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繁体版

第六十五章 开府立制,爆掉袁氏根基!

    嗡~~

    姜耀的意识,再次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来到了那片空旷虚无的空间中。

    只是这次,除了那个熠熠生辉的大光球外,他面前还有一排排,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书架。

    没错,就是书架。

    一排排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放着一册册竹简、帛书,甚至有些苍凉古老的兽皮书,或者珍贵稀奇的缎书、锦书。

    “叮咚!恭喜宿主,与冯芷进行人生交流,产生暴击,暴击对象:袁术。暴击奖励:袁氏书库。”

    原来刚才睡的那个大花瓶叫冯芷啊!

    姜耀这才知道冯夫人的名字。

    不过,这并不是关键。

    “袁氏书库?汝南袁氏家的书库?”姜耀大喜,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号天下仲姓。所以,如今天下所有书籍的十之七八,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叮咚!准确地说,是百分之七十二点五三。”

    “好,真是太好了!这回,哪里是什么简简单单地爆了袁氏的书库啊?简直是爆掉了袁氏的根基!爆掉了世家大族六七成的根基!”

    这话没错。

    世家垄断了知识,进而垄断了官位。

    知识,就是世家的根本。

    姜耀这次,得到了汝南袁氏的全部藏书,可不就是相当于爆掉了袁氏的根基,爆掉了世家大族六七成的根基吗?

    什么?汝南袁氏有这些书,姜耀也有这些书,事情没那么严重?

    账不是这么算的。

    很简单的道理,世家的书是刀刻的,或者抄写的,一般情况下秘而不宣,只会传授给族人。即便有大儒对天下人讲学,也只会传授些粗浅的知识罢了。

    而姜耀的的书,却是雕版印刷的,是以极低的价格公之于众的。

    姜耀甚至直接建立学校,直接用这些书培养孤儿。

    如此一来,平民出的人才数量,何止是世家大族的十倍?这不是爆掉世家根基又是什么?

    对了,在真实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颓势的呢?

    就是在隋唐时期。

    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知识逐渐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朝廷才有了开科举的现实基础,朝廷实行科举制,平民才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了,那时候还有很多治国理政的知识,被世家珍藏秘而不宣,想学都没地方学。

    后来,经过足足数百年的极限拉扯后,世家才被完全埋葬。

    如今有了便宜的纸张,有了雕版印刷术,再加上这袁氏书库……姜耀有信心,将整个过程,缩短为二三十年。

    其意义真是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不过……”姜耀看着如此庞大的书库真有些眼晕,道:“这袁氏书库里面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整理起来既非常麻烦,又需要大量的时间。系统,你能告诉我,里面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书籍吗?”

    系统道:“叮咚,现在这书库中,对宿主征战天下非常有用的,应是两部书。这两部书都是用缣帛制成。”

    “哪两部书?”

    “一部书,名叫《天下地理图》。上面有大汉十三州各处州郡的山川、关隘、道路等地理信息。”

    唰!

    系统音刚落,一部帛书就从书架上升起,缓缓飘到姜耀的面前。

    仔细看去,不仅有着大汉十三州的地理总图。而且,有着各郡的详细地理图。

    虽然远没有后世的地图那么精确易懂,但是,确确实实将各地的山川道路关隘标记的清清楚楚。

    这种地图,已经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机密了。

    当初,西汉的萧何入咸阳,首先找的就是类似的图册。把这些地理图册,视为远超黄金珠玉美人的宝物,

    可惜,西凉军阀控制朝廷时,这帮粗坯不知道这种地图的厉害。贾诩虽然明白,但因为西凉诸将对他的忌讳,也没有刻意去找类似的图册。

    现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应该有一份。

    既然袁氏宝库里面有,那么袁绍那里也应该有一份。

    但除此之外,就是新得这《天下地理图》的姜耀了。

    姜耀冷笑道:“按说,这种地图,只有朝廷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才能画出。也只有朝廷,才能够拥有。袁家处心积虑搞了这么一份,看来,他们早就准备造反,取刘氏而代之了。”

    系统道:“叮咚!正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这份《天下地理总图》之外,袁氏书库里面,还有一部《世家豪族志》。”

    一本两尺多厚的帛书,从书架上漂起,来到姜耀的面前。

    系统继续介绍道:“这部《世家豪族志》,记载了天下主要世家豪族的人口、土地大致情况。恐怕,就是袁氏为夺取天下后治理国家,做的准备之一。这部《世家豪族志》虽然五年前,就停止更新。但是,对宿主征战天下,应该依旧有一定的作用。”

    “何止是有一定的作用?简直是极重大的作用!”

