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家笔录
繁体版

第五篇 社交

    前言

    交友无非这几个需求,互悦,互利以及共鸣!

    从一个人对待弱者或者陌生人的态度以及愤怒时的情绪表现中可以看出他的素质教养。

    不要看他/她心情好的时候对你有多好,而是要看他/她愤怒的时候会对你做什么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偏见看待别的人和事态。

    从初识第一印象看颜值,然后人品,素质,教养,学识以及内涵。

    对事态结果的判定和认知多少带有个人情绪,参照物不同结论不同。

    不同的人对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追求不同,所产生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看书,写字,画画,刷视频,读鸡汤,这些行为方式只是每个人对精神世界追求的不同方式。

    …

    我记得我初中时很幼稚,跟我一样的同龄人心理年龄都比我成熟,初中时期什么也不懂,下课就坐着,午休就会住的地方,那时候没有手机,就只会看电视!

    我很庆幸我没遇见校园暴力,初中时我个头很小,那时候也没有叛逆期,我的叛逆期是高中才有的,比别人慢。

    后来高一时个头开始长高,心理也慢慢发生变化,总觉得在学校做个坏学生“很帅”,然后就逃课钓鱼,打牌之类的,认识了一些别人所谓的“坏学生”。成了别人口中的“社会人”,不过我跟“非主流”还是有区别的!没做那些奇奇怪怪的发型。

    我变坏只是想保护自己,装装所谓的混混,我是在县里一个镇上读的高中,高三时名字和一个学妹同名,所以跟高一一个男生发生冲突,他是那个镇上的人,而我是“外来者”。最后在操场约架!我人缘还挺好的,我们高三四个班都有人帮我!最后也没打成,他给我道了歉就完了!

    那次冲突中我一个朋友帮我打了那个学弟两下,我记得很清楚,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的我们很是优质,我那个朋友175的身高,很壮,还是体育生。我只有170,净身高还没有170,而且很柔弱。

    三年时间匆匆过去,今年他给我发消息说:“兄弟,我要结婚了,有时间来耍”。我看到了消息,我没回,也可能还有情绪就没去参加婚礼,我也怀疑他是群发的,后来我问其他同学他有没有邀请你们去参加婚礼,同学回答说没有,那时候我产生了愧疚!

    大概半年时间过去了,前段时间他给我发消息问我是不是在成都,说实话我看到消息时还纠结回不回复。想了想我说在成都,我们看了一下我俩离得都不远,那晚他就开着车来找我,在车上我问他怎么突然想起我了?他说他做梦梦见了我还有高中班主任,所以就问我在不在成都,我们一起吃了点烧烤,喝了一瓶白酒!

    他还是那样没有变化,我想给他说一声抱歉,抱歉未能参加他的婚礼,可怜我这点自尊心还是未能开口。我心里一直想着等他孩子出生我要把他结婚时没能参加的遗憾补上。

    出了社会过后我频繁的换工作,我的社交圈都是同事,再也没有当初读书时那样单纯的友谊,前面我说交友无非几个目的,“互利,互悦,共鸣”。互利就是工作上,事业上有帮助,互悦是两性之间,共鸣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

    我们人类本身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不可缺,不可分离的,上篇所说的“孤独”只是内心孤独。

    在社交方面中每个人都在伪装隐藏自己,见到陌生人我们第一眼看的都是皮囊,结识的过程中我们主观意识都带有偏见和好感去认识!

    傲慢与偏见没人能够逃脱,我们人类没有谁能够认识自己的“无知”。也没有人认识到自己无知时大胆承认。

    …

    最后说一些想法作为结尾吧

    “每个人都是矛盾和纠结的个体”

    无知的人做不到,“知和行”

    成功的人能做到“行”而做不到知

    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知行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