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纪
繁体版

第四百八十五章 制定周礼

    (打错字了,章节名改不了,应该是制定商礼)

    “大王不急!”

    “如今黑帝尚未退位,我们若是现在就对四方鬼神出手,那将黑帝至于何地?”

    “还是等黑帝退位,新帝继位之后,我们再动手也不迟。”

    这时候,反而轮到姜黎劝帝辛不要着急了。

    现在的天帝还是人族的颛顼帝,要是此时对四方鬼神动手,那屎盆子就全都扣在他头上了。

    这不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

    此事断不能为之,故而只能等新帝继位后,才能动手除掉四方鬼神。这样,也方便之后把罪责全都推到新帝头上。

    “是这个理,是孤有些着急了。”

    闻言,帝辛恢复了冷静。他也意识到自己有些着急了,不仅是时机不对,大商如今,也未必有铲除四方鬼神的力量。

    四方鬼神能纵横天地这么多年,也不是泥捏的,说是神魔,可靠着权柄之力,就是寻常先天神魔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若大商还在巅峰,那稍微费些代价,倒是不难将四方鬼神铲除。可现在,大商虽然依旧有能力干掉四方鬼神,但代价却是元气大伤。

    大商衰弱至此,本就极为危险,若是再元气大伤,那就真的距离覆灭不远了。

    所以攻打四方鬼神之事,需要从长计议,最好是调动诸侯的力量,而非大商的力量,因为大商经不起这种损失。

    “依黎侯之见,孤要是对四方鬼神用兵,应该从何处着手?”

    帝辛心知,姜黎既然敢提出这种建议,心里肯定是有了成熟的计划,所以他也没有客气,直接询问道。

    “以四方鬼神之强,大商绝不能以一己之力攻打。不然,就算能赢,那代价也远非大商所能承受。”

    “所以,剿灭四方鬼神之战,最好是以周国为先锋,其余诸侯为辅,而大王则是坐镇后方,总览全局。”

    “也不用担心诸侯不同意,只要大王和他们说清剿灭四方鬼神所得的好处,并许诺在夺得天地权柄后,会将他们册封为神。”

    “面对死后封神的诱惑,那群寿命有限的诸侯肯定不会拒绝,必然会心甘情愿的担任先锋,不惜一切代价的剿灭四方鬼神。”

    姜黎确实心有成算,无非是以利诱之罢了。

    只是帝辛的一道命令,肯定无法让这群诸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攻打四方鬼神,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是,当得知剿灭四方鬼神后,自己就能取代他们,成为新的神明。那为了活下去,就是再大的风险,这群诸侯也敢拼一把。

    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往往能爆发出超乎想象的潜力。

    “四方鬼神何其强大,让周国为先锋,周国必定会损失惨重。孤以为,西伯侯不会同意此事。”

    帝辛不觉得姜黎的计划有问题,只是有一点他不敢保证,那就是西伯侯不一定会同意。

    让周国当先锋,姜黎的心思显而易见,摆明了是让周国当炮灰,西伯侯能同意才怪了。

    “呵呵,他倒是想不同意,但他有那个机会吗?此乃天下诸侯共议之事,西伯侯有什么资格不同意?”

    “只要他敢不同意,立即就会成为天下诸侯的公敌。也不用等剿灭四方鬼神了,天下诸侯联手,先灭了周国再说。”

    姜黎冷笑着说道,让周国当先锋,天下的诸侯哪个会不同意?而当天下诸侯都同意后,西伯侯自己的意见还重要吗?

    再说了,就西伯侯现在的情况,也未必能活到攻打四方鬼神的那天。

    “此言在理,但孤坐镇后方的话,那些诸侯未必会服气。”

    解决了西伯侯的问题,帝辛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天子坐镇后方,总览全局,这在后世看来是理所当然之事。但在这个时代,却不是如此。

    因为大商的规矩,一向是大商为先锋,诸侯为羽翼。每每遇到大战,天子都要身先士卒,大商的军队也要冲在最前方。

    当年,成汤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夺取了夏朝的天下,建立了商朝。这种状况,大概会持续到商朝灭亡,到周朝后才会改观。

    周朝吸取了大商灭亡的教训,自己留守本土,让诸侯去外面开疆扩土,完全与大商反着来。

    所以,姜黎的提议,在后世看来很正常,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有违于传统,帝辛有所担忧也是正常。

    平时大商都是冲在最前面,可现在却突然换成坐镇后方,让诸侯顶在前面。

    这谁见了不心里犯嘀咕,大商是不是不行了,所以才躲在后面,不敢上前。

    一旦天下诸侯产生这样的想法,那就算大商真的没问题,也会出现问题,何况大商真的有问题。

    “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在攻打四方鬼神之前,大王一定要想办法扭转大商在诸侯眼中虚弱的形象。”

    “只要大商强大起来,那就算故意躲在后方,在诸侯看来,也只是示敌以弱,而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亦或者是怕了四方鬼神。”

    对此,姜黎也早有考虑,他想到的解决之法就是,改变大商在诸侯眼中的印象,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只要大商够强,那就算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也不用解释什么,诸侯自己就会脑补出适当的理由。

    “变强,说的容易,可做起来何其之难。”

    帝辛岂不知姜黎说的有道理,但他真的做不到。

    他又不是没有尝试过,可结果也看到了,大商的情况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的严重了。

    “我先前研究过,大王先前的思路没有错,废除殉葬制度,打压国内贵族,大力提拔没有背景的奴隶、野人等,这都是强国之法。”

    “但大王做的还不够,或者说还不够完善。”

    说到这里,姜黎突然朝帝辛问道:“不知大王对周国了解多少,可知周国的礼制?”