    世家大族一方面掌握着知识垄断着官位,另外一方面隐匿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着实不好对付

    比如那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吧,在历史记载中,赤壁之战后,半辈子都在跟世家大族拉扯。最坑爹的是,最终他还拉扯输了,立了一个简直史上最差的继承人,葬送了江东基业。

    历史上的曹魏那边也好不到哪去。曹魏不得不与世家大族妥协,建立“九品中正制”。

    如今姜耀虽然有对付世家大族的手段,但是,恐怕也得杀得人头滚滚。

    又不是异族,能少杀一些,当然是最好。

    这份《世家豪族志》,记载了天下世家大族土地、人口的大致情况,虽然不是最新的数据,但也能给姜耀极大的参考,可以比较精准地对那些世家大族进行打击。

    当然了,汝南袁氏花费这么大的力编这么一本书,不可能是为了姜耀的。他们是为了他们夺取天下后,自己对付那些世家大族。毕竟,无论谁当了皇帝,都不希望麾下有一群尾大难掉的吸血鬼。

    只是最后便宜姜耀了而已。

    不管怎么说吧,昨天得了西园巧匠,今天得了袁氏书库,都是现在姜耀现在就需要的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姜耀白天或者操练士卒,或者处理政务、巡查工坊、视察学校,晚上则有众多美人陪伴,一切都顺风顺水。

    眨眼间就是一个月后。

    也就是建安三年,六月十八。

    姜耀称天策上将的典礼,就在这天举行。

    典礼举行的地点,不是在黄白城或者长安,而是在终南山脚下,渭河之畔。

    很简单的道理,按照华夏的道德观念,是不能自己封自己的。

    比如开国皇帝吧,只能说这皇位是上天认可的,而不能说是自己抢过来的。

    所以,开国皇帝登基前,必须祭天。

    姜耀这个“天策上将”也是如此。

    他不接受大汉朝廷的官职,就得找个自己的官职来源。

    祭天是不可能的,皇帝才能祭天。

    姜耀祭的,就是终南山之山神,渭水之水神。

    在山川神灵的见证下,在众多将士的拥戴下,成为天策上将。

    一座一丈八尺的祭台,早已搭好。

    “天策上将!天策上将!”

    “天策上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天策上将,一统天下,天下无敌!”

    ……

    旌旗招展,号带飘扬,刀枪齐举,盔明甲亮。在数万将士的欢呼声中,姜耀走上了祭台。

    “伏惟建安三年六月十八,姜耀告终南渭水之灵曰:灵帝无道,董卓进京,祸乱天下,天下汹汹,群雄逐鹿,百姓流离,已六年矣!”

    “吾姜耀不才,提三尺剑,取穰城,夺河东,战关中,败凉州,复并州七郡。斩匈奴单于呼厨泉,杀残民之贼李催郭汜,斩凉州之寇韩遂,与民稍息。”

    “今,八百里秦川,并州七郡、弘农、河东、南阳三郡,近二州之地,两百万生民无主。诸将曰,宜进天策上将位,上顺天意,下慰民心。吾未知上天之心奚鉴,山川之神奚助,不敢不告。尚飨!”

    姜耀将一份祭文念完,并且当然焚烧。然后,将三杯酒倒在地上,这祭祀山川之灵的仪式就算完成。

    祭台下当即响起阵阵欢呼声。

    不过,话说回来,被祭祀的山川之灵又不可能说话。人家同意不同意,谁知道呢?

    接下来的开府建制才是重头戏。

    没错,就是开府建制。

    原来姜耀的名号,只是一个如同山贼草寇的“大帅”。上梁不正下梁歪,无论怎么封手下人,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姜耀正式祭祀山川之灵,称“天策上将”,开府建衙,很显然是要建立体制了。

    现在镇东军各官员,在姜耀天策上将府内的位置。大致上,就可以对应他们在以后在新朝的地位。

    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姜耀继续朗声道:“从即日起,开天策上将府,吾就任天策上将一职。现在,本将军宣布,吾第一条命令!”

