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我也叫刘辩
繁体版

178、准备南皮县祭祖

    毕哗哗的逝世,没有掀起一点浪花。

    连南皮县百姓们聚齐市集处,聆听有人宣布毕哗哗的罪行,都没引起多少同情心和注意力。顶多议论几天,这事也就过去了……如今,众人最在意的是:

    如何办好“祭祖”一事。

    #将时间线拨回到荀攸退下后#

    ……目送荀攸远去的身影,刘辩又捡起文书,继续地查看。

    看了半天,刘辩忽听何先说:

    “殿下,袁公路等人求见。”

    嗯?

    袁公路……还等人?

    敢情不只袁术一人吗?

    “都有谁?”刘辩头也不抬地问。

    何先道:“有袁术先生、崔琰先生、国渊先生、邴原先生、管宁先生和孙乾小先生。”

    赫然是昨晚的六人啊?——是来讨论有关南皮书院的事吗?

    刘辩恍然,迟钝地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貌似除了袁术,其余五位先生俱是白身,没被任命职务啊?

    这、这下尴尬了。

    挠了挠头,刘辩一边同意接见六个人,一边打定主意,写五份任命文书……可不能再搁置先生们。话说该任命对方甚么职务才好?

    转了转眼珠子,他很快就计上心来:渤海郡正式吏员们人数还少,还有不少空位啊?且掌管学术的“郡掾祭酒”后面还挂有不少文吏有关的职位呢?

    诸如“郡文学”、“郡文学史”、“郡文学卒史”、“学经师”和勉强挂得上边儿的“宗师”……用手托着下巴,刘辩迅速地安排:

    干脆地,任命崔琰为郡文学,掌管郡学校?

    任命国渊为郡文学史,所属郡文学的属吏?

    任命邴原为郡文学卒史,所属郡文学的下级属吏?

    任命管宁为学经师,掌祭祀诸经的讲授?

    至于孙乾,太年轻了,可以暂时地任命为宗师,掌管本郡居住的宗室?

    想到便做,刘辩便提笔,给五个人写起任命文书。

    与此同时,他听到袁术等人的声音:

    “见过殿下!

    殿下,我等有事要禀告!”

    刘辩头也不抬,认认真真地写起第一份任命文书,张口道:“何事?”

    却听袁术说:“殿下,我等昨晚商讨一夜,研究出一本方案,还请殿下过目。”

    说罢,袁术从袖中取出一封厚厚的文书,捧在手上。

    还迈前几步,将那文书放置书案一角,再退回原地。

    刘辩终于写好第一份任命文书。

    余下四份,他打算照葫芦画瓢,只改名字和职务即可。

    抬起头来,他打开那封文书,便见密密麻麻的字迹映入眼帘,只扫第一页,但见文书内容竟是把六门课程细细地作出划分,诸如: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和“数术”是必备科目,而“方技”包含太多,被定为选修课程。

    再比如男学生和女学生的课业又有所不同:男学生理应全部学起,而女学生只需学个“诗赋略”即可,争取不当睁眼瞎罢了……

    吧啦吧啦地,粗粗扫视下来,刘辩只能如此感慨:大手笔啊!

    敢情袁术你改了性子,变得分外可靠吗?

    挑了挑眉,他瞥向袁术,但见袁术竟有黑眼圈了,当真忙了一夜?

    “公路先生,你昨晚没睡好吗?”刘辩关心地问,满意地评价,“不错,不错。”

    在他眼里,教育是一项细水流长之事,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果。

    是以,即便这封厚厚的文书看得他头皮发麻,他也欣慰不已:越详细越好……尽管当前南皮县的教育体系肯定不够完善,但是一步一步来呀?

    饭要一口一口吃,否则步子迈大了,扯伤了该怎么办,更何况……

    更何况,袁术竟说:“多谢殿下关心!

    殿下若是满意,咱们就先按这套方式实施,如何?”

    ——袁术变化挺大啊?一夜不见,一门心思扑在南皮书院了,都没一句抱怨!

