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逆旅
繁体版

第八章 回都

    郑突在制邑休息了一天,随即带着两乘轩车,三乘戎车,南下京城而去。

    京城位于制邑西南,嵩山余脉之北,是郑邦先君桓公从关中平原搬家到中原之地最初的落脚地,郑邦旧都。京城城内居民以老郑邦人的后人为主,算是政治地位比较高的一群人。正因如此,郑段虽在京城经营多年,也难以完全掌控该城。

    郑突在黄昏时分接近京城。他没有打算入城,在城北之郊找了个路人,询问近些日子京城之内有何不寻常之事。路人战战兢兢的回话,称日中时分看到有好多戎车与士卒出城向东去了。于是郑突命手下分散开来,在不接近京城的前提下收集确认情报,得到了京城确有大批人马出发的信息。

    跟随郑突的,都是他与郑忽的腹心之士,所以郑突没有隐瞒众人,将他怀疑郑段将要偷袭郑都之事全盘托出。众人惊骇之余,皆欲速回都城报信,毕竟大家的家与家人都在郑都。

    经过众人的讨论与献策,郑突拍板了天黑宿营,转日向东,至管邑换马后转向南行,沿着黄水东岸急行,最后涉黄水进郑都东门的方案。

    之所以绕了一个圈子,主要是因为郑突不想和郑段的大部队遇上,自己被抓事小,坏了报信的事事大。对方是大部队,行军没办法那么快,肯定要取捷径,延嵩山余脉以北的大路向东南而去,于黄水西岸行军,最快也要在明日晚间才能到达郑都北门。

    为避免节外生枝,众人没有去打扰郊野之民,自己搭帐宿营。炊具是没带的,帐篷也是因郑忽嘱咐而勉强捎上的,大家只有黍饼可食,就着水吃了,各自休息,是因为晚上没办法行路。

    郑突躺在帐篷中辗转反侧。他还是太年轻了,之前一直锦衣玉食,战场都没上过,最多参加过君父带队的野外狩猎,那种露营准备万全,和今日截然不同。哪怕他这次巡视北鄙,也是走到哪都有村邑可以落脚,有熟食净舍可以休息的。

    胃中的黍饼难以消化,心中之事更是压得他喘不过气。虽然有所准备,但到了今日郑突才真正直面其叔郑段极可能作乱的事实。

    还记得他小的时候,每逢秋冬蒸尝之祭,叔父郑段就会带着他的堂弟郑滑从京城赶来,大家一起在父亲的率领下于太庙祭祖,而后大人们一起去喝酒,祖母姜氏就会在她的宫中给她的嫡孙们单独开热闹的小宴会,宴后大家都可以住在祖母这里玩耍。

    郑滑总和郑忽不对付,每次被郑忽打哭之后就向祖母告状,祖母就会训斥郑忽。他和郑滑则更合得来,有时候俩人在一起过于亲密了,郑忽还会不高兴,这也是郑滑经常被郑忽打的原因之一。但当到了叔父郑段要带郑滑离开郑都回京城的日子,不说他自己,就是郑忽也有些舍不得这个人肉沙包,鼓励他回去多吃多练,下次被打的时候多支撑一会。而郑滑虽然攥着小拳头不服气,却也和他们兄弟二人依依惜别,约定下一年要一起学射箭,学驾车。

    郑突回忆着,迷糊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叔父和郑滑不再来都城和他们一起祭祖了呢?好像听说叔父在京城建了自己的家庙,所以就不用来了。父亲很生气,祖母好像也很生气。现在想想,大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生分的吧。

    回忆着往事,郑突睡着了。然后他成功的在郑段之前赶回了国都,君父组织人马,在战场上大败他的叔父。郑忽架着车,带着他一起追逐郑滑,眼看快要追上,郑忽要他射郑滑,他有些不愿意,又不好违逆兄长,就故意射偏了一箭。郑忽朝他怒吼,要他再射一箭,他犹豫着,抬起手,又放下,又抬起……

    然后他就被叫醒了。回到现实,郑突不敢误事,于天不亮就开始收拾整理,启程前往管邑。季春之夜的冷风,吹散了那纠结的梦。

    -------------------------

    五乘车不吝马力,于日中之前赶到了管邑。管邑曾是文王第三子管叔的封地,虽然管叔因作乱被周公治以死罪,管邦也被灭,但周公并没有赶尽杀绝,管叔的后人仍然世代居住于此,如今臣于郑邦。

    郑突亮明身份,要求换马。

    “敢问公子需要多少匹马?鄙邑偏僻,马少,良马更少,恐为足数献了劣马,反而耽误了公子之事。”

    郑突着急,没空和这个像是邑司马的年轻人逗闷子。他简短截说:

    “谁要你献马?我们这些跑累的马都是良马。将它们替下来,这些良马就都是你的,我们还有要事,再多准备几个水囊。”

    “请公子稍待。”

    年轻人快速离去,不久,亲自架着一辆双马轻车自远而来。年轻人手持四辔,不减车速,转瞬即到郑突面前,突然一拉辔头,双马轻嘶,稳稳地停了下来。郑突心下暗赞,此御者好身手。

    “公子,鄙邑只有驾此轻车的两匹良马。二马日常由我养御,善跑远路,却不惯拉驷马戎车。至于其余劣马,实不能远行。”

    “如果公子确有紧急要事,可由我为公子御此轻车。不敢说万无一失,也必定比公子的轩车快上不少。”

    郑突一行人本来就知道管邑不会有太多的马,早打算单车而回。现在看到只有两匹拉惯轻车之马,也没得可选了。且郑突看此人御术娴熟,熟悉马匹车辆,也不打算再换车御。他从他的轩车上拿出自己的黑漆大弓,单手持弓平举,朝向御者:

    “你可报上名来。”

    “臣管氏子,名至父。”

    “管至父,你可愿意受邦之征召,为君上之股肱爪牙,助我一臂之力?”

    春秋之时,有“以弓招士”之礼,郑突此举,实是许给了这名叫管至父之人一份前程。

    “诺!”管至父又惊又喜,他翻身下车,双手接过大弓,负于肩上。郑突则快步登上轻车,催促道:

    “可暂将弓留在此处,事情紧急,正是你管至父展示好御术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看!”

    管至父也不二话,弃了弓跳入轻车,左手执辔,右手持鞭,口中呼喊不断。二马得命,精神起来,轻车奋起,转眼只见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