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语村言
繁体版

5.1.4.2.7粘鞋面儿(2)

    5.1.4.2.7粘鞋面儿(2)

    我们说了棉鞋的做法。不过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把棉花放到鞋子里面去呢,所以严格地说,到这里还是做夹鞋的做法。棉鞋需要有一个棉的里子,除此之外与夹鞋区别不大,不过就是大小的问题,那时候小村人们的鞋子,棉鞋的尺寸一定大于夹鞋的尺寸,这个没有任何怀疑,是真实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认为我在这里胡说八道;或许也就有人说,你就是胡说八道,我夏天穿的皮鞋与冬天穿的皮鞋号码是一样的。

    棉鞋里子是单独制作的,使用的材料是棉布,也还有小村万能的窗户纸。使用棉布制作的里子,里外两个面都是棉布的,这个里子挂到已经制作好的鞋子里面去,就做成了棉鞋。小村那些年叫做挂里子棉鞋。

    挂里子是做棉鞋的一道工序,这个里子并不就全部缝在鞋帮子上面,多数都是仅仅在鞋口子那个地方缝一圈,其他的地方是不缝的;这样的做法,也给人们炕鞋带来一些方便,比如方便把鞋里子掏出来,这样可以放在火炉旁边烘烤,比塞在里面的不能掏出来的结构在烘烤的时候就好多了、方便多了,也干(gan1)得快一些。

    鞋里子的制作简单的来说就是把两片布缝起来,在里面絮上棉花。不过在制作的时候,真的不是直接把棉花絮在里面去,而是直接絮在外面,絮好了,翻过来,棉花就在两层布中间了,这个翻鞋里子(翻棉花包儿)也是小村那时候制作棉鞋的一个特色吧。现在这个翻鞋里子怕是见不到了吧,在我的生活中是见不到了,至于是不是还在一定的生活范围之内存在着,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实在的问题就是,鞋里子翻过去之后,絮好的棉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移动,我们说,在那个夹层靠近边缘的地方,棉花可能就没有办法填充完全;填充不完全就影响了棉鞋的保暖性能;让棉花填充完全有一些方法,比如主妇们拿钢针一点一点的把棉花赶过去,比如使用我们前面说过的压刀子,从口子里面伸进去,把棉花推到边缘去,等等这样的办法来达到完全填充的目的。

    光是絮上棉花自然是不行的,脚随时都在动,棉花就那么放着,穿不了几天就会出现有的地方有棉花,有的地方没有棉花了,小村人们就说是滚包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村人们采用了行(hang2)鞋里子这个手法。所谓的行鞋里子,通俗的说就是把絮好棉花的鞋里子用针线一行一行的缝一遍,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减少上面说的滚包这个事情的发生。不然棉鞋里面还有的地方没有棉花,怕是说不过去,这还是小事儿,冻脚才是大事情。

    还有一种做法叫做棉花包鞋。棉花包鞋在做鞋的时候就与前面的不同,它的鞋面子不再是袼褙的,直接就是一体制作的,使用棉花絮起来的棉鞋帮,做法就类似于我们的棉袄的做法,也是要在上面行(hang2)上一些针线的。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这个棉花包鞋的鞋里子一定是棉布的,不会是窗户纸的,这个是一定的事情。

    我们说锥子尖利与秃了的时候引出了纳鞋底儿这个话题,我们的本意是想说说接触面积大小对于柱子支撑作用的影响,我们回来接着说的时候,想必不用再说也已经有了结论了吧。我们接着说房柱子这个话题。

    小村那时候孩子们的小名也就千奇百怪的,那些结结实实的孩子往往就被叫做柱子,小柱子,大柱子的这么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