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繁体版

第八十二章 洛神甄宓,已入彀中

    当然,袁绍比刘备还要欲哭无泪。

    袁绍是怎么对刘备的?

    当初,衣带诏事件爆发,刘备急急如丧家之犬般来投奔袁绍。袁绍知道后大喜,出邺城二百里相迎。

    看清楚了,不是二十里,而是二百里!(姜耀没穿越的历史上,刘备投靠袁绍,也是这个待遇。)

    这是多大的重视?

    后来,袁绍还将麾下六万精骑中的一半,交给刘备指挥,这是多大的信任?

    结果,刘备就是这样报答袁绍?

    明明亲眼看到了袁绍,却信口胡诌什么逢纪扮做袁绍的样子?

    刘备不是看错了,而是根本就不想救!

    不但不想救,还为了不破坏他“仁义”的名声,信口胡诌,往袁绍的伤口上撒盐!

    “啊!”

    袁绍气血上涌,头疼欲裂,好悬没当场从马背上摔下去。只是凭借对刘备刻骨的仇恨,才勉力压住心中的怒火,继续坚持。

    “正南!”袁绍深吸一口气,一边快马加鞭仓惶逃命,一边向和他并辔而逃的审配审正南看来,道:“姜耀紧追不舍,大耳贼贪生怕死背主求活,吾肯定是逃不掉了!”

    “主公您……”

    “别说话,听吾把话说完。吾死则死矣,但咱们的基业不能败掉。你拿着吾的印玺,去邺城,立尚儿为河北之主。还有,为吾将大耳贼刘备的恶行,公告天下。你能做到吗。”

    “能。”审配知道轻重,不敢矫情,直接眼含热泪答道。

    “那这个给你!”

    袁绍在马上解下随身的大将军印以及他的私印,全部递到审配的手中,催促道:“走!快!快走!”

    “愿来世,吾再为主公之臣!”

    袁绍可能对不住任何人,但绝对对得住审配审正南。此刻,尽管他心如刀绞,却不敢有丝毫怠慢,领二十骑向北逃窜。

    有袁绍这么大目标,姜耀当然不会去追审配了,继续穷追袁绍这数百骑。

    再过不到一刻钟,已经追至鸿沟。

    对,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约定的那个平分天下的鸿沟,也就是后世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事实上,官渡就是鸿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官渡之战,曹操的本意,也是和袁绍隔鸿沟对峙。只是,袁绍的进攻太猛烈了,曹操支撑不住,连连后退,袁绍的大军完全越过了鸿沟,只是还没突破官渡地区而已。

    不管怎么说吧,前面鸿沟拦路,袁绍就更逃不掉了。

    “吾就是大将军袁绍!”袁绍直接翻身下马,披头散发,持剑而立,朗声道:“有请天策上将姜耀讲话。”

    吁!

    姜耀勒住了赤兔马。

    他也不下马,直接居高临下道:“袁本初你有何话讲?事到如今,莫非,你还想活命吗?”

    “事到如今,袁某不想求活。只是想和天策上将,说两件事罢了。”

    “你讲。”

    袁绍深吸一口气,道:“其一,我袁绍无能,战败于此,理应殒命。但是,我身后这些忠勇敢战的将士们何辜?请上将军收留。”

    姜耀微微点头,道:“可。”

    能跟随袁绍到现在的将士,无论人品还是武艺都十分过硬。姜耀不介意留他们活命,去对付异族。

    至于对姜耀的忠心?把他们打散了,加入野战军。莫非到了异域战场上,他们还能战场倒戈孤身投了异族不成?

    袁绍继续道:“其二,袁绍虽然可以说,命丧上将军之手,但是,吾最恨的并非上将军。”

    “那你恨谁?”

    “第一恨,刘备刘玄德。这大耳贼。刚刚明明有机会救吾……”

    袁绍直接在姜耀面前,将刘备的恶行讲了一遍。当时,姜耀还离着袁绍有一段距离,离着刘备就远了,还真没听清刘备的喊声。

    “看来,袁本初你果然对刘备恨意颇深,临死之前要他身败名裂啊!那第二恨的,应该就是吾了吧?”

