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凤舞九天
繁体版

第二千六百九十二章 国计民生

    盛世,本就是令人舒畅的,出自自己之手,更是享受。

    出行之时,叶丁花奇不忘给叶欢稍稍改装,要是这一点主家都不同意的话,估计二人都能抱着他的大腿,不让出去。

    眼中看着,耳中听着,叶欢这对耳朵,并不比神耳郅帧差多少。因此哪怕是隔着十丈,那群妇人的对话,他也听得清清楚楚。

    “张嫂子,官府的牛车农具,你们借上了吗,真的好用。”

    “唉,都是我家那个,胆子小,人家都说了,他还不信。就这一次了,下次不用他出面,我自己去,有便宜都不知道占。”

    “这是咱们南皮,我听说,那些打仗的地方,都是定边军帮着百姓春耕。他们的农活,干的一个比一个好,像老巴式。”

    “早就跟你们说了,传言是真的,冠军侯的定边军最心疼老百姓。他们进城,从来不扰民,买卖也是按市价,真金白银!”

    “信了信了,你说得对,看来,以后的日子,真的会好。”

    “不说这个了,说点正经的,你们知道吗,城东的王寡妇……”

    叶欢一笑,没有再听下去,这便是民间的本色,家长里短。

    再往前行,告示栏之前,有着很多儒生聚集,谈论之间,人人面上有振奋之色。南山书院,会来冀州开分院,选址在清河。

    那是冀州差不多正中的位置,可以方便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

    农业民生,是百姓们最关心的,而南山书院的大名,就是学子们最迫切的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出得起路费去晋阳。

    以后,清河有了,希望更大,学的一身本领,报效天下。

    南山书院分院,一直是在叶欢计划当中的,不但可以为大汉培养人才,更能成为主流舆论的中心,宣扬

    各种理论。

    师资力量,叶欢从来没发过愁,和定边军一样,南山十年积累,底蕴深厚。教书育人,成了很多学子的第一选择。

    与此同时,建立学校的,还有器物阁。想到那些所领,能工巧匠们,为学校起的名字,叶欢嘴角不禁泛起笑容。

    是端木磊首先提起,器物阁的学校,叫做南翔技校。此言一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尤其是最先一批,进入器物阁的。

    包括叶欢的如夫人,秦思在内,她对此名,也是久仰了。

    听郑毓说,叶欢的很多神奇本领,都是在那里学的。只是因为战乱,消散了。如今器物阁要办学校,用此名,恰如其分。

    叶欢思索之后,同意了,学校的名字,能给他一种亲近感。且在汉末,大公子也不怕有什么版权问题,独一无二。

    士农工商,南山书院结合了前二者,农业教学,是南山的必备课程。这门学问若是不能通过,你在南山书院,无法结业。

    因此不管是在凉州还是司隶,包括眼下的冀州,新来上任的官员,他们的农活熟练程度,农艺的理论知识,都会令百姓叹服。

    官员们凭此,可以迅速的融入地方,接近百姓。你可以想象一下,县令、甚至是郡守,和你一道在田间劳作,是什么景象。

    有书院在,官员们的行为,成了一种风气。且在每年考核政绩的比重中,都会有硬性的要求,不精农事,你很难当好主官。

    器物阁属于工,亦有很多与农事相关,比如开渠饮水,拦河设坝。多年的影响,至少在并州幽州,深受普通百姓的赞许。

    子弟读书不是那块材料,可以去器物阁,学业有成,一样可以受人尊敬,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是,由此亦能踏上仕

    途。

    县府、郡府,很多的官吏设置,与之挂钩。叶欢对此再清楚不过,收入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才是百姓最看重的。

    路过城中的告示栏,再向前行一里地,转过一个街口。前方占地广阔,建筑精美的院落,便是回春居,分院已经开起来了。

    “对不住,对不住,让一下,婆娘难产。”身后传来喊声,叶欢一行立刻让到路旁,就见数人赶着一辆牛车,疾行而来。

    牛车之上,是个即将分娩的孕妇,面上一派痛苦之色。汉子跟在身边,一脸关切的看向妻子,口中不时在给路人道歉。

    回春居门前的侍者见了,立刻有人向内通报,有人迎上前来,在牛车到达门口之时,内中便有软塌出来相迎了。

    跟在软塌旁的,有个医者模样的中年人,身边还有个中年妇人。

    前者迅速搭上了孕妇的脉门,后者则在为之检查,两把大伞撑开,将路人的目光尽数挡住。一连串的动作,行云流水。

    “刘先生,需要引产,快,安室。”不片刻,妇人的声音响起,软塌被抬了起来,直入回春居,前后不过十数息功夫。

    居前一幕,迎来了不少人围观,叶欢也走了过去。他对此绝不陌生,很多流程,还是亲自参与设计的,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人口,在汉末就等同着国家的基础,等同各路诸侯手中的实力。

