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62章 天道轮回

    大臣们解决了,还有小皇帝和年轻的太后呢?

    柴宗训就别说了,小朋友连这件事情的意义都搞不清楚,而身为太后的符家漂亮小女儿也没有上位者的权谋和担当,在得到了群臣关于柴氏皇亲的安全承诺之后,他们也只得在禅让的事上点了头。

    当天黄昏,赵匡胤在宫殿里接受了禅让的诏书,百官朝拜。并在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五,大赦天下,改用新纪元,定国号为宋,大宋王朝正式诞生。

    陈桥兵变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从总体效果来看,刨去开始阶段比较拉胯的保密工作,其余的环节赵匡胤和他的团队表现堪称完美。

    在充分的吸收借鉴郭威当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规律、联系实际、细致筹划、严密组织,实现了造反全程的圆满顺利。

    初三出兵,初四回京,当天禅让,初五建国,基本算是衔接紧凑、兵不血刃的实现了最高权利交接。

    尤为出彩的是,赵匡胤团队在维护老板的人设方面做得很好,以赵普为首的得力部属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把赵匡胤推到了一个一无所知、被迫称帝的尴尬境地。

    同时,以王彦昇特战狙杀、罗彦環怒拔大保剑为代表的两个名场面,更是将赵匡胤布局精细狠辣、选角知人善任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赵匡胤越是在造反的环节做的出色精彩,将来他老赵家的大宋王朝也越容易受报复。

    原因无他:伤天害理,天道好还。

    历史上就没有像赵匡胤这么干的!

    先看五代时期,后唐取代后梁靠的是战场之上正面交锋,后唐内部:李嗣源的上位,则是被乱兵胁迫(真胁迫),在李存勖先自毁根基、后死于近卫部队,才以李克用养子身份内部继承。

    而李从珂、石敬瑭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忍辱求生不成才被迫拼死一搏。

    至于刘知远建后汉,那更是作为打跑契丹侵略者、重复华夏正统的正面典型立身的。

    郭威更不说了,如果没有刘承祐的暴力诛杀令,以郭威之性格会想方设法忍辱负重的苟下去。

    以上这些人,哪怕是史上头号卖国贼的石敬瑭,都不像赵匡胤这样,深受皇帝大恩、年纪轻轻身居高位,没有受到朝廷任何猜忌和压迫的情况下主动造反的。

    我们在介绍陈桥兵变前因后果的时候,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是魏仁浦等人决定削弱赵匡胤的权柄,那也是看到赵匡胤在运作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窜居高位、扩张权利之后的应对反应而已。

    在柴荣死后,后周从皇室到大臣,没有一个人逼迫、残害赵匡胤。换句话说,赵匡胤建立大宋根本就是一个从头到尾、没有理由、就要造反的过程,这简直有悖人伦道德。纵观整个历史,能勉强跟赵匡胤划到一个层次的也就是司马懿那一家子。

    现在我们再回到当时“点检做天子”的阴谋上来说,可以发现,赵匡胤有着非常强烈的动机来做这件事。

    柴荣病重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赵匡胤这个年轻人似乎提拔过快、根基不稳,离一线权臣的距离还有很远。

    但其实他已经在956年就被任命为禁军殿前司2号长官、都指挥使了,距离张永德、李重进在职位上不过一线之遥而已。

    有人说赵匡胤不会有这种动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年轻提拔快、岗位历练少、贸然放至高位恐不服众,不见得能坐稳位置。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上述这些弱点不也同时就是柴荣最看重的因素嘛,柴荣既然要在托孤的班子里选择一个武将,那他要的就是这个人执掌兵柄、根基浅薄、战战兢兢、不得不忠。

    所以,只要一下子搞掉张永德、李重进,从柴荣的角度来看,赵匡胤就是那个自然的、可信的、细想起来还非常合适的第一顺位候选人。

    别忘了,是柴荣提拔了赵匡胤,没有柴荣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于情于理,柴荣都对赵匡胤有着充足的信任和放心:

    你会感恩戴德,你也掀不起大浪。

    柴荣是这么想的,一直在想柴荣会怎么想的赵匡胤也是这么想的。

    此外,就凭柴荣对赵匡胤的这份信任,将其看做自己的近臣和心腹,而非张永德、李重进之流的危险权臣,赵匡胤就比别人有机会渗透到柴荣御帐,从而做出手脚。

    现在赵匡胤篡位成功,有人对比他和柴宗训,说什么最高权力就应该掌握在最有才能的人手里,但这根本就是个极度危险的伪命题,完全不具备实践性。

    如果都认为自己是最有才能的,那是不是每一届皇帝都要先文攻武斗、血流成河的pk一下才能决定呢?

    我之所以在这件事上对赵匡胤非常鄙夷的原因,是这件事干的实在太没有良心了。

    作为一个臣子,国家没有迫害你,是你应当得到的,但是皇帝特别的器重你、培养你,则是你额外修来的好福气,需要去感恩和回报。

    郭威时期,赵匡胤从948年、21岁参加工作,第一次应聘岗位就被郭威留在了身边做亲兵,这期间耳濡目染、所学所获远远超过了同龄同年入职的其他人。

    有些人会说郭威对赵匡胤没有太大的恩惠,因为郭威看不到赵匡胤的本事、没有给赵匡胤锻炼的机会,赵匡胤是在转归柴荣后才飞黄腾达的。

    这个说法不对,赵匡胤是在柴荣从藩镇回到京城任晋王、开封府尹时候转归过去的,与其说是柴荣主动把他要走,我倒更倾向于看作是郭威主动把他交给柴荣的。

    郭威何等人物,柴荣能看出来赵匡胤有大才,郭威和他的这个亲兵天天朝夕相处难道就没有发现?怎么可能呢?

    郭威之前不用赵匡胤,就是留着这个年轻人将来辅佐柴荣的,此前不给其立功的机会,除了是进一步培养与厚积薄发,再有就是刻意的让赵匡胤在柴荣手下立功,然后让他去感柴荣的恩、承柴荣的情。

    953年,柴荣刚被确立为接班人,赵匡胤就过去了,而当年冬天郭威的身体就不行了。

    赵匡胤转投柴荣就是老皇帝给新皇帝找帮手、赔班子的手段,充分说明了郭威对赵匡胤的培养和器重。

    柴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柴荣,赵匡胤就不会有展露才能的机会,别说什么是金子哪里都发光,能力这玩意儿替代性太强了。

    没有赵匡胤,照样会有王匡胤、钱匡胤所向披靡、出尽风头。

    在历史和集体面前,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能力只是基础,从来不是决定因素。

    每每当我想到柴荣这么一个激昂率真的人,给予了赵匡胤如此充分的信任,最后却换回来这样的回报,都会难受的喘不过气。

    连赵匡胤这浓眉大眼的都能背叛革命,那到底什么样的真心才能换得真心,难道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就真的没有任何人和情感是可以相信的吗?

    说了太多,真的不想再说了,下结论吧:

    陈桥兵变就像一个镇魂符,给赵宋王朝定了性。无论这一家子后来怎么努力,王朝的上限已经决定了,悲惨的命运也已经决定了。

    天道轮回,苍天从来不曾绕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