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我辈读书人
繁体版

第五章 兴国之策(一)

    范世庆思考片刻放下折扇,弯腰坐在竹凳上,然后坐直身体,注视着李浩然道:“继续说!”

    前后态度明显两极分化。

    李浩然不假思索地问道:“敢问先生,大唐王朝从建朝至今共多少年?”

    范世庆答道:“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确切为元武建国三十五年。”

    “期间可有征战?”

    “征战不断!从元武二十年征战至今!大大小小征战数十次!”

    “可曾大力发展国力?”

    “元武一年至元武二十年修生养息共二十年!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征战十五余年后呢?”

    “国力衰败,国库亏空,民生哀悼,国运不断流失,大唐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可有外敌环伺?”

    “不止一家!北方有游牧民族突厥汗国,此乃马上强国,一直觊觎着大唐王朝这块肥沃之地,数次入侵,劫掠百姓,不得不防。西方则佛教大兴,虽未有王朝,但是寺庙遍布整个极西之地,佛教强者众多,对大唐王朝的儒家教意虎视眈眈,想取而代之。南方则是蛮荒之地,多盆地丘陵,盆地中树木高大粗壮,非一人能合抱,山谷则是瘴气弥漫,毒虫猛兽栖息繁衍,并且还生活着大批蛮巫。蛮巫族人精通药毒之理和御虫之道,也是不可小觑。”

    “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唐王朝内忧外患?”

    范世庆点点头:“没错!而且比你想象的还要更加严重。”

    一问一答之间李浩然对大唐的基本国情有了一点了解,现在他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用英年早逝,草草了结此生。

    想到这里他终于放松下来,心情愉悦,道:“先生!晚辈有一兴国良策,可解决大唐王朝的燃眉之急,愿意听讲否?”

    其实即便大唐没有处于如此艰难境地,他的还有备选方案,毕竟为了活着,再多准备也不为过。

    当然,能够直接确定下来那是最好。

    范世庆道:“请讲!”

    李浩然点点头,看了一眼四周。

    范世庆恍然,立马禀退下人,然后亲自从后方屋内拿出一张竹凳,递给李浩然。

    “放心,有我在,黄龙镇没有谁能够偷听我们的谈话。”

    说着,范世庆露出强大的自信,身上的白色文气不停翻涌,磅礴压力骤然袭来。

    李浩然未曾入品,看不见此等异象,只觉得范世庆突然身上气势大变,压得他喘不过气。

    虽然看不见,但是李浩然突然想到城外的茶水摊老板,估计他要比范世庆强很多,很有可能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不对,如果确切一点,他更像是与天地融为一体。

    不知道和给王漾指路的道士相比,谁更厉害一些?

    接着他抛弃杂念,专心应对眼前的之事,毕竟想要验证谁厉害,也得等他活下来才行。

    接过范世庆递过来的竹凳,李浩然与他相对而坐:“兴国之策共为五部分!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确定大唐王朝接下来十年内的基本国策,此乃兴国之根本!”

    “哦?何等国策?”

    李浩然郑重道:“攘外必先安内!”

    范世庆脸色大变,随即喃喃自语道:“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好一个基本国策!好一个李浩然啊!与吾之所想一般无二!”

    他兴奋地抓住李浩然的双手:“快说!快说!兴国之策的其他五部分都是什么?”

    李浩然咳嗽一声:“五部分分别对应不同阶段,先从最紧迫的事情开始。敢问先生现在大唐王朝最紧迫的事情是什么?”

    范世庆低头沉思片刻,他也想过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好隐瞒的,毕竟相比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

    “国库亏空!”

    李浩然微微一笑:“先生说的没错,的确是国库亏空!”

    国策是上层建筑,经济才是基础。想要国泰民安,光靠喊口号是不行的,你得有钱。

    钱能干什么?钱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能修路,钱能经商,最重要的还是钱能生钱。而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

    但是钱从哪里来呢?钱从百姓身上来!

    关键就在这里:现在百姓处于征战阴霾之中,大量青年战死沙场,土地无人耕种,成为荒地。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唐王朝财政来源之根本——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税收制度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

    均田制主要是把大量荒地利用起来,并按青壮年人数分给百姓耕种,一个青年一百亩。当然一百亩不可能就这样直接给你,朝廷也不可能那么大方,真正给农民的只有二十亩,这二十亩叫永业田,你可以永久耕种,世代继承,而且可以在贫困之时卖掉当作亲人逝去的安葬费(田地买卖行为弊端很严重,后面会讲),不过卖了地之后,朝廷就不会再给你发剩下的八十亩田地,也就是说,只要你卖地,以后你失去的就是一百亩,最后无地可耕。

    那剩下的八十亩呢?这八十亩叫分口田,还是国家的,你不种,国家就要收回去,再发给其他人种,不然放在你手里干什么,荒废吗?朝廷肯定不会让你干这样的蠢事。

    而租庸调法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再延伸拓展一下。

    既然每个青年都发了耕地,那我就按青年人数来征税,不论百姓贫富。

    不过租庸调法还是有比较人性化的地方,比如允许百姓交纳丝绢以代替劳役,在国家需要百姓服役的时候,如果加役超过十五天,则免其调,加役超过三十天,则同时免除租和调;再比如在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则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则全免。

    不过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严重,到今天弊端突显。

    李浩然生活在地主家,这些基本知识还是知道的。

    首先说弊端一,也就是租庸调法最根本的局限性——不管贫富,征税一样多!

    为什么说这是最根本的局限性呢?因为它的征税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严重。

    举个例子,有个农民因为其他原因贫困,不得不卖掉永业田来维持生活,但是他还得交税,而且交的税和地主一样多。

    地主呢?他不仅得到了二十亩永业田,而且税收没变,这就导致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这样下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要么成为地主,要么成为奴隶,帮地主耕地。真正的农民会越来越少,耕地者无地可耕不说,还要交税,何其凄惨。

    弊端二那就是发生在现在的大唐王朝——征战!

    之前说过了,百姓服役超过一定天数是可以免除租和调的,征战十余年,就免税十余年,这十年来国家税收严重下滑,而且荒地大量废弃,就算朝廷分地给百姓耕种,那也得有青壮年才行吧?打仗死的都是什么人?老人?女人?孩子?都不是!死的是青壮年,是耕地的主力!

    况且征战要不要钱?当然要钱,而且不是小钱,那是真金白银,是堆积如山的大钱!军饷,装备,训练,抚恤金,哪个不要钱?自古以来,军队都是吞金大户。

    这样一进一出之间,不仅没税收,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这国库能不亏空吗?亏空也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动摇国运,因为税收来源被破坏,就算不征战,国力还会日益下滑,如破底之瓶,就算再怎么往里面装水,也没有多大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