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组对生涯最难一战3
“还是强哥点子多,这样一来,就不怕它掉了,我这就让他们挂钩子。”
小龙听完周国强的想法,茅塞顿开,之前的紧张情绪也一扫而空。
“小龙你记住,干活是有技巧和规矩可遵循,但总有咱们没干过活。”
“遇到问题时,切莫生搬硬套,多动脑子,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工具,让它们服务于咱们。”
“嗯!强哥,我记住了!”
周国强之所以能达到如今的程度,除了勤奋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习惯动脑子解决问题。
借助天车,用钢丝绳套在塔筒上,就相当于多了一重安全的保障,直接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其实就算是不挂钢丝绳,正常情况下塔筒也不可能因为变形掉出台位,只不过看着摇摇欲坠,无非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厚板有厚板的对接方法,同样薄板也有其专属的组对模式,虽说周国强没干过这种大直径的变形薄板,但以前的方法依旧可以沿用。
整整一个下午,周国强总算是干到了最后一节筒子,就差接法兰。
“强哥,这筒子咋变形越来越严重?”
“额……意料之中,咱们是从大头开始组对,相对容易些,越是接近小头板材就越薄,若在直径步变的情况下,变形自然也就越发严重。”
周国强并没有急着挂法兰,而是站在远处,思量。
“那咱们今天还挂不挂法兰?对筒子好歹有液压台四个轱辘可以调,法兰标准圆,可这……最瘪的位置,估计不到四米吧,这该怎么整?”
大龙小龙一看到那大鸭蛋,要与标准圆相接,再加之几天的事故还历历在目,说不担心那是鬼话。
“稳住,别急!大龙,把滚轮架转起来,咱们看看再说。”
“强哥,可焊道现在正好在最下面,咱们之前接,不都是这个位置起步吗?”
周国强自创法兰挂接,起手第一点肯定是先接筒子焊道,就如同对筒子时是一个道理。
一节筒子上,最硬也是应力最大的位置,非焊道莫属。若是遇到校圆水平有限的师傅,焊道上下半米内,很容易出现平段,也就是常说的不够圆。
若是起手没将焊道部分固定,留到最后对接,八成难以找平,就算能找平,也需要动用一些非常手段,无形中降低了组对的效率。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将所有应力集中与一点,乃下下策。那个位置最容易崩裂和产生缺陷。
“额……以前是那么干,可并不代表,这个也得那样干呀?今天就给你再上一课,以后你也好,活学活用。”
“好停!就这个位置!”
周国强一直转筒子,就是在找一个相对来说,变形度最小的点位。
筒子变形是肯定的,尤其是在校完圆下台后,放在地上的时间越久,变形越严重。大多数刚下台位的筒节,都是焊道位置接近地面,也就造成了,这一点位最不圆。
从某种算不上科学的角度来说,当筒子最瘪的位置转至最高点时,它依旧会变形,但却需要时间变至最瘪状态。
若是在其短时间内还没有严重变形前,进行组对,相对来说要比,焊道位置在正下方初始变形状态要小的多。
“强哥!焊道在半中腰,怎么点第一点?”
大龙短时间内,还无法转过弯来。
“强哥,是不是咱们从焊道拉一个尺寸,让后在法兰上也拉一个尺寸就可以在下面最低点,点了?”
小龙一看就是动了脑筋。
“额……你这个想法不错,可还是没跳出套路,技术对接要求是,焊道位置在法兰两孔之间,我为啥要在引到最下面呢?”
“又不是筒节对筒节,必须中线接焊道。你们记住,其实在哪点第一点都可以,谁也没规定必须在最下面,更何况这挂接组对本就是我摸索出来的,它自然也可以变化。”
周国强简单教学后,也不在废话,他不想等太久,是怕筒子变形严重。
大龙挠了挠头,有点似懂非懂,小龙则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法兰吊起,稳在液压台上,合口时,要比他想象中略轻松。
若是按照焊道在最低点位置对接,起手是可以找平法兰,可在不转动塔筒的前提下,可以对接的长度,绝对不会超过焊道两侧一米五。
他第一点,在半中腰,需要踩着一米五的凳子,才能够到第一点,但焊道上下几乎不需要太大力度的液压台与天车的配合,就可以轻松拿下起手两米五左右的长度。
若是从纸本上的数字来看,1.5和2.5只不过差了一米,可从法兰挂接的现实操作来说,那可就千差万别。
重点就在于,多点一米,就可以多提升焊接的吃劲程度。
直白的说,当筒节开始转动时,处于正上方,吊着与法兰连接的钢丝绳子天车钩子,自然会与转动的筒节反向移动,逐渐偏离最安全的垂直中心位。
当钢丝绳位置偏离到三点钟方向,或者是斜上四十五度角以下时,就已经不在具备保护的作用。
这个位置也是最容易产生蹦裂的位置,通俗的说,法兰有掉落的危险。
在钢丝绳有保障的三点钟至十二点这段区间,相对来说是安全区。
站在这一角度考量,同样的起手对接点焊,多对接一米,就可以大大提升焊点的承重,也就是加大了安全系数,减少了崩裂的可能性。
周国强看似干的轻松,可他却在点位转至三点钟以下时,屏蔽了左右。
法兰附近五米内不得站人,包括大龙和小龙。
周国强处于法兰侧面,就算法兰真崩裂掉落,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周国强一个人控制三个遥控,天车工他都不需要,因为他要的高低效果,天车工是无法精确配合的。
伴随着时间流逝,周国强几乎是转十公分就停一次车,一点一点不停重复,不过两米的距离,他愣是组了大半个小时。
直到组对长度够了总长的三分之一,周国强才长出了一口气,一把抹去额头细密的汗珠。
正常情况下,挂接三分之一,并且外部滑焊,内部加固,在没有应力的前提下,九成不会开裂,当然,意外不算其内。
接下来的三分之二,对于周国强来说,几乎不在构成难度,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借助液压台起落架,一转一停,一起一落,毫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