    “可以。”刘辩说,“这是第一套方案,实践后若出差错,咱们再改正。”

    袁术道:“就依殿下,就依殿下。”

    “那么,你们还有甚么问题吗?”刘辩一心二用,开始写第二份任命文书。

    崔琰道:“殿下,关于教学所需要的书本……”

    崔琰适时地戛然而止。

    刘辩默不作声。

    刘辩迅速地写好第二任任命文书,头疼道:“崔先生提醒得对,本王差点忘记了……关于书本,南皮县底蕴不足,没有太多传世经典著作留存,本王决定大肆购买?敢问北海书院有的卖吗?”

    嘴角抽了一抽,崔琰抚须,叹道:“殿下,北海书院是书院,怎可贩卖书本?并且,那些书本无一不是世家士族的传世之宝……莫说贩卖了,连借用都困难。”

    “那……那怎么办?”刘辩愁了,随口一问,“崔先生不是出身清河崔氏,乃是名士吗?”

    你家里有没有啊?

    刘辩艰难地把话吞回肚里。

    崔琰道:“有是有,但不多,若要备齐,恐有困难。”

    刘辩两眼一亮,急声道:“能借抄否?本王能请人抄书?”

    “抄书?!”崔琰瞪眼,“殿下,你恐怕不清楚在下家中书籍有多少!尽管不够书院所需,却也不是一、两百人想抄,就能抄完的!

    更别提每份书本所需的数量是多少,殿下可曾算过没有?”

    “……没有。”刘辩满头黑线:不用计算,他都清楚需要大量!

    不能只有老师有书,对罢?

    学生们也需要啊!

    长此下去,这书本可不就要许多吗?——除非规定:每次教课,学生们不超过五十人,那样就用五十份书本来教学生,且这书本归书院所有,学生不得带走……如此,书本就能重复利用了!

    刘辩:“……”嘶~好难!他太难了!

    他又生出一丝自己是穷人的感觉了,怎么事事又要节约、省着使用?

    扶了扶额,他喃喃地道:“你们看这样可好?——本王带人前往北海书院,学习三个月,尽快学有所成,期间再抄书……”

    硬核抄书总没问题罢?权当学习了——汉朝虽有“蔡伦纸”,但却没有“雕版印刷技术”啊?真要制作书文,非得正儿八经地抄写不可。

    ……且慢!

    刘辩他猛地记起:碑石拓印技术!

    是了!是了!那是便宜父皇——汉帝的杰作,是汉帝唯数不多的成就!

    正因改造了“碑石拓印技术”,汉帝才捣鼓出“熹平石经”,官方定下的儒家经典刻石,又名《太学石经》或《一字石经》,主要是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和《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八年,刻成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三米多,宽一米多,据说当年轰动都城洛阳,甚至全国……不不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石经被竖立于太学门前,可观视之,也能摹写!

    这就意味着:只要他合理地运用“拓片”或“印染”这两种方式,媲美于“雕版印刷技术”的话,就能轻松而快速地获得大量文书!

    这比手抄要方便多了。

    “殿下要去北海书院……学习三个月?!”

    他的耳边,响起六个先生们的齐声询问。

    刘辩回过神来,看见的是六个先生们表情一言难尽。

    干巴巴地,刘辩道:“本王去北海书院不方便,对吗?”

    孙乾道:“那还用说?——殿下,你是渤海太守啊!怎能……怎能……”

    孙乾略微地风中凌乱,似是没法接受堂堂渤海太守还要上学!

    这这这……这也太不成体统了!

    摸了一摸鼻子,刘辩也心有戚戚。

    故意地,他作出思考,考虑良久,忽又两眼亮晶晶,张嘴道:“诸位!本王改变想法了!本王不去北海书院了!本王要书信一封给大舅舅……咳!本王是说,写给大将军,相信大将军定能帮得上忙儿!

    因此,书本一事,诸位不必担心,且先留意有没有学生们报名罢?”

    咦?

    在场六人面面相觑。

    唯有袁术眸光一闪,朗声道:“妙啊!在大将军在,派人抄录几十份石经,亦不在话下……书本有了着落,我等也就不用烦恼了!殿下英明!殿下真聪明!”

    刘辩笑而不语,心道:谁要抄录啊?用拓片或印染,效果岂不更好?

