刺激,这几天教书更加严厉,而且课业也是加重了许多。所以李渔这话说得半真半假,在他想来李星元应该不会怀疑。

    李星元却是想了想道:“是赵家向他们家施压了吗?没有想到这赵老爷气量这么小和胆子一样小,居然想着在这些小事上拿捏我。”

    李渔惊讶道:“元弟你怎么知道的?”

    李星元避开脚下满是露水的野草道:“一开始跟着我习武的人那么多,到现在就他们几个坚持下来了。那么他们不可能因为这么简单的原因就不来了,而且还是所有人都一起不来。

    所以只能是其他的原因逼迫他们所有人都不来,那么在这双鱼村之中只有那位赵老爷了。”

    李渔心中佩服李星元的心思缜密,想了想道:“没事的,我已经和他们说好了,以后你教我,我再去教他们。”

    李星元不置可否地回到家中给父亲说自己想去镇上看看。

    对此李清义自然是不会反对的,只是不放心李星元一个人去镇上,所以让孙旺一起跟着去。

    李星元感受着在一旁缝制棉袄的母亲不时飘过来的目光就知道自己拒绝不了。

    双鱼村到怀德镇距离十里路,如果走崎岖的小路可以少走一里多,不过孙旺带李星元走的大路。说是大路也只是相对而言,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上长着些许青草,散落着一些石块。

    由于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所以一路上除了经过的几个村子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毕竟怀德镇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出产,所以看不到什么商队来往。一些贩卖东西的货郎也是固定的日子到村子里去,一个月一个村子一般就去个两三次。

    如此走了半个时辰,李星元才和孙旺来到镇上。

    一座两丈高斑驳的石牌坊上刻着怀德镇三个字,破破烂烂的青石路朝着前方被老旧木楼簇拥着的街道蔓延而去。

    街道上没有多少人来往,只有街边一些居民在屋檐下晒着太阳,缝补衣物,聊天,吃茶什么的。

    孙旺这时才问李星元到镇上要做什么。

    李星元朝着街道上张望一番道:“先去找三叔吧,也不知道好不好找。”

    孙旺和李星元都只知道李清仁在镇上做工,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就不是很清楚了。

    李星元和孙旺只能碰运气地去问了,希望可以遇到认识李清仁的人。

    李星元二人先到了街边的一间茶馆里面,以李星元想来即便是老板不认识,也可以请他在茶馆里面吆喝一句问一问其他茶客。

    李星元拿出三枚铜钱放在柜台上,身材精瘦,留着两撇胡子的老板眼睛一亮伸手按住铜钱,看着气质不凡的李星元身上裁剪合身崭新的棉衣,脸上的笑容更盛地问道:“两位要什么茶?我们这有新到的雨前雀舌,青碧,水也是清晨从山上挑来的山泉,保证您口齿生香,回味悠长。”

    李星元道:“不喝茶,就是问老板认不认识一个叫李清仁的人。”

    茶老板脸上笑容淡去问道:“你们是他什么人?”

    李星元精神一振,没有想到一下就有消息了,回答道:“我是他侄子。”

    茶老板将三枚铜钱推给李星元道:“原来是仁哥儿的侄儿啊,那就是自家人了,这钱你收着吧。”

    说完茶老板对茶馆门口的一桌人喊道:“大石头,仁哥儿的家人来了,你带他们去找仁哥儿。”

    李星元和孙旺跟着名叫大石头的青年男子往街上走去,心中想着没有想到三叔在镇上人脉还挺广的。三文钱虽然不对,但也看出别人对三叔的态度很好。

    大石头用贼兮兮的破衣袖擦了擦鼻涕问道李星元道:“你是仁哥儿那个叫做李星元的侄儿吧?仁哥儿最近倒是说起过你。”

    李星元笑着道:“是的。对了,大石头叔叔你和三叔是怎么认识的啊?”

