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之翻天覆地
繁体版

第35章 走在京大小路上

    方卫国,这位曾经的老同事,如今重返故地,两人紧紧相握的双手仿佛融汇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沧桑。

    他在被下放至北大荒之前,曾与张大龙同志共事于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

    那一段历史,对两人来说,都是心酸与无奈的回忆。

    而今重遇,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回来了,回来了。”方卫国握着张大龙同志的手,语气中带着几分迷茫,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他的心情复杂,既有重返旧地的喜悦,也有面对未知未来的忐忑。

    张大龙同志感受到了他的不安,安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了,这位是?”他目光转向了随同方卫国而来的李建军,好奇之心显露无疑。

    方教授这才意识到忘了介绍一直与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哦,忘了介绍,这位是我在北大荒下乡时候分到一起的李建军同志,这16年我们是天天在一起。”他连忙介绍着,眼中满是对这段深厚友谊的珍视。

    李建军也不失礼节地向张校长问好,并表达了他对高校环境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你好张校长,我跟方卫国同志一同返城,想着正好到了这里,就跟着一起过来看看,毕竟一直没有到过高校,今天也算是长长见识。”

    张大龙热情地回应着李建军的问候,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欢迎,欢迎,也不知道李同志大驾光临,我也没出去迎接一下,实在是不好意思。”

    但李建军笑着摆了摆手,“张校长这就客气了,今天也是顺路就跟过来了,什么迎接不迎接的,真的没必要的,从老方这来说,我也不算外人了不是,哈哈哈哈。”笑声中透出一股豪爽和亲近。

    张校长见状更加热情:“对对,不算外人,来这,你就随便一些,一会咱们食堂一起吃个饭,也算是给老方接风洗尘了。”说完他便安排助理刘达先一步去食堂准备。

    众人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方卫国等人落座后向张校长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对了,张校长,不知道我这回来还能干点什么?”他对于自己能否再为学校做出贡献抱有一丝不确定。

    张校长没有让方卫国久等,直接给出了答案:“是这样的,老方你回来的晚,现在好多职位都已经占满了,按照之前的级别,上级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后,准备现在先给你安排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职位,享受正厅级待遇,等这段时间稳定之后再做调整。”说完,递给方卫国一份慎重其事的人事任命书。

    方卫国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件,心中涌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安排什么职务并不重要,只要有能用到我的地方就行。”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其实对于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卫国从来不挑剔。

    他总觉得,只要是国家和领导安排的任务,只要自己能胜任,就足以证明上级对他的信任并未消失,同时也意味着他自己依然有其价值所在。

    更何况,这次分配给他的工作恰好与他多年磨练出的老本行相吻合,对他来说,这无异于得心应手,比起之前在北大荒孤零零地度过的岁月,现在的工作不知好了多少倍。

    “恭喜兄弟啊,真是苦尽甘来,你这段日子真是太不容易了。”李建军笑着走到方卫国身边,热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紧接着一把将他紧紧拥入怀中。

    这一刻,两个人的心情复杂难以言表,喜悦与悲伤交织着,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一路所经历的艰辛与波折。

    “对了,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钥匙,虽然面积不大,但现在住房资源紧张,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暂时先分配给你这套房子。等以后情况好转了,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调整。希望你能够尽快将你的家人接到京城来,好好安顿下来。”张校长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交到了方卫国手上。

    方卫国接过钥匙,心中充满了感激:“不小了,真的不小了。有个住处我就很知足了,领导们真是太费心了。”他心里清楚,以他在单位中的级别和资历,原本可以分到更为宽敞舒适的住所。

    但在北大荒生活了十六年,住惯了简陋的土坯房之后,如今能够在繁华的京城拥有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对于方卫国来讲,已经是极为满意的安排。

    他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努力工作,让家人也能分享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毕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如今的平静日子显得尤为珍贵。

    “行,那咱们就去食堂吃饭,估计那边也已经安排好了。”张校长微笑着,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轻松。

    他站起身来,身体微微前倾,似乎在示意众人跟随,随后客气地引导着二人及姚远朝食堂的方向前进。

    校园的步道上,传来了阵阵清爽的气息。

    张校长领着队伍,穿梭在京大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中。

    走在这熟悉的环境里,方卫国心中不禁涌起复杂的情绪。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扫过那些变化和未变的景致,每一栋建筑,每一条小径,都勾起了他心中的回忆。

    16年未曾踏足这片土地,如今再次回到这里,方卫国禁不住感慨万千。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仿佛昨天才刚刚挥汗如雨地奔波于各个教室与图书馆之间,而今天却已是带着岁月沧桑的校友归来。

    他回忆起当年的梦想和热血,那时的他们满怀希望,志向满满,渴望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在知识的天地里翱翔。

    16年的青春洒在了北大荒的热土之上,那些日子里,他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开垦荒地,播种希望,耕耘未来。

    虽然艰苦,但那份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无怨无悔。

    如今回看,那段经历如同一笔宝贵的财富,深深地镶嵌在他的人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