    “非也!吾第二恨的,就是曹操曹孟德。当初,吾与上将军决战于并州。曹操写信于吾,说要帮吾对付上将军,实际却是打了吾邺城的主意。上将军……”

    顿了顿,袁绍冷笑一声,道:“别看曹操对你一向恭顺,甚至屡次送你美人却丝毫不求回报。但是,他之前对吾还一向恭顺呢,连大将军的名号都让了。你要小心,有朝一日,他会像是对吾一样对你,利用你的信任将你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谢谢你的挑拨离间,吾知道了。”姜耀眉毛一挑,淡淡地道:“所以,袁本初,你现在可以上路了吗?”

    “呵……袁绍临死无状,有劳上将军费心了。”

    噗!

    袁绍将剑横于脖颈,用力一划,鲜血狂涌而出。

    噗通!

    死尸栽倒在地,再也不能活了。

    ……

    ……

    三日后,乌巢。

    一处清雅的小院中。

    “哈哈哈~~说什么,一恨刘备,二恨我曹操,狗屁!这个袁绍啊,为了他那张脸,说了半辈子谎。真是就算死,都不肯说半句心里话,说出那个人的名字,真是无趣又无能得很啊!”

    院落周围,曹军和天策军共同守卫,凝神噤声,弓上弦刀出鞘,紧张戒备,严防任何意外的发生。

    院落内的姜耀和曹操,却是一片祥和,谈笑风生。

    官渡之战这么大一场大战打完,很多事情非得和曹操和姜耀两位当家人细商不可。

    曹老板不愧是曹老板,见面之后,几件奇闻趣事抛出,就让现场的气氛变得轻松欢快起来、

    “哦?是吗?”姜耀道:“所以,刘备还不是袁绍最恨的人了?”

    “当然不是。实际上,袁绍最恨的人,应该是董卓的兄弟董旻。”

    “哦?这话怎么说?”

    曹操举起酒杯喝了一盏,才谈性甚浓地道:“如果没有这董旻,袁绍恐怕已经成了十三州之主,新朝天子了。吾和上将军,在他面前都只能俯首称臣,生死荣辱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有这么严重?”

    “就是有这么严重。上将军一定会以为,董卓乱政,才让后汉到了覆灭的边缘吧?其实,首先要造反的取后汉江山的,就是汝南袁氏。只是被董旻搅了局,便宜了董卓而已……”

    董卓乱政?

    他凭什么乱政?事实上,当时董卓带进洛阳的西凉军也就四五千人而已。而当时的朝廷的禁军足有两万之众,执金吾八千余众,董卓这几千人,怎么可能翻起什么天来?

    关键就在于袁氏了。

    当时,何进已死,袁氏的当家人袁隗,身为太傅,录尚书事,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

    不管为了大将军何进报仇也好,还是有什么特殊目的也罢,禁军杀入皇宫烧杀霪略,总是事实了吧?禁军的高级军官们,能说无罪?

    只要袁隗腾出手来,下几道命令,就能夺了禁军一众高级军官的军权。有了这两万兵的兵权后,袁家比董卓能干的事情就多了去了,建立新朝不费吹灰之力。

    可是,这时候,董卓的兄弟董旻任奉车都尉,是禁军数得着的高级军官之一。他在袁隗的命令到来之前,连夜说服了禁军众军官,效忠董卓。

    有了禁军倒戈,董卓再利诱吕布杀了当时执掌执金吾的丁原,就全面掌握了洛阳的军权。袁氏的夺权计划,也就全部落空了。

    最后,曹操总结道:“以袁本初的本事,如何能不知如何正确地诛杀宦官?他身为大将军何进的亲信,为什么不提醒何进的昏招?不但不提醒,还竭力怂恿?说穿了,袁绍就是想让何进去死,让袁隗独掌天下大权罢了。真正处心积虑想造反的,不是什么董卓,甚至不是什么黄巾军,而是天下仲姓汝南袁氏!是袁绍本人!吾早就恨不得,生食其肉,夜寝其皮啊!”

    “原来如此。看来,这袁本初还真是死有余辜。”

    其实,曹操说地到底是不是真的,姜耀并不关心,只是当个稀罕事来听罢了。

    顿了顿,他面色微敛,道:“曹公邀姜某人今日来会,该不会是谈这些陈年旧事的吧?”