    大石头见公子哥模样的李星元叫自己叔叔,心里很是高兴地回答道:“我们一起干活就认识了啊,仁哥儿处事公道,讲义气,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服他的。”

    李星元没有想到自己印象里一直吊儿郎当的三叔居然被人这么推崇。

    三人穿街过巷来到一间有些破烂的大平房前,十几辆装着大米的马车一字排开停在门口,十几名身穿短衫的汉子不停地将装着大米的麻袋往屋内搬去。

    大石头高声喊道:“仁哥儿,快出来。你家侄子来了。”

    不一会儿同样是一身短衫的李清仁跑了出来,看到李星元后脸上露出一丝惊喜,不过他却是先对大石头道:“谢了,明天请你喝酒。”

    大石头笑着摆了摆手道:“仁哥儿客气了,那我先走了。”

    李星元看着李清仁身上的汗水笑着道:“三叔,这可不比种地轻松啊。”

    李星元这是在调侃,李清仁最讨厌种地,回到家中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地里帮忙的。

    李清仁伸手敲了一下李星元的脑袋道:“小汤圆竟然敢嘲笑我,该打。种地有什么好,辛辛苦苦一年能有多少收成?给官府交完税剩的那点够吃什么?你别看我现在辛苦,我一个月挣的钱就能买大哥种一年地的粮食了。

    我早就给大哥说了让他跟我出来干,他偏不肯,就要守着家里,在地里刨食。”

    李星元没有和三叔说什么都不种地了,以现在的生产力粮食肯定暴涨什么的,反而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赞叹道:“三叔真厉害,那等会儿得请我和孙叔吃大餐哟。”

    李清仁笑着道:“没问题,孙大哥和小汤圆你们等一会儿,把这里的米下完我就来。”

    孙旺道:“我来帮忙。”

    李清仁道:“孙大哥不用了,我们很快就弄完了。”

    李清仁说完挥了挥手跑回马车扛起一袋大米往屋里走去,同时口中喊着:“兄弟们加把劲,今天早点收工。”

    “好咧。”

    搬米的汉子齐声应了,然后动作变得快了起来。

    米行的管事站在一边露出笑容道:“还是年轻人有激情啊。”

    不一会儿米被卸完,米行管事将几块小碎银子交给李清仁笑着道:“要不要称一下?”

    李清仁拿着银子掂了掂道:“我还不相信老哥你吗?”

    说完李清仁将银子递给后面一个青年男子道:“将银子兑了分给兄弟们,我有点事就先走了。”

    李清仁拿着一件棉衣穿上,来到李星元和孙旺面前道:“孙大哥,小汤圆走吧,我们找个地方坐坐。”

    李清仁带着二人来到一家小酒馆里面,由于还没有到中午就点了一壶茶和两碟糕点道:“先垫一垫肚子,中午我请客吃好的。”

    “谢谢三叔。”李星元问道,“三叔在镇上就是帮米行吗?”

    李清仁吃着糕点道:“只要给钱什么都做的,搬运工,泥瓦工,打井,杀猪,跑腿什么的。”

    李星元有些惊讶道:“没看出来三叔居然这么厉害,会这么多东西啊。”

    李清仁得意地笑着道:“这有什么,不会就学嘛。再说我们那么多弟兄,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还是很好搞定的。”

    李星元问道:“三叔你们一起有多少人啊?是谁带头呢?”

    李清仁想了想道:“好像是三十二个人吧,现在有活大家一起干,有钱一起分就是了。也没什么带头不带头的,现在大家信我,让我去和东家接洽,收钱,分钱什么的。”

    李星元道:“那你们这个组织有些松散啊,最好是成立一个工会,三叔你来当会长,让其他人做各自擅长的工作。三叔你统一调配,统一定价,这样才能发展壮大,然后再向其他镇扩张……。”

    李清仁连忙打住李星元的话头道:“停停停,你还没有给我说你和孙大哥来镇子上做什么呢。倒是先对我的事情指手画脚了。”

    李星元摊了摊手道:“好吧,我还说让你们多赚点钱的,你不想听就算了。我来镇上是想问三叔你知不知道附近哪里有大一点的铁匠铺,我想做一个烧开水的锅炉。”

    李清仁疑惑道:“村子里不是有铁匠铺吗?”

    李星元道:”我要的这个锅炉有点大,村子里的做不了。”

    “要多大?”

    李星元打量李清仁一番道:“差不多能装下两三个你这么大。”

    李清仁被李星元的形容吓了一跳道:“你做这么大的锅做什么?”

