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644年当皇帝
繁体版

第十五章 冯铨其人

    李自成扫视了一圈众人,脸上带着睥睨天下的傲气,“我本是陕西一驿卒,没什么特殊的本事。在坐的诸位都是良将,都曾将我逼入绝境。但只要我人不死,很快就能聚起大军继续对抗朝廷。白将军,你说这是为何?”

    白广恩眉头蹙了一下道:“天下灾民遍地,苦明久矣!因而陛下振臂一呼,天下影从。陛下您得的是势,天下大势。”

    李自成鼓掌而笑,“说的好。大厦将倾,岂是独木能支?诸位皆为良将,怀不世之才,但辛苦半生却终无所获,仅能保住区区性命。甚至如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或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或被建虏擒获受尽屈辱。诸位此刻降服于我,乃是顺大势,应天命。这朝廷已救无可救,诸位今后且随我一起建功立业,再造一个朗朗乾坤,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将来青史留名,岂不快哉?”

    一席话慷慨激昂,说的众人心潮澎湃。

    白广恩率先跪倒在地,大声道:“只要陛下不弃,末将甘愿追随左右,效犬马之劳。若有二心,天地不容。”

    在场的其他将领也纷纷下跪,齐声大喊:“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李自成站起来,身子挺的笔直,沉声道:“诸位,之前之旧事,无论是你们率兵围剿于我,还是我与你们激烈厮杀,这些旧仇都已经随着你们的归顺而结束。我李自成在此立誓,对汝等必诚心以待,绝不以降将视之。若有功劳,将来封侯拜相亦不在话下。若违此誓,让我死于乱箭之下。”

    李自成端起酒壶,倒了满碗,“诸位都起来,陪我满饮此杯。待将来取了天下,我们再喝个痛快。”

    “干!”

    朱由检看了张国维、余应桂、侯恂和冯铨四人的材料,大部分确如蒋德璟他们所说。

    张国维有大才,尤其是在水利方面,但让他当兵部尚书去统兵真的是有点难为他了。这人对军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余应桂清廉自守,以前的官声很好,而且具有很敏锐的眼光。但在牢中待了五六年,不知这余应桂是否还有当初为官的锐气?

    侯恂和左良玉的关系甚好,确实可以用他来拉拢左良玉。

    特殊的是冯铨,这人的名声简直如狗屎般臭不可闻,至少有管他的资料里是这么写的。

    天启五年,冯铨便以礼部侍郎的身份进入内阁,不久之后便升任礼部尚书,而那时他还不满三十岁。

    之所以能升的这么快,除了冯铨本身的才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谗事魏忠贤,甚至到了完全放弃尊严的地步。

    在东林党和阉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冯铨教唆魏忠贤“行廷杖,兴大狱”以立威,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六君子相继惨死。

    当时的东林党和后来的东林党完全不同,他们标榜气节,崇尚实学,致力于革除朝廷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随着东林六君子的离去,好似东林党也失去了脊梁,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大明最终走向覆亡,和他们脱不了关系。

    而且冯铨这人心眼特别小,睚眦必报。

    大将熊廷弼,被誉为辽东的顶梁柱。只因为一件小事而得罪冯铨,便被冯铨构陷致死。更是在熊廷弼死后,他还设下圈套,授意杖毙了熊廷弼的亲家,御史吴裕中。

    但冯铨这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崇祯二年,清军入关,蹂躏京畿地区。冯铨赋闲在家,主动捐出家财守备涿州。

    当时崇祯皇帝从澳门葡萄牙人那里购置了十门红夷大炮,正运抵涿州。是冯铨自费招募了一支三千五百步骑的护卫队,并携带二百家丁冒险将这十尊红夷大炮运抵京师。这十尊红夷大炮在后来的战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久后,涿州本地官员便上书为冯铨请功。紧接着,内阁首辅周延儒,也是他的亲家便集结了一群人,大张旗鼓的为冯铨翻案,力求为冯铨恢复官职。

    这又是一场大吵架,以黄景昉为首的东林党人坚决反对,最后此事也不了了之。

    至于冯铨之前所做的那些事到底是出自他的本心,还是借此演一场大戏,目的是为自己官复原职。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朱由检放下有关冯铨资料的案牍,陡然想起一件事。这冯铨好像后来投靠了清军,并在乾隆所编的《贰臣传》中,但他并不十分确定。

    这冯铨……

    朱由检突然心中有些后悔启用冯铨,因为这必然又要招致一场大吵,而已经决定南迁的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各种变故。

    “等他来了之后看看再说吧!”朱由检自言自语道。

    看到刘文炳和巩永固还在那里专心的阅览奏折,而自己这边已摆放了厚厚的一叠,朱由检拿起摆放在最上面的一本,打开看了起来。

    是一本弹劾奏折。

    给事中韩如愈弹劾刘泽清纵兵劫掠,多行不法。

    刘泽清啊!这是一个该死的。

    朱由检摇了摇头,把奏折放到一边,并不打算处理。时机不对,自己现在没能力,也没时间处置他。

    如果逼的太紧,这刘泽清或许就直接反了,毕竟刘泽清可没什么忠心可言。待到南迁之后,再收拾他。

    第二本,又是一本弹劾奏折。

    蓟辽总督王永吉弹劾内阁首辅陈演。

    朱由检仔细看了看,其中有两条十分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巡抚黎玉田、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曾上书陈演请求放弃宁远城,撤兵民入山海关。

    另一个是陈演并没有将此事及时上报给崇祯皇帝,王永吉弹劾陈演的便是不知大局,蒙蔽圣听。

    朱由检沉思了片刻,把这封奏折放在一旁,用朱笔在奏折上面画了一个圈。说明此事重要,亟待处理。

    如要南迁,必然需要一支护卫大军,吴三桂手中的关宁铁骑无意是最好的选择。

    接着,朱由检,拿起了第三本奏折。

    我去,这竟然还是一本弹劾奏折。

    巡按御史左某弹劾原凤阳总督朱大典纵子交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