    “呃……”曹操面露难色,道:“其实吧,吾是有两个不情之请,想和上将军商议。”

    “不情之请?曹公说来听听。”

    “第一个不情之请就是,黎阳、朝歌、荡阴这三县,虽然属于河内郡,却是袁绍的地盘。当时,郭嘉和昂儿一时疏忽,直接许了上将军整个河内郡。这三县地处黄河以北,吾若以邺城为都,这三县可万万割让不得啊!”

    曹操和袁绍之前,其实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属河北,归袁绍。黄河以南属河南,归曹操。

    河内郡虽然大体归曹操所有,但黄河以北的黎阳、朝歌、荡阴虽然在行政区上属河内郡,却是在黄河以北,袁绍的地盘。

    “哦?是吗?”

    姜耀其实自己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仔细想想,是挺过分的。

    如果姜耀把这三个县都占了,曹操没了黄河天险不说,天策军的边境照样离着邺城不到一百里。曹操的都城,不就白迁了吗?

    他微微一愣,道:“看来,曹公是不想失去黄河天险的依仗啊。倒也可以理解。那第二个不情之请,又是什么呢?”

    “第二个不情之请。就是张郃和高览,带着九千袁绍的残兵败将投了曹某人。这个……这个……如果把他们交给上将军,实在是曹某的面子上不大好看。还请上将军,高抬贵手,把他们让给曹某人吧。”

    如果是在姜耀穿越之前的历史上,这么多人投降,曹操绝对不会要,顶多收留下张郃、高览以及几百核心精锐,其余人等全部坑杀。

    没办法,曹操没粮食,完全养不了这么多人。

    但是,这次不是没烧乌巢吗?即便是和姜耀平分乌巢的粮食,曹军今年的粮食供应,都问题不大了。

    这支九千人的骑兵队伍,对于骑兵总数两万多一点的曹操来说(兖州的曹仁手中有数千骑兵),真是眼馋得很!

    至于说什么面子上不好看,就只是曹操的话术,想让姜耀心软了。

    “三县之地……张郃高览的九千骑兵么……”

    其实,对于姜耀来说,官渡之战他收拢的降军都十二三万了。

    就算单论骑兵,他麾下的野战军,全都可以当骑兵用。境内畜类资源丰富之极,再组织个十来万骑兵,都不算什么难事。

    这九千骑兵,当真多了不感觉多,少了也不感觉少。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再看不上,也不能白白损失不是?

    姜耀轻轻敲着几案,道:“不知曹公准备,如何弥补我天策军的损失呢?”

    “万不敢让上将军吃亏。”曹操道:“当日大战结束,吾就派夏侯惇和夏侯渊,率领所有精骑,去围邺城了。这攻打邺城之事,也全包在曹某人的身上。城破之后,邺城三十余万人口,乃至于他们积攒的资财,曹某以及吾麾下的大军丝毫不动,只待大将军接收!”

    “这样啊……”

    “还有,上将军不是想要代郡和上谷郡吗?也是曹某人派兵去攻打。攻下之后,再交给上将军。上将军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此二郡。”

    姜耀如果真的想打代郡和上谷郡,直接从并州出兵是不行的。

    因为并州和这二郡之间,隔着巍峨的太行山。河北军只要把山口的陉路一堵,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以,要取二郡,只能走曹操现在和未来的地盘——从豫州攻冀州,再从冀州攻到到幽州,最后再取了幽州西北的这二郡。

    现在可好,不用天策军出兵,曹军攻打下来再移交。

    姜耀想了一下,道:“看来,曹公是不希望,我天策军在河北境内进军啊。也不是不行,只要曹公再答应,给吾一个人,就一切如曹公所愿。”

    “什么人?”

    姜耀到底看上了我麾下哪个大将?典韦还是许褚?真有些舍不得啊!

    还是某个美人?不会吧?吾能搜罗到的美人,都给姜耀送去了啊!该不会,他又看上了什么棘手的有夫之妇吧?

    曹操有些紧张地,等待着姜耀的回答。

    不过,姜耀的答复,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之外,道:“马钧!”