    “周国的礼制,孤也曾了解过,倒是和黎侯做的差不多,给人分等级,定尊卑。”

    帝辛怎么可能不了解周国,这可是他的心腹大患,自然对其一举一动都很是关注。

    “周国的礼制就很好,大王的举措虽然没错,可起到的效果却很小,就是因为没有推行周国的礼制。”

    “在大王所做的那些事的基础上,在推行周国的礼制,给众人划分等级,并明确每个等级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如此一来,办事效率必定会提高很多倍。同时,追究责任的时候,也能一目了然。”

    “另外,这样也方便大王挑人错处,若是想惩罚某个人,只需看他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若是没有,轻则呵斥,重则流放。”

    “而把人赶走之后,才能腾出更多的位置,安置自己的人。”

    姜黎缓缓说道。这里说的周国礼制,指的是未来周公制定的礼法,它可不仅是给人分尊卑这么简单。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明确了责任划分,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在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上,它都有明确的标准。

    且每个等级所用的鼎、乐、车骑、服饰,礼玉等,均有制度。

    而其中的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更是后世六部的前身,包含到了官员的升迁、钱粮、工程、刑名、礼仪、军事等等。

    所谓的礼,就是一切的社会制度。

    周公通过制礼,把权柄细分为大大小小无数个官职,并明确了每个官职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更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犯了错之后又该如何惩罚。

    看起来很繁琐,但很有利于统治。起码,礼制确定之后,天子再想惩罚一个人,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规矩这么多,谁能保证自己一直不违反。而只要违反了礼,就会留下把柄,到时,还不是任凭天子拿捏。

    同时,明确了每个官职所应该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在出现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出问题的环节,并确认归咎的官员。

    大商的阶级看似固定,可因为职权划分的不够清晰的缘故,仍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

    别的不说,只需推行周礼,将职权细分,此举不仅能名正言顺地削弱国内贵族的权力,还能腾出大量的官位,让天子来安排自己的亲信,从而增强自身的权力。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七十二元士,这就是大商如今的官职。

    其中三公是三个人,九卿是九个人。

    可二十七大夫,并不是说只有二十七个大夫,而是大夫这个等级,有二十七个分类。

    七十二元士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只有七十二个元士,而是元士这个等级,有七十二个分类。

    看着很多,其实很少。

    按照大商现有的制度,二十七大夫与七十二个元士分到九卿,一卿才配三个大夫与八个元士,加起来也就是十一个职位。

    可按照周礼去分的话,这十一个职位,起码要被分成上百个,足足扩充了十倍。

    这是这么概念?

    得出了九倍的官职,就算天子不能全部安排自己人,拿出去做利益交换,也能大大巩固自己的权力。

    姜黎将这些细节,详细的说给帝辛听,并告知他,如果觉得麻烦的话,可以让西伯侯来负责此事。

    在制定礼制方面,大商没有比西伯侯更专业的人。当然,帮大商制定礼制,那制定的就不是周礼,而是商礼了。

    “……”

    听完姜黎的讲诉,帝辛真的是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他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礼制,竟然有这么多说道。

    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法,比他费劲脑筋想出的,打压权贵重用奴隶的办法,不知高明了多少。

    也难怪周国会成为大商的威胁,在制度方面,确实先进了太多。

    只不过,有一点帝辛很奇怪,姜黎左一句周礼,右一句周礼的,可他又不是没有了解过周礼。

    周国的礼制固然比大商先进,可也没有姜黎说的这般繁琐与完善。

    在帝辛看来,姜黎向他讲诉的礼制,虽然与周礼相似,但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先进太多了。

    不过,也确实能看出,姜黎所讲的礼制中,有不少周礼的痕迹。

    想到这里,帝辛的心中突然萌生一种可能,看向姜黎的目光,不由充满了震撼。

    他知道姜黎是天才,可没想到竟然天才到这种程度。姜黎所说的礼制,明显是周礼的升级版。

    这什么意思,是说他看了周礼之后,不仅看出了其作用,还找到了周礼不完善的地方,并将其完善吗?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才能以一己之力做到这种程度。

    不得不说,真是天佑大商,若非周国不长眼,将姜黎逼成死敌,那面对得到姜黎相助的周国,帝辛真不敢想象,大商要如何战胜他。

    “君子可欺之以方,西伯侯既是贤臣,那把制定商礼的事交给他,他一定不敢怠慢,必定会尽心尽力的完成。”

    “不过,西伯侯毕竟老了,精力有可能不济,未必能完成这件事。不如大王把他的第四子姬旦叫来,让他协助西伯侯制定商礼。”

    “大王可能不知,西伯侯的嫡子中,最优秀的其实并不是长子姬考,也不是次子姬发,而是四子姬旦。”

    “这是真正的大才,若能得他之助,必定能制定出最适合大商的礼制。”

    为大商制定礼制,这是一项大工程,姜黎想了想,觉得就是他和西伯侯联手,也未必能做到尽善尽美。

    所以,他就向帝辛举荐了姬旦。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制定礼制这方面,没人能超越姬旦。

    毕竟,他可是后世的周公,世人眼中的文圣,孔子眼中的元圣!

    “连西伯侯哪个儿子最优秀,你都知晓?”

    这下帝辛真的有点绷不住了,姬旦可不似姬考与姬昌,在诸侯间有着极高的名气。相反,他一向没有什么才名,平平无奇。

    要不是帝辛专门调查过姬旦,他甚至都不知道西伯侯还有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