    叶欢刚刚穿越之时,晋阳及周边的生育死亡率极高,差不多达到恐怖的三成。生孩子是道鬼门关,在当时是名副其实。

    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就是医疗环境差,缺少经验丰富的稳婆。

    第二则是女子的生育年龄,普遍偏小,又缺乏多种多样的营养。自己尚还没有完全长成,就要生育下一代,

    危险自然大。

    回春居不仅仅是个医馆,有着百姓口中交口称赞的神医。它还是大汉顶尖的医学机构,负责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第一个重点,就在生育上,周勤、张仲景,无数名医,包括毒王张离在内,群策群力!眼下,无论技术设备,成熟了很多。

    官府的政令,也在逐步与之适应,十年的时间,并州幽州各处,女子的婚龄,提高了两岁,二十之后产子,朝廷给与奖励。

    所有的手段结合到一处,现在在并州,死亡率降低了九成多。县城之处,官府有专门的稳婆,乡里亭里,都必需配备。

    至于生育所需的费用,亦有精心设计,百姓自己出一部分,官府则有铺贴,更难得是男女一致。

    传宗接代,和衣食住行一样,是老百姓最看重的。尤其在温饱之后,他们会准备的十分周全,官府的补贴,更让人心安。

    那么,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生命第一!

    “大哥,你也不用急,官府会帮你出一半,剩下的一半,你暂时不够,有多少给多少,剩下的写欠条,官府会有章程。”

    院内,有人正在给汉子详细解释着,叶欢隐约能听个七八。

    官府的章程是什么?这些费用暂时不够,可以在税赋和徭役中,视情况而定,分数年补足。回春居则要第一时间,治病救人。

    这在并州幽州司隶,已经是常态,民间的富足,让百姓很少会去为生孩子的费用发愁。但冀州刚经大战,亦不能与并州相比。

    有了之前一幕,在回春居门前等候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百姓是淳朴善良的,他们也想等待一个结果,亦与之息息相关。

    叶欢也在负手等着,什么叫国计民生?听上去很大,

    但之前的街头之言,榜文之语,包括眼前一幕,就是真正的国计民生。

    叶大公子可以甩着两个膀子慢慢等待,叶丁和花奇可就苦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精神都是高度集中,戒备森严。

    七名暗影护卫,加上二人,在叶欢身边形成一个保护圈。向外扩散,还有十七名十二队士卒,里里外外,一共三层。

    一旦意外出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为主家挡下一切。

    “哇,哇……”盏茶功夫之后,院中某处,随风传来一阵隐隐的婴儿哭泣之声,听着极为有力,众人不禁面露喜色。

    再过片刻,有个青年人走了出来,到门前,他看看众人笑着将双手往虚空中一推:“乡亲们,散开一些吧,母子平安……”

    青年人说着,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好,百姓随之,将他的声音压了下去。后者见状,不得不从侍者手中,拿过扬声器。

    “乡亲们,母子平安,请散开一点,说不得,还要有人前来。”

    听了这话,门前围观的百姓向后退去,叶欢也退到了一侧。此刻叶丁和花奇对视一眼,长长出了口气。

    “乡亲们,还有人不知回春居具体的,右侧栏中,有榜文。大家可以去看个清楚,家里有了什么事,千万不要拖延。”

    青年人一语,更多的百姓立刻围到了告示栏前,便有识字的,大声为周围宣讲。随着他的解说,后者皆是连连点头。

    “嗯,不错。”叶欢见了微微颔首,转过头来对叶丁轻声道:“待会儿去打听一下,方才说话的年青人。”

    “是。”叶丁回答言简意赅,看向对方的目光,带着欣然。公子此言一出,那人一定是会有极大好处的,从未有过例外。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