    “马钧是谁?”曹操一脸茫然。

    姜耀道:“马钧就是如今的朝廷太史掌故,曹公派人一问便知。”

    说到这个,姜耀都感觉有些丢脸、

    太史掌故啊,马钧不过是个年俸二百石的太史掌故。事实上,曹操连两百石的俸禄都发不全。现在,大发明家马钧每年实得的俸禄,不过是一百石。换算成后世的粮食,是六千斤。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一万多块钱。

    姜耀派人去请马钧,这厮竟然觉得一年六千斤粮食在这乱世中足够用了,犯不着为了更好的待遇,离开许昌这个安稳所在。

    现在,姜耀直接让曹操迁都,并且亲口要人,这马钧再想安稳,也安稳不了了。

    “年俸二百石的太史掌故?不过是屯长类级别的人物,也值得上将军费心?”

    曹操也有些哭笑不得。

    虽然,他能猜到,这马钧可能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他刚才,可是连就算是姜耀开口要典韦或者许褚,都准备答应了,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马钧?

    马钧再牛逼,也不可能比典韦或者许褚还牛吧?

    当即点头应允。

    然而,曹操不知道的是,马钧还真比典韦或者许褚牛逼。

    比如,现在困扰姜耀麾下工匠们的连弩问题吧。历史记载中,马钧可是直接改进了诸葛连弩,将诸葛连弩的效率,提高了五倍。

    比如,马钧在历史上,改进发石车,把一次只能发射一颗石头的发石车,通过机械装置,变成连发的。

    再比如说,马钧发明了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节省人力超过三倍。这对天策军的农业,会有怎样的提升?

    还比如说,马钧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效率又是直接提高了原五倍。如果姜耀将珍妮纺纱机的原理告诉了马钧,那天策军的纺织工艺,能提高到什么程度?

    这马钧简直科技放大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全是奶!

    还有最关键的。

    马钧这个人吧,比较拧巴。他年轻的时候,安贫乐道,视钱财如粪土,根本就没花心思在怎么赚钱上,更别提搞什么发明创造了。

    一直到了马钧五六十岁了,当了朝廷的“博士”了,公认学问渊博、人品高尚了,却还是不富裕。直到这时候,他才琢磨怎么挣钱。看到当时的纺织业来钱比较快,他才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了织绫机。

    又因为发明新式织绫机名声大噪,马钧才官运亨通起来。

    尝到了发明创造的甜头之后,马钧才有了以后的诸多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

    所以,姜耀现在,直接跟曹操开口要马钧。马钧都不知道他的天赋点都点到哪里了,曹操怎么可能调查地出来?不愁曹操不乖乖履行协议。

    所以,现在得到年轻时候的马钧,姜耀算是捡到宝了——老年的马钧都有那么强大的创造力,何况现在二十岁多一点的时候?

    真不知,他会给天策军,带来怎样的惊喜啊!

    ……

    ……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耀主要是带领野战军,收编近十三万袁绍降军。

    特别勇武的,直接加入野战军。十三万大军,最终只有三千七百人入选。

    刨除天策军在此战中损失的一千八百多人,仅仅赚了近两千人。

    没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野战军的战力越来越强,一方面姜耀治下各地府兵要求加入天策军的人越来越多,野战军的标准自然也越来越高了。

    袁绍降军中,不是特别勇武的,又没有特别牵挂的。比如虽有父母却也有兄弟并不是非他不可的,比如虽然是父亲但儿子已经十五岁以上了……直接送往花剌子模地区安置。以后,天策军渡过阿姆河,他们就是阿姆河以南地区新的华夏移民了。

    既不是特别勇武,还有牵挂的。送往弘农郡、并州七郡,进行屯田,由当地派出府兵进行看管。

    弘农郡之前被镇东军祸祸过,并州七以前被匈奴人祸祸过,都地广人稀,非常需要人口的补充。但是,之前,姜耀统治范围内人口非常不足,不但没向这两个地方补充人口,反而不断从这些地方移民去域外。

    以后,曹操占领了袁绍的地盘,把这些降兵的家眷们送来。这些人就可以直接转为平民,反哺弘农郡和并州七郡了。

    当然了,那时候,也许有些人又会哭着喊着,想要移民新土了。

    不管怎么说吧,一个月的时间眨眼即过。

    曹操派长子曹昂送来,邺城已破,只待姜耀接收的消息。

    ……

    ……

    邺城,大将军府。

    “彭氏,你哭丧着脸给谁看呢?你要害死咱们袁氏全族不成?笑!你要笑!不但要笑,还得笑得真诚,笑得开心,笑得天策上将的心里啊,不但舒舒服服,而且痒痒的!”