    “天策上将!”

    高台下诸人齐声高呼,尽皆大礼参拜。

    姜耀朗声道:“贾诩自从穰城,即随吾征战。为河东太守,为吾稳定后方,立功非小。今宜为天策府长史……程昱虽为降将,但自从归顺以来……宜为天策府司马,兼虎贲屯田中郎将。杨彦……宜为天策府主簿……”

    天策府的架构,就此定了下来。

    以后的镇东军,就要改称天策军了。

    贾诩为天策府长史,换算成朝廷的官职,就是丞相了。

    其实,贾诩出主意还成,真的为一国之相,还是独相,论才能确实差了一些。

    不过,谁让姜耀麾下,能拿的出手的文臣,就那么大猫小猫两三只呢?

    这个天策府长史的位置,贾诩不坐谁坐?

    程昱的天策府司马之职,从理论上讲,是姜耀以下所有武人的上司。

    不过,事实上,天策军(镇东军)的军事,是姜耀亲自抓的,程昱不可能插手。

    程昱的实际职责,是管理一万虎贲屯田兵,以及五千人的天策卫。

    虎贲屯田兵一万人,由镇东军野战军改组而来,专门负责近二十万奴隶的屯田之事。

    天策卫则是纯粹的内卫部队,负责黄白城的安全。

    毕竟,天策军野战部队高级将领的家眷、重要官员的家眷,乃至于那些能工巧匠们,全在黄白城内,着实疏忽不得。

    那么,天策军用于作战的部队呢?

    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府兵,每郡根据人口,拥有两千到五千不等的府兵。这些府兵忙时务农,闲时训练,主要任务是保境安民。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被调出本郡,配合镇东军的野战部队作战。

    第二种,就是天策军野战部队,专门用于扩张,总人数七万人。

    虎豹卫五千人。

    玄甲卫五千人。

    左右雄武卫,左右鹰扬卫,左右豹韬卫,左右飞熊卫,每卫五千人,共四万人。

    以上都是骑兵部队,共五万人。

    步兵两万人,分为左右凤翔卫、左右羽林卫。每卫五千人。

    如今,祭台下的大军,正是七万野战部队。

    “吾忠勇的将士们!”

    在宣布完天策府、天策军的主要架构,以及重要官员的人选之后,姜耀继续道:“去年春耕结束时,吾起兵河东,说关中四塞,山河险固。攻取关中之地,整好为我镇东军的立身之基。你们说,吾做到没有?”

    “做到了!上将军做到了!”

    “上将军威武!”

    “多谢上将军,在乱世中,给我们的家人找了一处安稳所在!”

    “多谢上将军,让俺有了传宗接代的机会哈!”

    ……

    众军士们纷纷欢呼起来。

    对于早就跟随姜耀的那些军卒来说,姜耀的确言出必践,实现了他的诺言。

    那些关中降军以及凉州降军,也热情极为高涨。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以前过的是什么日子?

    关中联军互相内斗,都快穷得吃耗子。

    他们投降了姜耀之后,姜耀帮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盯着内斗的三瓜俩枣有什么意思?想要地盘,要女人,出去抢啊?!

    如今这些人,足粮足饷不说,还发宅子发女人。

    这样的好日子,简直做梦都能笑醒。

    如果早就知道,投降姜耀会是这个后果,他们早就宰了主将迎姜耀了。

    “很好!”姜耀微微点头,道:“那么,现在可以确认了,吾兑现了之前对众将士第一个诺言。现在,吾要许下,对诸将士的第二个诺言。”

    “什么诺言?”

    今天天策府开府建制,任命主要官员的事情,大家事先都知道。但是,这什么姜耀许下诺言的事情,大家之前就毫无所知了。将士们面面相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姜耀道:“当初,为了攻略并州七郡,我军战死将士七千余众,后来又有三千余人因为伤重难治离开人世。还有五千余人,因为身体残疾解甲归田。那么,这些战死的将士,其家眷怎么办?那些解甲归田的将士们,以后的生活,又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死了就死了呗。咱们当兵,拿的就是卖命的钱。”

    “对啊,谁战死了,算谁点子背,可怨不着旁人,更怨不着上将军!”

