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3,从大拆迁寻宝开始
繁体版

第四百六十四章龙泉窑八思巴文小碗

    初八之后,该上班的人,大多数已经上班,工地那边要晚几天,不过在正月十二的时候,回民街已经开始转运渣土。

    老城区沿江大道,河堤下面的棚户房也开始征收,曾经繁华的“天堂”,已经没有了那些做业务的女人。

    用不了很久,大概一两年的时间,这里就会成为江边绿化带。

    武芸跟丁常喜是初十过来的,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他们10岁的女儿丁翠英、8岁的儿子丁爱军以及孩子的奶奶刘氏。

    把孩子带到这边上学也是在去年就商量好了的事情,需要准备的转学材料也都准备齐全了。

    今年的元宵节,老城区当铺街、二米厂那边,开发商也搞了一个活动,内容有猜灯谜领奖品、歌舞表演等。

    同时也征集九街十八巷区域有价值的老照片、民俗物品,他们还准备长期在售楼部搞一个专门的展示区。

    去年檀溪路开发商搞活动征集老照片,回去之后,他们抽了时间,把这个城市八十年代之前的一些照片都单独整理了出来。

    因为距离近,知道开发商搞这个活动,他们拿了5张比较有价值的出来,然后找附近的照相馆,用照片洗照片,各洗了几份,把它们送到了活动现场。

    五十年代末,船制作好了,众人把船推下水的照片。

    因为晚上加班,他并没有过去观看,听易筱月跟宋玉萍说很热闹。

    开学时,他开着车帮武芸还有丁常喜跑了几趟学校,把外甥女丁翠英以及外甥丁爱军入学读书的事情办了下来。

    今年的穿天节,是在余粮洲码头举办的。

    有花鼓戏、旱船、腰鼓、蚌精、踩高跷、唢呐吹奏、舞狮等相关内容。

    他看了她们拍下来的照片以及视频,过去游玩的人很多。

    看着照片上密集的人群,他感觉确实挺热闹的。

    从车辆以及人物衣服的穿着样式看,相片也很有年头,应该是五十年代末或者六十年代初的。

    这张照片上面有文字说明,年份以及相关事件说的很清楚。)

    一个人站在一辆“解放牌”卡车车头前照的照片,背景是二米厂的门口。

    送过去的照片,都是新洗出来的,原照片他还是拿了回去。)

    这5张照片,照的内容分别是:

    一些人站在路边的“XX油坊”等待榨油的照片。

    还有一张是十几个人坐在一个茶馆门前的大树下喝茶聊天的照片,这张也是八十年代的。

    开发商征集照片、民俗物品,也不是让人白送,同样有礼品赠送,武元胜没要别的,看见有玩具,他们要了几样玩具。

    既然有这个活动,他把照片拿出来让大家都欣赏一下,知道多少年前这边某些地方的样子与场景也是好的。

    周边是沿江绿化带,老船厂算是唯一一处没被拆掉的地方。

    武元胜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也不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但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也让他成了一个有一定格局的人。

    (民俗物品,他目前没有这边的,以前都处理掉了。

    (距离这边不远的汉江边上,就是一处制船厂,虽然荒废了,租给了收废品的,但那里到后来一直都没有拆除。

    一张八十年代,在一处巷子口炸爆米花的照片。

    这次的主题活动,也是传统文化,请的都是各处乡镇的民间戏班子过来表演节目。

    穿天节,也是一波“购物节”,很多商家赞助这个活动,推广他们的房子或者商品。

    另外也有售卖土特产的、民俗文化小物件的、还有穿天石或者其它奇石的……

    三月初,连着下了两天的雨,五号雨停的时候,住在唐城景区附近的孔师傅打了他的电话。

    说开年来,他们附近的一处工地倒渣土,他捡铁的时候,顺便又捡到了东西,让他过去看看。

    两三年时间以来,武元胜买过他在渣土场捡到的不少物品,特别是一些砖。

    (虽然砖后来涨价了,但那时并没有涨价,也算不上占了他很大的便宜。

    毕竟那时很多人都不要砖的。)

    有东西,他就开着车去了那边。

    到了之后,两人简单打了招呼,孔师傅就把东西都拿了出来,有:

    五块铜镜,一把烙铁(刑具),一个铜秤砣。

    一个陶瓷制作的鸽子,两个吉州窑的茶盏,一个龙泉窑青瓷的小碗。

    另外还有一些瓷片。

    这次没有砖,瓦当之类。

    五块铜镜,三块是宋代的湖州镜,还有两块,一块是宽边青铜素面镜,另一块是多宝镜。

    洛铁看上去锈蚀的很厉害,不过因为厚实,并没有完全的腐烂掉。

    铜秤砣是元朝时期的,有点类似煤油灯的形状。

    陶瓷制作的鸽子,跟真鸽子大小差不多,颜色是黄绿两种颜色。看年份,至少能到元朝。

    吉州窑的茶盏,黑褐色,看上去是一对。它们的年份很早,应该能到宋代。

    最让他感觉特别的是龙泉窑青瓷的小碗。

    这个在他仔细看过之后,武元胜发现碗的内部有一个“八思巴文”文字。

    【八思八文,又称为蒙古字,是八思巴(人名,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想具体了解的话,这个大家可以上网搜索。)奉元世祖之命制定的拼音文字。

    八思巴文是拼音文字,只表示读音,没有具体的含义,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

    它们主要作为元朝国书文字使用,官方文书、元代官印、很多都是用的这种文字。】

    发现这样的瓷碗,他还是第一次。

    不过看小瓷碗的样式,它是民窑瓷器。

    瓷片不是太多,只有一百斤左右。

    见他看完了摆放在面上的这些物品,孔师傅又从荷包拿出来了一些钱币。

    大概有四五十枚的样子。

    这些钱币里面,他第一眼就看见了两个大钱,是用八思巴文写的“大元通宝”折十钱币。

    看到这样的铜钱,他感觉那个龙泉窑的小碗,跟它们应该是在一个渣土堆里发现的。

    还有之前看见的那个铜秤砣,它们都是元朝时期的物品。

    除了这两枚大钱,也有宋钱跟明清时期的钱币,这些应该是之前在其它地方找到的。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