    “笑!都给我笑起来!把你们之前狐媚男人的劲头,都拿出来!”

    “告诉你们,现在,那天策上将,就是咱们的天!天策上将高兴了,咱们袁家就算保住了。谁要是敢惹上将军生气,那就是要害死咱们所有人,我剥了他的皮!”

    当姜耀率领数百甲士,走到大将军府门口的时候,正好听到一阵阵响亮的女声传出来。

    “这是……”

    “好叫上将军得知。”曹昂赶紧解释,道:“听这声音,应该是袁绍的续弦刘氏了。”

    姜耀道:“刘氏?听说此女的脑子很不好使,经常撺掇袁绍废长立幼?”

    “上将军英明。”

    听到姜耀对“废长立幼”的反感,曹昂心里别提多痛快了——他严格来说,只是曹操的长子,而不是嫡长子。随着弟弟们的逐渐长大,真是压力不小。

    曹昂道:“这刘氏虽是袁绍的续弦,但长子袁谭,三子袁尚,都是她亲生的。谁做袁绍的继承人,跟她有一文钱的关系吗?然而,她却偏爱长相像她的袁尚,非要劝说袁绍废长立幼。关键是,袁绍还真听了她的胡言乱语,官渡大败后,命审配拿着他的大印,立了袁尚为继承人。”

    “袁尚呢?你们没抓住?”

    “没有。虽然夏侯惇将军进军甚快,很快就兵围邺城。但审配还是趁着夏侯将军前军刚到,立足未稳之时,带领数百骑护着袁尚,突然突围而出。”

    话虽如此,曹昂脸上也没有多少遗憾之色。本来嘛,袁尚的本事,还不如袁谭呢。袁尚仍然活着,和袁谭争位,对曹军是大大的利好。

    姜耀也无可无不可,道:“所以,袁尚连那么喜欢他的母亲都不顾,直接逃了?”

    “情况紧急,那刘氏又不会骑马,袁尚哪里顾得上?”曹昂道:“其实,这刘氏,虽然愚蠢透顶吧,却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审配回来的当天夜里,我们还没围城呢,她就把袁绍的所有宠爱的妾室全弄死了。”

    “那这里边……”

    “那刘氏教训的,应该是袁绍不受宠的小妾,或者袁谭、袁熙、袁尚的妻妾、府中的侍女们……未得上将军将令,我们的人,根本就没进府,只是把这大将军府围了。所以,在下也不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

    “原来如此。”

    执拗~~

    大将军府的门开了,姜耀带着数百甲士,走入府中。

    曹昂面色一肃,朗声道:“这位,就是天策上将姜耀。你们新的主人!还不快快拜见新主!”

    “妾身等拜见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万事顺意,福禄寿康!”

    两千多名大将军府里的人,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姜耀的面前。

    后面,是侍卫、仆役、粗使的婆子等人。

    最前面的七八百人,却是个顶个都是年轻的女子。

    “尔等,抬起头来。”

    “是。”

    众人抬头。

    不愧为四世三公,冀、青、幽三州之主的所在。

    袁绍府里的女子,质量真不错。环肥燕瘦,各擅胜场。

    就是最前面的刘氏,虽然年纪大了些愚蠢又擅妒,但她的缺点都那么明显了,袁绍还对她那么宠爱言听计从……能没特长吗?果然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不过,虽然现场这么多美人,姜耀稍微扫了一圈后,还是将眼睛定格在刘氏旁边的,一名美人身上。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姜耀直接上前一步,直接将佳人扶起,道:“你就是袁熙之妻,甄宓甄夫人吗?吾征河北,正是为汝而来!”

    好吧,这不是事实。

    但是,这才是姜贼该说的话啊!

    在历史上,曹操攻取了邺城后,早就听说了甄宓的美貌,命人去取。可惜,已经被曹丕捷足先登了。

    曹操总不能去抢儿子的女人吧?于是愤愤不平地道:““今年破贼,正为此奴”——我击败袁绍,就是为了这甄宓,结果被曹丕那个臭小子截胡了!

    姜耀看到这里,不禁心中暗想:那甄宓,究竟是何等美貌?令曹操两代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如痴如狂。

    今日,姜耀不但见了甄宓,而且予取予求,不来上这么一句,实在难以表达他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