    但他就不说。

    摆了摆手,他说:“这事且先这么定来,各位退下罢!再过一段时日,就是祭祖了,诸位理当休浴,不必再找本王汇报今日工作。”

    六个人终于记得祭祖之日快要来到,脸上总算露出几分欣喜。

    尔后,六个人向刘辩告退。

    刘辩目送六人离去,低下头去,盯着空白的文书,“呜哇”地惊叫一声,懊恼任命文书还没写完……快点!快点写啊!

    哧吭哧吭地,刘辩写好任命文书,将五封任命文书交给何先,由何先给那五位先生们升职,加不加薪水看情况……

    从此,崔琰、国渊、邴原、管宁和孙乾,皆有了职务:郡文学、郡文学史、郡文学卒史、学经师和宗师——

    完美!

    暂时地解决了书院等相关难事,刘辩再把“拓片”和“印染”这两门独特却不陌生的技术,写成详细的使用方法,写进一张布帛中。

    然后,刘辩把信交到荀攸手中,示意荀攸将信飞鸽传书,传送去大将军府。刘辩还道:“这次我不给父皇写信了,这是写给大舅舅的,荀先生你有办法吗?”

    “放心罢!此事交给老夫。”荀攸信誓旦旦。

    于是乎,刘辩便笑眯眯地等待何进的大礼,应是祭祖后罢?——何进行动再迅速,哪怕早有备份,想要送来南皮县,也要赶路好一阵子呢?

    清空杂念,刘辩专注文书,重新地投入文书的批阅。

    刘辩的生活仿佛一成不变。

    可是,随着祭祖日子的即将到来,整个南皮县却发生不小的变化:首先,是渤海郡所有吏员们都放长假了,以致南皮县百姓们每天都能瞧见这吏员们到处窜门的情景,诸如曹操跑去渤海王府邸找一名年轻不大的小护卫,说甚么小护卫的母亲来了,让小护卫赶紧回府看一看。

    又如袁绍的府邸也热闹:和曹操一样,袁绍也举家迁居,把老家的妻子和不少仆役们全都遣来……袁氏夫人来南皮县的时候,袁绍也学曹操,也跑进渤海王府邸,带出两个小少年,说是甚么小少年的母亲来了,让小少年们赶紧回府看一看。

    再如袁术虽没娶妻,但其属下诸葛玄,有妻有儿不说,还把堂兄家的孩子们也一并接了过来。据说渤海太守高兴极了,打发袁术过来,给诸葛玄一家安排住处,可把诸葛玄吓得,闹出好几个笑话。

    其次,冬天还未完全地结束,天气仍旧冰冷,家家户户却喜笑颜开,个个都打扫屋子,还张灯结彩,贴起大红喜字,务必让每家每户都喜庆。据说有巡逻骑兵曾经随机地看过十几户人家,瞧见对方家中简陋,却干净得很,甚么火盆、火桶和火炕,已是必备家具,哪怕家中没食物,也足够暖和……

    接着,再观大街小道和巷子,也是多余的雪堆被推至一角,清理出一条平坦的大道,以便大家行走,而不会雪滑摔倒。而且,大大小小的墙面皆都洗刷一遍还不止,不见半点污渍。放眼望去,处处都很新——

    就连日常的冬季长跑的那一整齐而壮观的场景,也都养眼许多!

    看得刘辩十分满意。

    不但众人在准备庆祝节日的来临,连渤海王府邸亦是。

    刘辩回府时,就见百来名护卫们全体出动:扫雪的扫雪,扫地的扫地,擦柜桌的擦柜桌,再将府邸微微地修整,亦随处可见……“殿下!”有人向他抱拳,“厨房的食物和零食已经储存好了,可供殿下食用两个月!”

    刘辩摆了摆手,示意明白。

    目不斜视地,刘辩又再往前走。

    “殿下,你的寝居也打点妥当,所有的被单、衣物,皆是换了,换了新的!”另一人忙不迭地补充。

    刘辩来到寝居,望见寝居一尘不染,被单、衣物崭新崭新,确有新年的味道。

    “殿下,祭献礼仪包括的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献帛、献酒、献福辞、焚祝文等,皆已备齐,你要过目吗?”第三人轻声地开口。

    心肝儿颤颤,刘辩轻轻地点头。

    然后,他去检查祭祖所需的一切道具,以防出现意外。

    毕竟这会是他第一次主持祭祖之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