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59章 南唐开始着手反击,后周两将心生间隙

    柴荣已经班师回朝,外援吴越和武平军都没有帮上啥大忙,就这样,战争进入了相持状态。

    南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在军事方面颇有自己的见解,他向李璟上书,主动请命收复江北各州。李璟同意,并派另外一名将士李平协助朱元。

    很快,朱元就率军攻克了舒州,后周舒州刺史郭令图不战而逃。朱元乘胜追击,又一举攻克了和州。李璟任命朱元为舒州团练使。

    李平也不甘示弱,很快收复蕲州,并被任命为蕲州刺史。

    南唐控制了百姓的茶盐贸易,强买强卖给农民,并且让农民缴纳米、布,称为“博征”。又在淮南一带推行军垦,抢占农民的耕地,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后周部队到了淮南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也是非常热情,争着抢着送来牛羊和酒肉犒劳周军。

    然而,后周的部队却犯了跟当时攻打晋阳时候一样的错误,他们没有珍惜当地群众对自己的期盼和厚爱,反而俘掠百姓。

    淮南的群众很失望,于是逃入山林之中,在深山和湖边建立堡垒自保。他们拿着农具当兵器,穿着厚纸做的盔甲,被称为“白甲军”。

    后周部队前去讨伐,却屡屡失败,而之前攻下来的南唐诸州,大部分都被夺了回去。

    朱元一鼓作气,很快又收复光州,直奔扬州和滁州。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友友会心生疑虑,“柴荣走之前,不是将江北地区交给向训管理了吗,为何南唐部队节节得胜,几乎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原来啊,向训为了集中兵力对付寿州,就向柴荣请示,“眼下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寿州,不如将扬州和滁州等地的将士全都调到寿州城下。先解决了寿州,再考虑其他事情。”

    “放手去干吧,朕批准了。”

    领导同意后,向训就开始执行了,并且将扬州的仓库打开,把里面的财物分发给各主要官员,并且嘱咐他们,“我等先去支援寿州了,这是你们的生活费,够花一段时间的吧,记住了,可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周军走后,扬、滁二州兵力空虚,很快又被朱元夺去。至此,周军所占的各州县,又重新回到了南唐祖国母亲的怀抱。

    寿州这边,刘仁瞻见城外的周军不断增加,压力越来越大,就向朝廷接连打了好几份请示,要求支援。

    “齐王李景达的部队就驻扎在濠州,和寿州城遥相呼应,由他带兵五万,前去支援你吧。”李璟很爽快。

    其实,李景达有他自己的难处。且不说先前在六合之战中,被赵匡胤的两千兵蛋子打得落花流水,就说此时的濠州,他却是一点家都当不了的。

    此次南唐派出的五万大军,主帅是李景达,监军却是陈觉。我们前文中也提到,他是“南唐五鬼”之一,皇上面前的红人。轮战功,他是比李景达的小。可是,如果要轮权势,他比李景达的大多了。

    当时,所有的军政事务全都被陈觉控制着,李景达只能签个字。明明有五万人的军队,却毫无战意。从长官到士兵,没有一个不害怕陈觉的,也没有一个敢和陈觉抗议的。

    因此,这五万大军就一直呆在濠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得优哉游哉。

    此时,林仁肇却坐不住了。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他是与刘仁瞻齐名的南唐名将。他原本是闽国的将领,体魄雄健,骁勇善射,人称“林虎子”。

    闽国灭亡后,他一度赋闲在家,后来李璟派鸿胪卿潘承佑前往泉州、建州等地招募勇士时候,发现了这个人才。此次,他也一道被派往到寿州支援。

    见陈觉和李景达等人迟迟不肯出兵,林仁肇便主动请缨,要求带着自己的人马,前去会一会周军。

    正好此时,后周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在下蔡镇屯兵,他得知南唐派出援军前往寿州,就在此进行拦截。

    林仁肇心生一计,他在船里装满了易燃的木头棍子,提前点火,准备借助风势,顺江而下,烧毁下蔡浮桥。

    几十个火球冲向张永德所在的浮桥,他先是一愣,赶紧率军抵抗,差点全军崩溃。

    幸亏此时,风向突然大变,几十个火球突然调转方向,直奔南唐军阵。这回一愣的,轮到林仁肇了。他赶紧下令撤退,还是没有跑过灵巧的火球。战舰被引燃,林仁肇好不容易带着残兵败将,逃离战舰上岸。

    吃一堑长一智,张永德这回可是学能了。他在距离浮桥十几步的江面上,用一千多尺长的铁链横穿淮河,并在铁链上系上大木头,使南唐舰队无法靠近浮桥。

    随后,张永德挑选了军中善于游泳的士兵,让他们潜伏到南唐军的战船下面,系上铁锁。他率领周军大举进攻,南唐部队赶紧准备开船作战,却发现战船无法动弹,被淹死者不计其数。

    周军大捷,张永德很高兴,当场解下自己的金腰带,送给了那群潜在水系铁锁的士兵们。

    就像是一个单位里面同样优秀的两个年轻人一样,张永德和李重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此次攻打淮南,张永德率兵屡战屡胜,而李重进围攻寿州,到现在还是没有见到任何成效。

    所以,这次给朝廷发去获胜的电报后,张永德在信的结尾,加上了一小行字:“臣怀疑李重进有二心”。

    接到战报后,柴荣喜忧参半。前线获胜,他当然高兴;可是,出现了内部矛盾,这作为领导的,很是犯愁。

    两个人都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姐夫,一个是表弟;两个人都很英勇善战,而且都手握重兵。可是,柴荣也知道,这两个人,是绝对都不会对自己有二心的。

    于是,他决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引导两个打架的小朋友自己握手言和,消除矛盾。柴荣将张永德说的话,转告给了李重进,并且加了一句:“你们兄弟俩自己说清楚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