    “上将军还发了几千钱的烧埋钱呢,已经够慷慨了。”

    “上将军不是给那些解甲归田的兄弟们,分了地了吗?而且,还大发慈悲,没把他们的女奴收回去。他们若是再不知感恩,简直是良心都喂了狗!”

    ……

    好么,在众将士们看来,无论战死还是身体残疾,只给几千钱的聊胜于无的烧埋钱,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毕竟,即便在军功最盛的大秦,也只是允许家属继承爵位啊。有爵位就有一定的俸禄,算是抚恤。但是,没有爵位的呢?也就是几千钱的烧埋钱而已了,没多大的作用。

    千百年来都是,只有战死的高级将领,朝廷才会给丰厚的抚恤。

    小兵的命,完全不值钱!

    姜耀给那些残疾的将士分土地,还没没收他们的女奴,已经是了不得的恩德了,还想怎么着?

    姜耀却微微摇头,道:“吾却以为,这还不够,很不够。吾宣布,从即日起,所有我天策军战死的将士,除了烧埋钱外,还要给予正式的抚恤。嗯,暂定为,每年粟六石,布四匹,盐三斤。一个壮劳力在家务农,大概也就是这些收入了。”

    “请问上将军,这些抚恤是一直给吗?就没有期限?”

    “当然有期限。官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抚恤可以连给十年。如此一来,大概能为他们的父母养老。或者,将他们的孩子养大了。”

    其实,还有句话,姜耀没说出来,这年头的人命不值钱。

    如果给太多抚恤的话,说不定就有偏心父母坑死儿子,偷情的妻子坑死他的丈夫,拿他的抚恤金的事情了。

    将士们虽然没想那么多,但是,十年的俸禄啊!

    这年头,就算不当兵,饥饿、瘟疫、疾病、天灾人祸,哪样不能杀人?谁能说自己不当兵,就能再活十年?

    十年的抚恤,已经足够让他们非常高兴,喜笑颜开了。

    又有人问道:“那……那身体残疾呢?”

    姜耀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身体残疾的将士,不但不用交任何租赋,还将领取正常军人俸禄的三成。嗯,免税可以免终身,但只能免农税,或者每年十万钱以下的工商之税。领取的三成俸禄,依旧是只能领取十年。总而言之……”

    顿了顿,姜耀用平生最大的音量,道:“吾,天策上将姜耀,向我天策军将士,郑重承诺:为我天策府战死者,我天策府代他养十年家!为我天策军残疾者,我天策府不但免了他的终身赋税,还用三成俸禄养他十年!大家说,够不够啊?

    “够,实在是太够了!”

    “这要是还不满足,那还是人吗?”

    “多些上将军慷慨!”

    “愿为上将军效死!”

    “没啥说的,俺这一百五十斤,就卖给姜大帅了。让俺干什么俺就干什么!让俺打谁就打谁!让俺打狗,俺绝不撵鸡!”

    “什么姜大帅啊?要称上将军!天策上将!我愿为天策上将效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万岁!万岁!天策上将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

    这年代“万岁”还不是皇帝的专用称呼。但是,众将士到了后来,开始齐呼万岁,其士气之高涨可见一斑。

    没办法,姜耀给的太多了。

    要房子给房子,要女子给女子,死了养十年全家,残疾了终身免税不说还给十年的三成俸禄。

    将士们哪里见过这个啊?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军心可用矣!”贾诩见状,不禁叹道:“将士们的士气如此高涨,恐怕只有大秦的虎狼之师,才能相提并论啊!”

    他旁边的程昱,却微微摇头,道:“大秦的虎狼之师,如何能与我天策军相提并论?毕竟,秦军并没有发房子发女子。战死残疾的抚恤,也远没我军丰厚。”

    贾诩道:“那是因为,秦军攻打的是六国,我华夏之军,即便胜利,也不好太过分,所以想给更多的抚恤也给不起。而咱们这位上将军……这么大笔的钱财,国内肯定是难以筹措的。最终,恐怕还是要着落异族的身上。”

    “那不是更好?”程昱心神激荡,豪情万丈,道:“贾老弟,忘了你当初,传达的上将军的话了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恐怕,主公掠异族以养华夏最强大的虎狼之师,迅速一统天下,然后开万世太平的场面,吾等真的可以看到!为如此雄主效死,吾等真是幸何如之啊!”

