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 险些尴尬!
老实说,当蔡州大胜的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第一感觉不是开心,而是尴尬。
满满的、大写的尴尬!
在不断地接到了陈贵谊那不咸不淡的奏折之后,还有江万载的奏折弹劾陈贵谊的所作所为,以及通过其他人的报告,朝堂上的文官大员们回过神来,清楚了原来这陈老兄,可耻地背叛了文官序列,站在了大头兵孟珙的那一边,对他言听计从,不但不制约他,还积极配合他行事,杯葛江万载,逼得江万载这个主将只能当运粮官。
又一个史嵩之,其利欲熏心,自甘堕落,与大头兵沆瀣一气!
监军不监督军务,不教武将怎么打仗,这还得了!
“崇文抑武”是朝廷的政治正确,好不容易才让文官取得政治优势,断断乎不许轻弃。
伐金之事是前任右丞相史弥远的决策,当时确定以江万载为主将,孟珙、江海为副将,陈贵谊为监军,实际行动时,以孟珙为最高指挥官。
现任右丞相郑清之是接替史弥远上任的,正是勇于任事之际,在他看来,此种安排大不妥当,江万载文武全才,理应为主将,真正履行作战责任,更好地贯彻执行朝廷方略,而不是交由孟珙这个武夫来话事。
郑清之(1176年11月2日—),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浙江宁波)人。
他于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及第,参与拥立宋理宗即位,历任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在绍定六年(1233年)权臣史弥远死后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郑清之是史弥远的党羽,不然也无法上位,但他又希望能摆脱史弥远的影响,因此他就想变动伐金大军的人事安排,江万载武官出身,近年来中了进士,改任真正的主将正好合适,这体现了我大宋朝文官指挥武将打仗的优良传统。
他把他的计划一说,朝中的文官们齐说好好好,正该如此!
但遭到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的抵制,他认为伐金大军以忠顺军为主,就应该由忠顺军主将孟珙负责,不然的话……史嵩之也是进士出身,做的是文官,很清楚文官斗争的把戏,史嵩之说:“孟珙打得很顺利,临阵换将是大忌,万一所托非人,则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
宋金两国约定“海上之盟”,就是因为童贯打得太拉胯,让金军知道了大宋的虚实,那士气就一下子上去了,打得宋军拉稀。
一番话就搞得诸人纷纷退缩,都不支持让江万载做真正的主将。
毕竟史弥远死了没多久,脸还是要给他侄子史嵩之,且伐金大军的军粮由他所在的京湖制置司供应,孟珙听史嵩之的,史嵩之有足够手段制约伐金大军。
关键在于他所讲的一旦不用孟珙,吓唬大家:“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则大家就成了千古罪人,这个锅是谁都背不起的。
主将动不了,那就动监军陈贵谊,本来大伙儿不想动他,毕竟大家是同行,都是文官,文官动文官,岂不是让武夫们看笑话。
他们先是提醒陈贵谊要认真履行监军的职责,发现他一条路黑到底,继续帮着孟珙。
得,就换他!
不过陈贵谊是老资格文官,一般官员去换他,搞不好他来个抗旨不遵,要是孟珙又打胜仗了,那他更有理由,以这个老小子热衷名利的尿性,真有可能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对于我大宋文官是件事吗?
真不是件事!
在很多人心中,抗旨不遵的结局往往十分凄惨,轻则撤职,稍微严重些就得问斩抄家,再严重一些甚至会株连九族,毕竟在古代是皇权至上,在世人心中,帝王就是天,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服从的。
比如在《水浒传》中,皇帝给宋江赏了酒,不过当时宋江被人陷害,赏赐的酒也变成了毒酒,但宋江即便知道酒里有毒,他依旧将酒喝了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得看人,宋江是个归正反贼,岂能和陈贵谊相比。
陈贵谊(1183年---),其曾祖“陈确”赠少保,祖父“陈大刚”赠少傅,其父陈宗召官至太师、工部尚书,陈贵谊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且理宗对贵谊很是器重,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起,7年间4次升迁。
宋朝时期的制度就是皇帝与文官共同治理天下,因此文官并不十分畏惧皇帝,比如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与王安石就常常抗旨不遵,拒不完全统计,宋朝时期抗旨的记录就已经超过了一百次,足见抗旨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宋朝时期,文官地位很高,抗抗圣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陈贵谊出身高贵,资格老,有圣宠,只要不是造反,没造成严重后果,他绝对敢抗旨不遵!
所以,郑清之与众大臣商量后,派出了郑性之去传旨,同时把陈贵谊换下来,郑性之当伐金大军的监军。
郑性之与郑清之一字之差,但不是兄弟,郑性之(1172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号毅斋,福建闽清人,于嘉定元年(1208年)中了大宋的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
此后历任各级官员,去年,史弥远死,理宗亲政,任郑性之为敷文阁侍制,知建宁府,旋晋升郑性之为签书枢密院事,序在陈贵谊之上。
加上他是个状元,学术成就,比陈贵谊高,手执圣旨,则陈贵谊不能不从。
春节前年二十八,郑清之上奏朝廷,要求更换伐金大军的监军为郑性之,因军情紧急,理宗皇帝许之。
郑性之热心公务,在春节前已经出京,已经出发了十六天!
这下朝廷急了,得尽快把他追回来,否则出现伐金大军打完仗,打胜仗,监军居然被换掉的可笑事情发生,那朝廷的脸可就丢尽了。
大军班师回朝,还换监军,监来作甚!
是认为大军要造反?
还是说陈贵谊不履职?
无论哪一条,孟珙和陈贵谊都要上表请辞求去,可是,他们是大捷之后的大军首领啊!
这也是古代通讯不发达带来的影响,结果一直没有追上郑性之的消息,郑清之表面镇定,心中暗叹:“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重千斤!”
终于,消息来了,坏消息是郑性之没被追回,在襄阳遇到了班师回朝的伐金大军,好消息是抗旨的不是陈贵谊,而是郑性之。
他奉皇帝旨意去换陈贵谊,得知大军胜利的消息,郑性之做得状元的人,何等聪慧,他没有把圣旨拿出来,不传旨意。
传了,那所有人都尴尬。
但不传,抗旨的人变成了郑性之。
当然,他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谁都得感谢他抗旨不遵。
可郑性之抗旨不遵确系事实,无论如何,主政的郑清之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