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被抓大牢
繁体版

第26章 培训

    全体土著大会开的很成功。

    自从三千人大会后,土著劳工们的干活态度都变好了很多。

    所有规划中的建设区的砍树进度也大大加快。

    这些新来的澳洲移民们,不仅每天按时完成管理人员给他们分配的砍树任务,而且主动超额完成砍树指标。

    当然他们额外的汗水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工地上的劳工几乎人人都获得了一套现代春装作为奖励。

    移民们完成砍伐树木的工作后,执委会下属的建设委员会打算开建码头。

    这些天由于没有固定的码头,穿越众们卸货实在是不方便。

    仅靠驳船、内河运输船将物资设备吊到岸边的货物吞吐量太小。

    这么低效的卸载效率,要把几十艘二十万吨大货轮上的七百多万吨物资卸完,都得卸载三到四年才行.....

    不过,建设码头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现代码头施工工艺主要有桩基和重力坝式这两种。

    高桩码头的适应水位强、不受水深的限制,但是施工难度大。

    首先,高桩码头的桩基工程有较高的承载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精确控制施工桩的高度。

    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水位变化,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桩基的高度控制是十分困难的。

    在桩基码头的施工过程中不仅有陆上施工,还要水下施工。

    水下施工的难度就更大,需要工程人员要具备潜水技术,而且能够在水下环境进行桩基的安装和连接。

    长期潜在水中比较伤身体,而且需要良好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才能把桩基给安好。

    穿越众虽然有三千多人,但会潜水的是一个都没有。

    将希望寄托在明朝移民的文盲工人搞桩基码头那更是不行。

    其次,在穿越前的规划中穿越众也没携带桩基码头用的船上打桩设备。

    与高桩码头相比,重力坝式码头的施工工艺就要友好很多。

    重力坝式码头施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是基槽开挖,这步虽然对挖深和挖宽有要求,但是难度不大。