    ……

    ……

    “军心可用!”

    姜耀听着高台下士卒们的欢呼声,心中甚为高兴,暗暗琢磨:如今我军士气高昂,粮食充足。下一步,到底该攻取哪里呢?我和曹操有和议,他的地盘暂且不管。那么,我到底是打汉中的张鲁呢?还是凉州被打残了的马腾?抑或是那天下第一的袁绍?看来,得和贾诩等人,好好商议商议。”

    ……

    ……

    半个月后,易京城。

    “这就是公孙瓒的脑袋吗?”

    袁绍仔细端详着一颗被烧得乌漆墨黑的首级,努力辨认着这位故人的轮廓。

    他麾下的大将颜良微微躬身,道:“启禀主公,这确实是公孙瓒的首级。当时,公孙瓒被咱们的人,包围在望楼上。他穷途末路,先缢杀了自己的姐妹和妻小,然后引火***。末将麾下,有个叫刘允的战将冒险带着二十名士卒登上望楼,冲入大火中,割下了公孙瓒的首级。可惜,那火势太大,烧成这样了。”

    “颜将军勿忧,吾不是怀疑这颗脑袋的真假,只是有些感慨罢了。三年啊,咱们围困易京足足三年了。若是没有姜耀发明的抛石车,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取了这颗首级,真是不容易啊!”

    确实如此。

    在真实历史上,公孙瓒把易京修得极其坚固不说,还在易京内屯田,兵精粮足,袁绍完全无可奈何。

    好在天可怜见,袁绍截获了公孙瓒发出的一封密信。

    这封密信里面,有援兵到来后的信号。

    于是乎,袁绍命人在易京北边的低湿地带燃起起了火把,伪装援兵到来的信号。

    公孙瓒信以为真,率大军杀出,接应援军。

    结果,被袁绍击破了他的大军主力。

    公孙瓒逃回去之后,无力坚守易京,终被袁绍消灭。

    不过,如今,姜耀的抛石车技术逐渐扩散,为袁绍所得。

    公孙瓒也就比历史上提前一年,身死族灭。

    颜良却没袁绍那么多感慨,问道:“公孙瓒已经覆灭,主公今后准备用兵何处呢?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还是镇东军的姜耀?”

    袁绍毫不犹豫地道:“当然是姜耀。曹操虽然对吾有颇多违逆之处,但表面上还算恭敬。而姜耀呢?丝毫不顾及吾的威名,不但直接出兵夺了吾半个西河郡,还纳了吾弟袁术的冯夫人为小妾。不灭了姜耀,天下人岂会不认为吾怕了姜耀,软弱可欺?”

    袁绍和袁术势同水火是一回事,姜耀纳了袁术的冯夫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这关系到汝南袁氏的脸面。

    而且,还有句话,袁绍没说出来:曹操也就罢了,勉强也算是士人一脉。但是,姜耀算什么东西?一个山贼草寇而已,这样的人,也配逐鹿天下?先灭了他再说!

    颜良提醒道:“姜耀先发明双腿马镫,一万灭曹操三万大军。又发明抛石车,取了河东郡。奇袭武关,败关中联军。摆下六花阵,破了凉州军。我军虽然不惧,但战胜他,恐怕没那么容易。”

    “颜将军放心。‘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道理,吾还是懂的。吾袁绍,绝不会轻视任何敌人。”

    顿了顿,袁绍吩咐道:“对了,麹义现在怎么样了?”

    “呃……麹义将军,在狱中多次流泣,恐怕已然后悔。”

    “知道后悔就好,带他来见我。”

    “是。”

    本来,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袁绍是要将骄横跋扈的麹义直接处死的。

    但是,袁绍只是看不起姜耀的出身而已,而不是小瞧了姜耀的实力。

    现在袁绍决定,将麹义这头猛虎放出来,去咬死姜耀这头饿狼!

    三日后,袁绍亲率八万大军,从幽州出发,兵发并州。

    他不但要夺回当初的西河半郡,还要尽取并州之地,甚至是灭掉姜耀,这个天下第三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