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宋
繁体版

第501节 祭孔

    在京城里,请孟之祥吃饭不仅仅是他的亲朋好友,还有官家。

    官家请他吃宴席,还请他吃了次馒头哩!

    前面交代过,中国自古至今都是大吃货帝国,论到吃,中国认了第二,就没有一个国家敢认第一(宇宙强国除外)。

    因此孟之祥在京滞留期间,官家开的宫宴,宴请文武百官,几乎是次次不拉下他这个外官。

    在年十八时,宫里派来了一个小TJ,通知他明天穿上知府的官服,前往太学,与官家及文武百官一起朝拜孔圣!

    孟之祥武将出身,但有知顺庆府的官职,能够穿起知府的大红袍子,走起路来时依旧见威风。

    到得次日,孟之祥骑上马,在牙兵们的护送下,往城西的西湖东岸,太学就在那里,孟之祥可以到那里追思一下岳武穆。

    北宋前期本来没有太学,只有国子学。国子学是国立最高学府,但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含七品)的子孙。小官和平民的孩子想上学,要么去私学,要么去某些州府兴办的地方官学。

    这样办学,社会阶层会越来越固化,既不公平,也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所以到了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搞新政,借鉴汉朝就有的太学体制,在京城建了一所太学。

    这所太学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但也允许地方官学推荐上来的优秀平民子弟就读。

    到得蔡京主政,太学扩招到三千多人,分一百个班级,这一百个班级又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注1)。外舍生免学费,无补贴;内舍生免学费,有补贴;上舍生不仅有补贴,还能参加每年一次的“升贡”考试,一旦通过这个考试,马上就有官做。

    衣冠南渡,进入南宋时期,人多地少,杭州土地尤其紧张,南宋的皇宫都非常逼仄,哪里有空闲土地建造太学呢?宋高宗有办法,他不是在1142年(旧历1141年底)杀了岳飞吗?岳飞在杭州西湖东岸有一处住宅,被宋高宗收归国有,在1143年改建成了太学。

    所以说,太学就是岳飞的旧宅。

    到了南宋后期,太学人数稳定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通过选拔的太学生就可以当官,宋孝宗在位时,一千多名太学生里被选拔做官的只有七个人,剩下千余名学生只能继续等待选拔。个别学生成绩差,运气更差,一直在太学里待到七十多岁。

    孟之祥于上午辰时中(八点)到达了太学,看到的是人头拥拥,着紫穿红的高官们济济一堂,还有大批的绿背蛤蟆官,就是那些六七八九品的穿青衣官员。

    青衣官员当中不少是白发苍苍的老官员,还有中年官员,看到如此年轻的孟之祥过来,他们就得让路,脸上的表情有得丰富!

    从两宋科举规模来说,士人们苦心读书,但能考中进士者必定数量很少。而且,中举士子并非都年轻有为,单身待娶,相反,许多士人都经过多年苦斗,龙腰蛇背,须发染霜,之后才科考成功。

    他们起步晚了,想升高官是难上加难,唯有在选海中沉浮,迟迟不能上岸(当高官)。

    孟之祥既年轻,他的地位,还真的是高!

    不仅穿红袍,还配着耀眼的金带,带上吊着金鱼袋和羊脂貔貅玉佩,全是御赐的,这让那些青衣官员更是眼红得不得了,也难怪他们有机会就要弹劾孟之祥,这矛盾没得解的。

    官员们没有进入太学,而是等候在太学前面,所有的官员依礼部官员的指示开始排班。

    不消说,孟之祥的位置也是靠前的,他年轻轻的样貌,在一堆红袍官员中特别地醒目。

    身边的同僚,基本上老到是他的叔伯辈了。

    也有数个年轻的红袍官员,甚至是年轻的紫袍官员,但他们要不是皇族,要不就是高官之子,人数很少。

    孟之祥看到史嵩之名列前茅,还有熟悉的史岩之、史宅之,都是史家同党,以及一批史党官员,均意气风发。

    觉察到有人在注视他,孟之祥侧身回视,见到后侧的吕文德正好掉过脸去。

    貌似不甘,年纪比孟之祥大,官职却比孟之祥小。

    嘿嘿,以后两人有得斗的!

    斗争好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也!

    到得巳时初(九点),官家大驾光临,先是禁军开路,布满街道,接着其卤簿车仗,TJ宫娥,煌煌动地而来。

    所有官员们跪迎,屁股撅得老高,山呼万岁。

    在大辂(皇帝专车)里的官家着TJ传旨:“众卿平身”后,大伙儿才能爬起来。

    大辂到得太学前,为表示崇敬,官家下车,不坐小轿,而是登步入内,众官员们跟随入内。

    先奔太学西侧,那是孔庙!

    孔庙门列二十四戟,中建大成殿,祀奉孔子,十哲配享,两旁彩绘孔子七十二弟子贤像,前代贤哲从祀。

    最新的牌位正是理学前辈朱熹、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五人从祀。

    由宗伯(礼部侍郎)刘伯正主持祭祀仪式,摆上三牲,官家亲自拈香上祭。

    刘伯正,字直卿,饶州余干人,开禧元年进士,初任太平主簿,通判枣阳军等,现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伯正立朝,以静重镇浮,不求名誉,善藏其用云。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官家与众官员一起参拜了孔圣!

    之后有一小截自由活动时间,主要是随官家去瞻仰大成殿后的光尧石经阁,内陈高宗和吴皇后手书《易》、《尚书》、《诗》、《左氏春秋》、《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等刻石。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又将所作《文宣王赞》和《七十二贤赞》并《序》刻石,存于石经阁。

    宋高赵构治国不咋的,但是他又是个书法大家(他父亲更牛),平时没事喜欢抄抄经书散散心。他对大臣们说:“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不惟可以习字,又得经书不忘。”所以他写的目的在练字习经,没想到让他练成了“绝世高手”。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吴皇后)续书,至今皆莫能辨。”

    厉害的是赵构不仅自己成了方家,顺便把老婆吴皇后也培养成了书法家。其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主。但作为大家,他的书法随性自如,饮墨如水,虽黄庭坚而不及,后人评价有米芾遗风,赵构的“瘦金体”已经是独创一家的。

    嗯嗯,孟之祥细看碑帖上的楷体字,看得懂!

    他给自己点赞道:我真棒!

    一个大红袍官员凑近来问道:“孟知府,你可曾知道碑上写些什么呀?”

    孟之祥一看,原来是御史王林,看来他想来羞辱自己不识字。

    于是孟之祥就当着大伙儿的面,大声地读出碑上的字迹来。

    王林自讨没趣,强说道:“光会读,还要理解!”

    孟之祥嘿嘿笑道:“那是那是,我正努力理解,准备考进士!”

    “那我就先祝你金榜题名,穿上这身大红袍能名副其实!”王林皮笑肉不笑地道。

    两人唇枪舌剑地来针锋相对,旁观者在看热闹,殊不知孟之祥和王林一起在泉州分过赃,早就是铁哥们,俩人在众人的面前演双簧!

    只能说孟之祥真正成了老阴B!

    ……

    注1:太学生的三舍考选法,太学生员初进太学入外舍接受教育,且需定期参与考试测其行艺,优胜者则依次升入内舍以及上舍。

    此乃王荆公的大手笔!

    而蔡京,居然是王荆公的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