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2,从养猪开始?
繁体版

第44章 童叟无欺

    王停金盆洗手,基本告别杀猪和养猪。

    只杀猪不能致富,未来会禁止私人屠宰。

    养猪倒是可以致富,可惜老娘爱猪如命,猪的死亡会给她带来额外的悲痛。

    再牛逼的养殖户也不敢保证不死猪,让老妈安享晚年,比养猪发家重要。

    另外,致富的门路数不胜数,没必要吊死在一棵上。

    第二天王停早早起床,把猪肉抬到架车上。

    哑叔拉车,众人来到李老大家小卖部外边。

    未婚妻李莹,四嫂文静,正在搭建地摊。

    三张写字台排成行,铺上布袋和破布,准备好钩秤、塑料袋等卖肉工具。

    把大肉抬上柜台,把大砍刀摆在肉案上。

    摆好摊开始吃早餐,吃馒头和猪肉炖粉条。

    这时国歌响起,随后大喇叭里传出声音:

    “广大村民朋友们,现在说个广告,李爱军小卖部卖新鲜猪肉。”

    “肉是昨天杀的,猪是王家老五养的,肉是老五昨天刚杀的。”

    “县里卖五块五一斤,咱也卖五块五一斤。但是,我向广大村民保证三点。”

    “一,猪是好猪,肉是好肉。你们去县里不一定能买到新鲜健康的好肉。”

    “二,肉里不注水。同样的价钱,你们在县里买的肉,百分之百都是注水的肉。”

    “三,不缺斤短两。同样的价钱,县里给的肉基本上都不够称。”

    “乡亲们都知道,老五向来童叟无欺,不会缺斤短两,请大家放心购买。”

    “再说一遍哈,李爱军的小卖部,卖新鲜猪肉……”

    王停向李莹眨眼,这丫头真的招人喜欢,主动请她爹帮忙打广告。

    在农村,大喇叭就是最好的广告模式。喇叭一响,全村人都能听见。

    李莹嘻嘻笑,夹出碗里的肥肉给王停吃。

    92年的王家堡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整个村只有五台电视机。

    每当农闲或者过年时,人们都会出来玩耍。

    譬如拎着半袋花生,几个人在街上点火烤火,一边剥花生一边喷风。

    或者去小卖部打牌,一边打麻将一边剥花生,工作娱乐两不误。

    买豆腐的老杨,木匠老郑并没有扛着花生出门,而是去找王停买肉。

    两人在路上遇见,互相打个招呼,老杨说:

    “万奶奶,现在的肉贵的没边儿。去年三块钱一斤,现在五块五一斤!”

    又说:

    “依我看,肉贵就是伪狂犬病毒闹的,据说整个豫省没少死猪。”

    老郑家的母猪也是死于伪狂犬,他摇说:

    “那个病太孬孙,王老五的运气太好,他的猪一头都没死。”

    又说:

    “如果在平常,我才不会买五块五的肉,两块五我都不买。”

    老杨翻白眼,说:

    “废话,这不过年了嘛,谁家不包个饺子?”

    192年王家堡人吃不起肉。不要说肉,自家老母鸡下的鸡蛋都舍不得吃。

    他们会把鸡蛋存起来,用鸡蛋换锅碗瓢盆,有亲戚过来做客时,才舍得炒一盘鸡蛋。

    但是过年没办法,孩子们天天盼望过年,就是因为过年有肉和饺子吃。

    特别是饺子,除夕夜或者大年初一,要给长辈们和关系好的邻居们送饺子。

    未来送礼脑白金,现在送礼就是一碗饺子。

    没有大肉没办法包饺子,大过年的总不能送素饺子吧。

    老杨老郑两人来到王停的肉案前,老郑说:

    “老五,给我割五斤肥肉。”

    王停用刀指着肉案,笑着说:

    “老叔你挑吧,相中哪里我给你割哪里。”

    整头猪认你挑,两人心里很舒服。

    老郑挑了猪后腿,老杨挑了胸脯肉。

    王停用剔骨刀切割,放在台秤上过磅,又切小半截猪大肠当添头儿。

    过完秤李莹用塑料袋打包,按照王停的要求打了五个死结,把肉袋子递给老郑。

    老郑掏钱付钱,半开玩笑说:

    “打这么多死结干啥?不怕我解不开?”

    李莹一边找零一边解释:

    “俺五哥说,用刀割肉袋等于用刀杀猪,大过年的能讨个好彩头。”

    老郑提着肉回到家,并没有马上讨彩头,而是用钩秤确认有没有缺斤短两。

    五斤多一两,他满意的点点头,去厨房准备剁饺子馅。

    用菜刀割肉袋时突然愣住,眨巴眨巴眼,明白了为什么打五个死结。

    如果不打死结,有人会从袋子里拿出几两肉,拎着肉袋去找王停,污蔑他缺斤短两。

    如果王停不承认,就会引起口角。

    只要引起口角,不管真相是什么,都会影响王停的生意和名声。

    如果王停认吃亏,必须再补偿几两,这样他们就能占便宜。

    现在打了五个死结,不管是用手解开,或者是用刀切开,都会在袋子上留下痕迹。

    留下痕迹的袋子王停不会认,再用上面办法占便宜就是自取其辱,乡亲们会骂你。

    想到这,老郑呵呵笑,自言自语:

    “王老五的心眼儿真多,用几个死结就堵住了纠纷的源头,这孩子有前途。”

    卖豆腐的老杨回到家也是先过磅,确定没有缺斤短两就去剁饺子馅儿。

    不过他没有马上剁,而是从闺女的作业本上撕一张纸,把纸摁在肥肉上。

    摁半分钟,等猪油浸染纸张。

    掏出打火机点纸,火苗子啪啪往上冒。

    纸被烧成灰,满屋猪油香,老杨笑着说:

    “王老五是个实诚人,肉里果然没注水。”

    如果肉里注水,纸上就会沾水,纸点不着。

    这时邻居赵大姐、刘大妈来他家豆腐,刘大妈看看案板上的肉,问:

    “老杨,在哪里买的肉?买王老五的?”

    “嗯,是他的,你要几斤豆腐?”

    “三斤老豆腐。老杨,王老五的肉咋样?”

    “好!都是没注水的好肉,还多给我一两。”

    “那不孬,我也去割几斤。”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到了下午王停的生意就火爆了。

    由于买家太多,众人忙不过来,只能请老爹老妈过来帮忙。

    下午四点大肉卖完,两个猪头也被买走,说是用猪头祭祖。

    王停收摊子回家,在堂屋里数钱。

    老两口乐得眉开眼笑,张慧说:

    “卖肉比卖猪挣钱,昨天应该多留两头猪。”

    王停笑而不语,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喊话:

    “老五赶紧出来,有大好事儿,咱乡里的领导过来调查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