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综里修道士
繁体版

第一三三章 神秘的问米

    智行出了问米婆的家,也没管那个小鬼了,问米婆对这些更专业一些。

    第一次见到有实力的问米婆,沟通阴阳,以阳人的身体接待阴人,简直是以命赚钱。

    问米,是一种与阴间鬼魂交流的方式,常是一些与鬼神有协议有缘分的老妇人有此神通。

    当然,现在人都不相信这些,只有真实见过的人才会拍头醒悟。

    通常这种神通是用来活人和死去的亲人一种慰问,从而让神婆为自己积点阴德。

    鬼话连篇,已经成鬼了,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了,鬼上身他们难道不想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能招到鬼上身,必须保命第一位。

    而刚才也没见问米婆做了什么防御的措施,她怎么知道鬼上身,解决了问题会自动离开的?

    屋里周围都贴满了符,如果上身鬼离开问米婆肯定不能离开,但上身了应该可以离开屋里的。

    难道开始那时候念咒时,是和鬼谈好了?又怎么一下子就找到了呢?

    不太懂!

    咦,这是哪里?智行不知不觉走过了几条街道。

    每次向一个方向遁出去,要看招牌或者指路牌才知道,就像现在细致的地方是哪里都不知道。

    身边的街道名,向来没有太多特色,无论香港还是广州,几乎都有北京路、建设路和中山路。

    香港人口密集,道路错综复杂,因此香港街道命名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迷路。

    一些街道名字,即使你没去过,也早已烙印在脑海里,例如喜帖街、皇后大道东、轩尼诗道和弥敦道等,它们或出现在粤语歌中,或电影中,在内地,粤语地带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了。

    4000多条街道名字,霸气、委婉、浪漫、土味,又或者很新奇,也有以内地城市命名的街道,相对平凡,例如广东道、北京道、洛阳街,造成香港街道的命名略显奇葩!

    粤语与国语发音差异,所产生的独特性。其中,还有着不少取名的趣事。

    19世纪40年代,英国侵占香港后,便展开轰轰烈烈的道路基建。所以,香港街道的命名,是先有英文,再由中文译名,中文译名以粤语发音为准。

    殖民地时期,老一代香港人接触英文过多,中文水平低,且翻译尚未统一标准,由英译中时,就容易出现错误之处。

    位于中环的皇后大道,是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而命名为“Queen'sRoad”。

    负责翻译的官员,误将“女皇”写成“皇后”,并沿用数十年,延伸路段还有“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及“皇后大道中”。

    19世纪90年代时,港英政府亦无意更改,只能做出澄清声明错误。

    在香港,除了女皇外,其余英国皇室成员,亦有相应的道路命名,作为纪念。例如纪念英皇佐治五世的“英皇道”、纪念爱德华八世的“太子道”等。

    但“干诺道”例外,这是纪念女皇三儿子干诺而命名的,除此之外,一些皇室成员亦是如此。

    每一任港督,亦有对应的街道留作纪念,比较出名的有轩尼诗道、弥敦道,分别以第8任、第13任港督的名字命名。但也有例外,有的港督只有命名建筑物,作为纪念,如柏立基师范学院。

    历史上,港英政府共上任28位港督,其中5位没有纪念街道,有7位不少于1条纪念街道。

    此外,有的英国官员,对香港有过突出的贡献,亦有纪念街道,如加连威老道,则是纪念大臣加连威老伯爵的。他在殖民地时期,为香港的政策提供珍贵的意见,备受尊重。

    今时今日,该街道坐落于油尖旺商圈,靠近弥敦道,是公认的购物天堂,诸如莎莎、卡莱美等连锁药妆品牌,均在此开设分店。最受内地游客欢迎、货真价实的龙城大药房,亦坐落于此。

    由加连威老道再往南走,便可到北京道,就来到了拥有众多奢饰品专柜的中港城。

    香港奇怪街名也不少,用普通话读起来,很拗口,略带土味,但颇有特色。最典型的莫过于咸美顿街,以及列拿士地台。

    咸美顿街,给人的错觉就是——咸与美为何拼凑在一起?

    事实上,按国语口译,该街道应称为“汉密尔顿街”,但Hamilton按粤语发音翻译时,就成了咸美顿街,个中奥妙,只有懂得粤语的人才能领悟到。

    这就好比,“贝克汉姆”的粤式口译为“碧咸”、“勒布朗·詹姆斯”则是“乐邦·占士”。因此,无论是国语口译,还是粤语口译,都没有对错之分。

    列拿士地台,除了口译外,还在于它有个小故事:

    Rednaxela反过来便是Alexander(亚历山大,人名),负责翻译的是中国人,由于习惯问题,误从右到左翻译,便成了列拿士。

    查看过字典后,他又将Terrace翻译“地台”,其实是姓氏,因此就有了列拿士地台这个街道名。由于称呼已定,政府就没有再更改了。

    这种土味但又有趣的翻译名,还有很多,比如窝打老道。我们对窝打可能不熟悉,但提到英文Waterloo,就恍然大悟了——它在内地的翻译,就是“滑铁卢”。

    当你在尖沙咀时,就会发现,很多街道的名字,都很通俗,以“物品”命名的数之不尽,如波鞋街、豉油街等,但也不止于尖沙咀才有。

    上世纪50年代时,利东街聚集大小经营印刷品的商户,以喜帖居多,故有“喜帖街”之称。2004年,利东街被纳入重建区域,引起居民们的反对。

    著名词人黄伟文,听闻此事后有所领悟,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歌词中,便有了著名的歌曲《喜帖街》,由歌手谢安琪演唱。

    由此可见,香港人将街道的特色,视为灵魂、精神,乃至于传统。当传统不再,灵魂与精神便灰飞烟灭,只留下空壳。

    虽然,喜帖街并非官方称呼,但在港人的心中,它是很多新人绽放幸福的地方,无可替代。

    因此,他们将固有的街道特色,为该街道命名,大部分都成为官方称呼。尽管称呼略土,但叫人一目了然,比如,波鞋街就是买波鞋的,豉油街以前是酱油厂的所在地。

    只不过,有的固有特色早已不在,只留下街道名,有的却依旧保留着。

    很难想象,在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中,这种夸张、土味的名字,竟是如此亲切,折射出城市最人性化的一面,将之放大、继承,乃至记忆犹新,也是笔难能可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