    李星元解释道:“我不说了烧开水吗?我家建的那个小楼,我准备在房间里面铺上细铁管,这样冬天的时候让烧开水的热气流过,房间里就可以变得暖和了。”

    李清仁道:“这么麻烦的吗?冬天多穿点就是了嘛。”

    李星元道:“这个三叔你别管了,就说有没有。”

    李清仁道:“比较大的铁匠铺只有去青石镇看看了。”

    李星元腆着脸笑着道:“那只有麻烦三叔带我们去了。”

    “好吧,那我们早些吃饭然后出发。”

    说完李清仁叫了一些酒菜,他和孙旺一起喝了几杯。

    三人吃完饭之后,李清仁找人交代了一下,然后去米行借了一辆马车,载着孙旺和李星元往青石镇赶去。

    道路崎岖,马车后面就是一个木制托盘,李星元和孙旺一直抓着边缘才没有让自己被甩出去。

    如此过了小半个时辰,马车来到青石镇前,三人晕晕乎乎地跳下马车。

    李星元对李清仁道:“三叔,你这驾车本事都可以直接上战场了。”

    李清仁来了一点精神道:“真的这么厉害吗?”

    李星元道:“当然,战车冲出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李清仁轻轻敲了敲李星元的脑袋道:“我帮你办事你还讽刺我啊。”

    李星元吐了吐舌头道:“我错了我错了。三叔宽宏大量应该不会和我这个小孩子计较吧。”

    李清仁道:“你既然知错那我就原谅你。不过你说那驾战车的是不是要军队里很厉害的人才行?”

    李星元以手扶额叹道:“战车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李清仁闻言有些遗憾地道:“居然被淘汰了,可惜。”

    李星元一愣,没有想到三叔居然当真了。

    三人进入镇子一路询问,很快就找到了镇上最大的铁匠铺——王氏铁匠铺。

    三间饱受烟熏火烤的大瓦房被炉火照亮,十几个身着短褂的汉子在其中忙碌着,打铁声,吆喝声,怒骂声在其中此起彼伏。

    头发花白的王铁匠正在喝骂徒弟,看到赶着马车的李清仁三人连忙迎了出来笑着拱手道:“三位贵客里边请。”

    孙旺将马的缰绳系在一旁的木桩上。

    李清仁回礼道:“掌柜的生意兴隆。”

    王铁匠将三人带到摆放成品的地方道:“不知贵客要点什么?”

    李星元看去,只见石台上和墙上放着各种农具,厨具和剪刀等一些日常用的东西,其中也有一些短刀,短剑什么的,不过看起来也很是普通。

    李星元问道:“老板,你们这里可以打锅吗?”

    王铁匠指着角落里道:“这不是有吗?炒菜的,煮饭的都有,结实得很,保证几年都不会坏。”

    李星元道:“我是想要那种比较大,然后全部封闭起来像炉子一样的锅。”

    王铁匠随口问道:“比较大是多大,你给我说个样子我们很快就造出来。”

    李星元道:“至少得有一丈高,三尺宽吧。”

    “没问题,我们马上……”王铁匠笑呵呵地说着突然僵住了,迟疑地问李星元道:“多大?”

    李星元重复了一遍。

    王铁匠看了李星元几眼然后对李清仁道:“这小孩子说错了吧,这么大的锅怎么可能做得出来。”

    李清仁摆了摆手道:“你别问我,这事他做主,我只是跟着他跑腿的。”

    李星元问道:“老板,你们没有听说过失蜡法铸造吗?”

    王铁匠道:“听是听过,不过我们根本用不着打造那么大型的东西,我们一般都是捶打成型的,所以不知道怎么做。”

    李星元道:“我正好懂一点点,我可以教你们。”

    王铁匠拱手道:“对不住了,这生意我们做不了,请贵客另请高明吧。”

    说着就要伸手送客了。

    李星元这时问道:“老板,你开铁匠铺是为了什么?”

    王铁匠皱眉道:“当然是混口饭吃。”

    李星元看着宽敞的铁匠铺里来来往往的人又问道:“然后呢?”

    王铁匠眉头皱的更深了,想了想道:“还能有什么?”

    李星元道:“你打铁这么多年,难道到最后回忆起来都只有无止境的打铁生活吗?没有什么特别觉得激动,开心,或者是胜过其他铁匠的地方吗?”

    王铁匠听到李星元的话,脑海中不由闪过自己十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打造出打一把短剑。

    那么之后呢?