    第二步是基床抛石。在抛石之前要先对基槽内的淤泥进行清除,地基表面进行填平。

    然后在基槽底层铺设相应厚度的抛石基床,需要注意的是抛石基床的最低厚度不能低于0.5米。

    对抛石的块石也有要求:规格大小为10~100kg,内部应有开裂和风化。

    巩固基床之后,其饱水抗压强度至少要达到50MPa。

    在施工时,还要注意观察整个抛石面变化状态,留意水流快慢和方向,并保证有一定的沉降量。

    第三步则是沉箱的预制和安装。

    码头的沉箱主要用于作为重力式码头的主体结构,通常是在水上工程量大且要求工期短的情况下使用。

    防波堤就是由抛石、混凝土块或钢筋混凝土沉箱等材料建造,高度一般在5米到10米之间

    所谓沉箱其实是有盖无底、依靠自重或加重、随着挖土而能自沉的钢筋混凝土井筒。

    码头的沉箱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

    其中矩形沉箱多用于岸壁式码头,而圆形沉箱则适用于墩式码头,内部通常填充砂或块石,以增加其稳定性,并形成码头的承重结构。

    沉箱具体的浇筑混凝土的顺序是先从底板开始到侧壁,然后到隔墙。

    一般尺寸的沉箱使用的是一次连续浇筑工艺。

    如果所需的沉箱高度大,还可以依据分层的方法对其浇筑。

    浇筑完混凝土后,马上洒水维护,等到混凝土强度到了规定数值时才可以对模板进行拆解。

    此后还应当维持十天的维护,保证沉箱不会产生开裂。

    预制好沉箱之后,就将这些沉箱沉入规划的码头区域。

    沉箱施工时,借助输入工作室的压缩空气,以阻止地下水渗入,便于工人在室内挖土。

    然后使沉箱逐渐下沉,同时在上面加筑混凝土。当其沉到预定深度后,用混凝土填实工作室。

    如此一个个沉箱便组成了码头防波堤的主体结构。

    最后一步则是码头的胸墙和上部构造的建设。

    胸墙为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施工时需要时刻关注水化热造成的裂纹情况。

    建设码头胸墙的时候,要用硅酸盐高标号水泥。

    混凝土搅拌作业时,要确保原材料处于低温状态,选择低温凉水搅拌。并且要确保胸墙的分段合理。

    然后根据下部构造的沉降量确定对胸墙预留沉降量与后倾量。

    在建设时还要提前预留轨道梁的沉降量。

    马星带领的建设委员会的人在论证高桩码头和重力坝式码头的建造工艺后,在规划兰芳首都码头的建设方案时果断选择了重力坝式码头。

    水泥,沙子、碎石块这种建材,船上有很多,这个不用额外担心。

    大货轮船队上所携带的建材量,保证所有穿越众前期的基地项目建都是错错有余的,更不用说天鹅河南北岸的两个码头。

    在首都前期的建设周期中,执委会实际上不用派人去河里挖沙或者进山开山采石。

    不过现在各个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只有穿越众,没有一个移民工人。

    倒也不是马星他们不愿意使用移民工人来搞建设。

    主要是近几天的试用下来,移民劳工造成的工程质量和原材料浪费问题比较多。

    来自现代的建材虽然不少,但也不能如此浪费。

    而且未来穿越众自己生产的建材质量比现代带过来的是要打折扣的。

    高标号水泥的生产制造就比较麻烦,穿越众们未来的工艺可能不过关,生产不出来,

    马星一有空就找两位委员长抱怨:明朝劳工的素质还是太不理想了,根本不能直接用,甚至跟他们交流沟通起来都很困难。

    最后执委会痛定思痛的决定:为了节省现代建材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原定对劳工们进行为期一周现代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被改成了一个月。

    砍树任务全部完成的晚上。

    苏山等人被分区管理人员通知明天将会组织分组上课还有技能培训,而且要求每个人必须参加。

    以前在南洋巴城都是做卖力气工作的苏山,对这事感到很新奇。

    长这么大居然又要重新学习?移民之前他就在巴城干过泥瓦匠,也没见建设的东西出什么问题。

    这些兰芳人还真讲究!

    第二天,一清早。

    按照五十人一个分组的劳工们被领往各自的学习和培训地点。

    简易培训基地是由彩钢大棚们组成的。

    这样的课堂搭建速度不要太快,用彩钢片做的顶棚,然后四个角用不锈钢管支撑住就行。

    讲究一点的大棚四面用彩钢片密封下挡挡风,不讲究的直接四面透风。

    如此简陋的组装建筑,就算把拉电线,安装电灯的时间算上,十几个穿越众不到一小时间就能组装好。

    每个大棚课堂里面有一个黑板,还有一些教学工具。

    只是学员们用到的桌子椅子暂时都是零件状态,需要他们自己组装完成。

    苏山所在的分组的班主任是邵树德,不过邵委员长其实并不负责具体的教课。

    只是负责分组学员们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思想、生活、学习状态等。

    反正邵树德现在也是闲着,没啥事的他就被文教委员萧子山拉来负责了一个班土著的教育工作。

    邵树德所带的分组学员,都是之前因为表现良好被记录在案,执委会打算重点培养的土著。

    不然萧子山也不会让委员长来亲自带。

    给土著们上文化课的教师,都是穿越众中的职业老师。

    创业之初邵树德和马钱祖他们招募这么多教师,就是为了在此刻能派上用场。

    土著扫盲课本所用的教材也早已编好。

    萧子山那伙文教委员会的人在穿越前就印刷好的《成人扫盲速成》系列。

    《成人扫盲速成》一系列的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是现代中小学知识,外加很多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常识。

    不仅有拼音、认字等这些常规文化教育,更是有对现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这部教材的编写更是体现了萧子山这群文教委员会的良苦用心。

    书中里面收录了一些文教委的人自己编的现代文明生活习惯的顺口溜。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算土著劳工们一时不理解,念的多了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执委会计划对土著们进行一个月时间的脱产连轴转的文化培训。算上早自习加晚自习,土著移民需要每天学习十二小时。

    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至少要让这些第一批移民达到会读拼音,认识一千个常用字,会做简单的几何计算和四则运算,能用普通话做交流和沟通。

    另一边,苏山等移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被带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