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英明
繁体版

第二百一十九章 听书

    含烟城。

    今天是一个比较阴沉的日子,天空中的乌云不断的游动着,看这样子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含烟城城中。

    一直有一种奇异的味道充斥着整座含烟城,细细嗅来,会闻出来是浓郁的血腥味道。

    如果抬起头看着含烟城的城头,会发现有些地方不一样。

    是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是城头上的旗帜。

    此时此刻,含烟城城头上飘扬着的旗帜赫然是一面绣着“蔡”字的大旗,旗帜在迎风飘扬,猎猎作响。

    没错,含烟城已经落入了蔡军的手中,城中的守军全军覆没。

    事情,还要从昨夜说起。

    昨夜。

    郝思淼和钱尔两名将军在城上一同巡逻,进过几日的接触,两个人对彼此的秉性脾气都有些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气氛十分的融洽,一些事情都是商量着来的。

    对于郝思淼这个人,钱尔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把郝思淼和林塞做了对比,林塞处处与他作对,总是和他对着干,一点都不知道谦让谦让他这位前辈,这郝思淼就不同了,即使是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立即就提出来,当着士兵们的面与钱尔作对。郝思淼的解决办法是私下里和钱尔商量,这样一来,就保住了钱尔的面子,钱尔对面子是十分在意的,这样,钱尔就对郝思淼这个人有了更多的好感。

    天刚刚入夜,今夜月明星稀,含烟城中的百姓们已经早早地就睡下了。

    这些天来,城中的百姓们可谓是经历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经历的事情是战争的迫近,明白的事情是关于战争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既然无能为力,那么就索性不要去想,要相信含烟城的守军,这些天下来也守住了城池,因此,城中的百姓们对于郝思淼等人还是很信任的。

    郝思淼手按在剑柄之上,这是他巡逻城池时候的习惯,他时刻保持着警惕。

    看到这样的郝思淼,钱尔十分的敬佩,【能够一直维持着这种态势,想必他也很劳累吧。】

    郝思淼脸上的神情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变得更加的坚毅、冷静,在战争中完成了一次心境上的转变。

    郝思淼:“钱将军,与蔡军的停战五日之约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过了最后一天,蔡军一定会用更加猛烈的攻势来对付我们的。”

    钱尔点了点头,道:“说的没错,即将到来的攻击肯定更加的狂暴,说它是狂风骤雨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钱将军,你说应宰相能不能在夫田城挡住蔡军的攻势?”

    郝思淼还没有接到应沙之兵败的消息,他对于夫田城的局势判断还停留在应沙之率军防御的阶段。

    钱尔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认为应该可以,应宰相是文臣,不懂得战事的运转规则,但是应宰相肯定会加以学习的,应宰相应该不会主动出城向蔡军挑战,那么只是单单的守城的话,凭借着地利与七万士兵,应该可以守住夫田城。”

    郝思淼对钱尔的这一番话也很肯定,“钱将军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想必应宰相能够凭借着七万大军挡住蔡军的攻势,因为夫田城一旦落入蔡军之手的话,那么万丁城就在蔡军的攻击范围内,到时候可就不是小事情了。”

    “是啊,希望应宰相可以挡住蔡军,我们在含烟城再挡住蔡军的攻势,这样下去对我们是有利的,对蔡军则是十分不利的,就可以将蔡军耗死,哪怕耗不死,也会让他的进攻计划付诸东流。”

    “嗯,现在我们就集中精力来守卫含烟城吧,含烟城可是这盘棋的关键之处。”

    郝思淼和钱尔接下来没有对话,若是不断地在城头上走动,巡逻着。

    含烟城,城外,蔡军大营,中军大帐。

    巡云古坐在椅子上正看着书,他已经命人通知士兵们,说援军还有三日就会到达的,现在能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听过这个消息,士兵们很高兴,一方面他们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另一方面则是终于有援军来支援他们了,这些天来的进攻受阻让他们的信心遭到了打击。

    巡云古没有将挖地道的事情通知下去,毕竟人多嘴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到时候让含烟城的丁军守军得知了消息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化为泡影了。

    巡云古下达命令之后发现他没有了事情做,这么干待下去也很无聊,因此他就捧起书卷看起了书。

    巡云古还是一位爱读书的将军,他很喜欢那些小说,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让他很是着迷。

    现在,巡云古阅读的书名字叫做《林潇传》。

    《林潇传》讲述的是一个名字叫做林潇的人的生平故事,这个林潇是一个贫寒人家子弟,十分的喜欢读书,可是买不起书,因此就趁着放牛的当空躲在学堂的窗下听讲,而后阴差阳错的从了军,成为了一名士兵,后来经过身经百战终于成为了将军。

    这个故事深深的将巡云古吸引了,他已经读了这本《林潇传》不下二十遍。

    之所以巡云古要将这本书读上二十遍,是因为他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这本书的主角和巡云古本人的经历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似,仿佛原型就是他似的,若不是这本书写在巡云古出生前,他还真以为是按照他为原型写的。

    巡云古小的时候家境就很是贫寒,别说上学堂了,就是买一本书都买不起。

    这可不是夸大其词,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很粗糙,印刷的质量可以说是很差很差,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很高,印刷的成本高,再加上一层层的加价,最后到买书人的手中就很昂贵了,能够买的起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富贾之家,平常人家是根本买不起的,可以这么理解,这个时代的书就是奢侈品。

    既然买不起书,那么偷听总可以了吧,巡云古就每天趁着放牛的功夫在学堂窗户的下面偷听,听里面的教书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随后那些学生就一句一句的拉着长声齐读,巡云古也跟着读,不过是小声的,因为他怕被教书先生发现。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诗、古词、古文巡云古都知道一些,不仅可以背诵出来,而且还可以声情并茂讲出说的是什么,但他一个字都不会写,他都是偷听,也没有偷看。

    后来,巡云古从军之后,官职一点点的晋升,他也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字,知道了他脑海中记忆的那些拼音对应的是什么样的字。

    巡云古这个人还是很励志的。

    就在巡云古要翻下一页的时候,门外有人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