    之后就是一直守在火热的炉子旁打铁,白天打、晚上打、夏天打、冬天打、刮风打,下雨打……

    自己听着这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又到了现在的老年。

    这么几十年,自己记忆之中打铁带给自己最大的喜悦居然是几十年前,在父亲的指导下打出那一柄短剑的时刻。

    虽然父亲已经逝去,短剑也不知道丢到什么地方去了,但是那时的喜悦是如此的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心中还是那么的温暖。

    “老板,老板。”

    王铁匠回过神侧身用袖子抹了抹眼睛,转过身来看着面前气质不凡的男孩,强笑道:“我们铁匠打铁不就是混口饭吃吗?想那么多做什么?”

    李星元道:“的确是混口饭吃,铸造这锅炉我也是会给钱的。什么都有第一次,你们如果学会制造这种锅炉以后也算是多了一门绝技,而且今后回想起来也算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事情,再比起县里其他铁匠单是说出这一项本事也直接比他们厉害了许多。”

    王铁匠听得有些心动,迟疑地问道:“真的可以做成吗?”

    李星元道:“你老人家打铁这么多年,不过是做一口锅而已,有什么好怕的?即便是失败了把铁回炉重造,不过是费点时间而已。这花费的时间我也折算成工钱给你们就是。”

    王铁匠想了想终于点头道:“那我们就试一试吧。具体怎么做你来说。”

    李星元笑着点了点头,心中也松了一口气,如果王铁匠不同意的话他又要去找其他铁匠铺游说,这可真是费时费力啊。

    几人互通了姓名后,李星元借来纸笔开始画图纸,当然他不可能制造出后世的那种锅炉,他只是要制造一个烧水的密闭大锅而已,热水和蒸汽可以通过不同的管道排出。

    王铁匠看着李星元画好的图纸过了好一会儿才感叹道:“还是读书人厉害啊,这东西如果用说的不知道要费多少口水才说得清楚,现在小李公子一张图就让我一下就看明白了。”

    王铁匠看着图纸估摸着用铁量让徒弟们准备铁料,既然打算要做了,王铁匠就想做到最好,按照李星元说得开始准备材料制造模具。

    李星元知道一时半会也做不完就让三叔先回去,并且和家里报个信,自己和孙叔要等几天回去。

    李清仁将身上的二两银子钱都给了李星元,让李星元住在这青石镇别饿着了并约好三天后再来,交代完了就驾着马车走了。

    李星元拿着银子心中感觉暖暖的,自己现在的确差银子啊,得快点弄点赚钱的生意才行。

    铁匠铺的大动作通过里面的铁匠和学徒很快就传遍了镇子,许多人都跑来看热闹,纷纷猜测铁匠铺铸造这么大的锅做什么。

    镇长也派人来询问,得知是隔壁怀德镇的人买回去烧开水的便不再过问了。

    这半天把材料弄齐,晚上王铁匠也没有歇着,让铁匠铺所有人按照李星元的安排挖土坑,磨沙子为制造模具做准备。

    如此忙活到亥时正刻才结束。

    王铁匠给李星元和孙旺安排了一个老旧的房间,不过打扫得比较干净,被褥也是新的。李星元和孙旺睡着聊了一会儿天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李星元依旧是早早地起床,打开房门只见淡淡的雾气在被露水打湿的院子里飘荡。

    李星元舒展了一下筋骨,洗漱一番就出去了。

    雾蒙蒙的街上冷冷清清的没有几个人,只有几家早餐店比较热闹。

    李星元吃了一碗香浓的肉粥和三个皮薄馅大的大肉包子,满意地打了一个嗝让老板打包三个包子和一碗粥。

    包子还可以用油纸包好,但是粥只能用碗装了。现在可没有一次性的塑料碗。

    李星元结了账之后对老板说等会儿吃完将碗还回来,但是老板根本不认识李星元,自然不可能同意这样做。

    李星元正要拿钱当碗的押金时,旁边的一位白发老者开口道:“老杨头,我认识这小哥儿,是在王铁匠那里造锅的,我昨天看见过。”

    包子店老板听到老者的话便笑着道:“既然有文夫子作保那就没问题了。”

    说着老板将包子和粥放进一个食盒中交给李星元道:“吃完再还回来吧。”

    李星元拿起食盒道:“谢谢老板了。”说完又拱手对文夫子道:“多谢先生出言相助。”

    文夫子摆了摆手道:“不足挂齿你要回去了吗?我们一道走走。”

    文夫子放下几枚铜钱在桌子上朝外走去。

    李星元提着食盒跟上去问道:“不知老先生有何指教?”

    文夫子道:“也没什么事,只是太闲了,想找个人聊聊天。昨天我看你在王铁匠那指点他们造锅,不知道是要造什么锅,让王铁匠弄出那么大动静?”

    李星元将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文夫子道:“的确是个好东西,不过我活了这么久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锅,难得你小小年纪有魄力去造,而且居然还能说服王铁匠打造。”

    李星元道:“主要是铸模麻烦,其他的还好。王老板也想尝试一下新方法嘛。”

    文夫子点了点头道:“如果王铁匠真的造出那么大的锅在我们静安县也算是出名了。”

    李星元道:“希望能够成功吧。”

    文夫子道:“小兄弟这么小年纪就懂得铸造之法,应该是出生匠作之家吧。可惜现在风气都是读书做官,再厉害的工匠也最多是做个不入流的小官归工部那些大老爷管。却不知这世上许多事情不是靠那些官员指指点点做出来的。”

    李星元诧异地看了文夫子一眼,心中暗道:这老爷子不会是墨家的人吧。

    李星元回答道:“其实我家世代是务农的,我现在也是在读书准备参加科举。”

    文夫子愣了一下道:“读书也好啊,我不就是一个教书的吗?看你这年纪应该读了几本书了吧,不知道是学的哪一家?”

    李星元道:“我现在也就随便看看,每一家的典籍都看了一点。”

    文夫子摇头道:“这么不专心可不行,虽然现在科举重诗文,但是一些考官还是要看策论的,如果你的策论没有写好也不会被取中的。看你的样子差不多十几岁了,再不定下学派以后就难了。”

    李星元有些尴尬地道:“我才八岁多。”

    文夫子吃惊地看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李星元道:“八岁就这么高了!”

    这时两人已经走到了李星元的住处,孙旺也已经起床正在洗漱,看到李星元交给自己的食盒有些不知所措,这本来是他该做的事情。

    孙旺拿着食盒心中打定主意明天一定要比小少爷起得早。孙旺吃完饭后坚持自己去归还食盒。

    李星元则是被李星元拉着问道:“那你都读了哪些书?自己喜欢哪个学派呢?”

    李星元说了一些书的名字,这些书涉及到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法家。

    文夫子听了微微皱眉,只觉得李星元小小年纪读书不专心就罢了还喜欢吹牛,不知道从哪里听了一些书的名字就说看过了。

    文夫子也不质疑,直接开口问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何典?”

    李星元不假思索回答道:“老子的《老子五千文》。”

    文夫子又问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何典?”

    “庄子的《南华经》。”

    李星元心中猜测这文夫子恐怕是道家的了。

    文夫子点了点头又问道:“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语出何典?”

    李星元微微沉思了一下回答道:“出自列子的《列子》。”

    文夫子赞许地道:“不错,《列子》也叫《冲虚经》,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李星元道:“向外游览时,追求的是外物的完美,向内心求取时则是充实的自身。”

    文夫子没有想到李星元不仅将文章熟背下来,而且还能理解其中含义,心中感到很是惊讶,接着又和李星元讨论了一些典籍之中寓言故事表达的意思。

    李星元不仅对于这些故事信手拈来,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以文章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见解。

    其中的一些见解让文夫子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两人交谈了将近一个时辰,等到王铁匠来请李星元去指点铸造模具才结束。

    王铁匠看到文夫子在这里很是惊讶道:“文夫子,你怎么在这啊?”

    文夫子道:“这位小兄弟文采过人,我和他聊聊。”

    王铁匠可不关心文采不文采,现在他只想把李星元说的大锅给造出来,有些焦急地对李星元道:“有什么等会儿回来说吧,我们那里都准备好了,你来看看接下来怎么做。”

    李星元向文夫子告辞,文夫子也不好挽留,只是意犹未尽地拉着李星元的手道:“我最近听人说怀德镇双鱼村有一个叫李星元的,自诩文采武功在静安县年轻一辈之中当得第一。我看他是没有遇到你,不然的话也不敢说出如此言语来。”

    李星元闻言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旁边的王铁匠却是有些疑惑地指着李星元道:“文夫子,你在说什么啊。他就是双鱼村的李星元啊。”

    “啊?”文夫子脑中顿时万千思绪转动,各种猜测浮现。

    王铁匠哪里管得了这么多拉起李星元就走。

    文夫子有些恍惚地被孙旺送出小院就被一名青年男子找到:“师父你跑哪去了?我到处找你,马车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快点带着小师弟去双鱼村好好教训教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李星元,让他知道我们小师弟的文采才是静安县最好的。”

    文夫子有些回过神来,看着大徒弟问道:“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语出何典?”

    “啊?”青年男子没有想到师父突然问出这个问题,一时也想不到答案,只得目瞪口呆地站着。

    文夫子摇了摇头挥袖道:“回去吧。”

    接下来两天李星元专心造锅,而王铁匠也不亏是几十年的老铁匠,一些李星元担心的问题他都能解决。

    随着模具完成,铁匠铺的打铁师傅和学徒也从最开始觉得浪费时间变得兴致盎然起来,一想到自己能够造出李星元形容的那么大的锅就觉得很兴奋。

    第三天开始往模具之中灌入铁水,之前李星元就担忧王铁匠能不能同时融化那么多铁水。对此王铁匠很是骄傲地让李星元别管打铁方面的事情,交给他就是了。

    一大早就有许多听到消息的人来到铁匠铺外面看热闹,王铁匠则是一脸严肃地在三个火炉之间来回走动,查看三个坩埚之中铁水的融化情况。

    火红的炉火映照着王铁匠花白的头发,让他看起来精神奕奕,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一般,不停地指挥铁匠鼓风,加碳,搅拌。

    到最后王铁匠一咬牙,吩咐徒弟搬出几块矿石砸碎放入三个坩埚之中。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周围的人也渐渐失去了耐心纷纷散去,只有铁匠铺的人一个个汗流浃背的继续忙碌着。

    李星元和孙旺站在一旁也帮不上什么忙,毕竟他们可没打过铁,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到了快要中午的时候,铁水融化都差不多了,王铁匠让人用早已经搭建好的杠杆挂钩勾在坩埚上,然后吊起几百斤重的坩埚朝着埋在院子里的模具移去。

    王铁匠看着在几个人控制着杠杆轻易的将坩埚送到指定的位置,眼中露出一丝敬佩,如果不是李星元设计这么巧妙的工具,他们想要移动这几百斤的坩埚可是很要废一些力气的。

    坩埚移动到模具留的孔洞处开始倾斜,滚烫的铁水朝着孔洞之中倒去。

    接着又是另外两个坩埚的铁水倒入,待得看到铁水从孔洞处溢出从停下。

    接下来就是等待铁水冷却了,王铁匠招呼众人吃饭,今天的饭食有酒有肉,对于这些铁匠来说非常的丰盛,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

    下午时分李清仁带着两个人赶来,见李星元他们已经将锅炉熔铸完了便等着和李星元一起回去。

    第二天一早开模,铁匠们刨去沙子将一个巨大的铁疙瘩抬了出来,接下来就是打磨和对一些地方进行补铸。

    在李星元的建议下,王铁匠在锅炉上面刻下了“青石镇王氏铁匠铺铸造”一行小字。

    李星元本来是让他刻自己的名字,不过最终他还是留下的王氏铁匠铺的名字。

    就这样又是一天过去了,将近一丈高,三尺宽的巨大锅炉被立在院子里面,周围前来围观的居民看着这么大的锅炉纷纷发出惊叹声。

    这让王氏铁匠铺的人心中骄傲无比,平时给你们打造一个菜刀,锄头,你们说这样不好用,那样不好用,现在知道我们的厉害了吧。

    将锅炉装上水试了没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算账的问题了,王铁匠也是第一次打造这么大的锅,也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不过想到全程都是李星元在指导他们怎么铸造的,王铁匠也不好意思要价太高,最后扭扭捏捏的向李星元提出十两银子的价格。

    李星元没有想到这么便宜,让孙叔马上把钱付了,然后和李清仁商量怎么将这锅炉运回去。

    没有想到王铁匠居然主动提出可以帮忙运回去。其实有李清仁的马车和带来的人根本不需要其他人帮忙了。

    不过李星元也没有反对。

    将锅炉里的水倒出去之后,用杠杆将锅炉吊起弄到马车的拖板上,然后用绳子将其固定好。

    马车拉着锅炉走在前面,王铁匠坐着一辆牛车跟在后面,每当有人惊奇的上来围观锅炉时,王铁匠就要上前去讲解一番,着重表示这是他们王氏铁匠铺铸造的。

    每次得到他人的赞叹之后,王铁匠才满意地让徒弟驱赶牛车加快速度去追上走远的马车。

    如此一路行去终于回到怀德镇,镇上赶来围观的人更多,怀德镇铁匠铺的人听到消息后也是连忙赶来。

    王铁匠和怀德镇的铁匠铺老板居然认识,见面之后拍着锅炉一阵谦虚地讲诉自己铁匠铺怎么铸造的。

    这让怀德镇铁匠铺老板气得够呛,最后拂袖而去。这让王铁匠心中畅快至极,只觉得当初同意帮李星元铸造锅炉真是明智的决定。

    锅炉一路拉回双鱼村也引起了村民的围观,这么大的铁疙瘩他们可没有见过。

    李星元家的屋子已经建好了,一行人将锅炉运到预留出来的位置,用绳索立了起来,然后用砖石将其围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连接通往小楼和放热水的铁管了。由于没有水龙头,出水口先被封死,等做出水龙头在接上。

    第二天李清义一家举行乔迁酒宴,要求亲朋好友前来吃酒席。

    虽然酒菜味道不错,但是大家的心思都在李星元修建的那栋小楼和昨天拖回的锅炉上,昨天晚上他们就讨论了一晚上了。

    吃完饭之后就嚷着要李清义带他们去参观一下。

    李清义也没有拒绝,带着他们先参观了一下自己出钱造的屋子,众人夸赞了一番就要去二层小楼里看看。

    大家路过锅炉时发现锅炉下面已经升起了火,上面一个孔洞里面冒着白色的蒸汽。

    不李清义没有停留走到小楼前推开大门道:“大家请进。”

    在前面想要进去的村民却是突然停下了,只见屋子内墙面雪白,地下是上了漆的白色木地板。整个屋子看起来干净整洁,还有些一丝丝的热气从中弥漫出来。

    前方的几个村民看着自己棉鞋上的泥土,不忍心踏入这么干净的屋子。

    最后还是在李清义的强烈邀请下,众人使劲清理了一番脚上的泥土才走进去。

    一进到屋子众人就感到十分的温暖,一些本来就穿得少的人也不再双手抱胸了。

    众人摸着砖石砌成的墙壁,感受着墙壁的那坚实,心中生出浓浓的安全感,这样的墙壁肯定不怕风吹雨打吧。

    一些老人在屋子里走着,心中不停地感慨:“这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住的屋子吗?只怕是要折寿啊。”

    喧嚣散去,李家一家人分成两桌吃饭,李易坐在主位很是高兴,这两天他可是听了不少亲朋好友的赞叹,这让他心中满是骄傲。

    晚上一些村民回到自己破破烂烂的家里,感受着从一些孔洞处吹进来的寒风,不由得想起了李清义家那温暖坚实的小楼,心中感叹着能够在那样的房子里住一住就是死了也值得了。

    接下来几天李星元依旧在读书练字习武,村子里的小孩子被家里大人叮嘱了,不敢再来跟着李星元练武了。

    李易则没事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和孙旺用木材,竹子制造家具。

    时间回到前一天,宋文英的仆人进入元州府城英才书院,拿着宋文英的帖子拜见院长。

    仆人等了小半个时辰才被叫进去,不过见他的也不是院长,而是一名监院。

    仆人将宋文英的书信呈上然后垂手而立等待。

    监院约莫五十岁年纪,头戴黑色儒巾,留着山羊胡子,坐在书桌后面眯着眼睛慢条斯理将信看完,微微摇了摇头道:“宋博远真是待在穷乡僻壤待久了,眼光和见识也变得浅薄了。这么一首既不言志也不抒情的小诗居然被他吹得妙不可言,居然要用书院最高规格录取这么一个小村子的小孩。”

    说着监院从桌上翻出几张纸对宋文英的仆人道:“这是我们元州府城几名天才少年最近写的诗,你带回去给宋博远看看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仆人不敢反驳双手接过站在一边。

    监院想了想拿出一块竹牌道:“不过宋博远这么久才推荐一个人上来也不能不管。叫那个小孩明年三月拿这牌子来书院参加考试,如果通过就让他入学。好了,你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