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师
繁体版

第31章 公子韩宿

    咸阳宫殿建筑群稍微靠后的位置处有一栋小阁楼。

    楼外不远处挖出一片池塘大小的人工湖。

    从阁楼上恰好能看到碧色池水与粉色荷花交相辉映。

    大秦皇帝很喜欢在这里单独与他的臣子们商议国事。

    特别是夏天炎热时节,在这小池塘旁温度都要低上少许,烦闷之时还有湖边景色可以欣赏。

    透过淡色雕花窗饰,可以看到两人正在阁楼里相对而坐。

    正是回到咸阳宫中的嬴政与李斯。

    一张特意加高的桌案摆放在两人之间,高度正好合适,坐在椅子上的嬴政只需低头便能看清竹简上的字迹。

    此刻嬴政正眯着他那双丹凤眼,仔仔细细的将桌案上的这份竹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等他抬起头来,只见这双丹凤眼都笑的弯了起来。

    这已经不知是嬴政看的第多少遍了,但他每看一遍都不禁喜上眉梢。

    原来桌案上这份竹简上的落款,正是扶苏。

    李斯正坐在嬴政对面,这个特制桌案高度恰到好处,令他写起字来毫不费力。

    见嬴政满脸忍不住的笑意,他也放下手中毛笔,笑着说道:

    “陛下有长公子,大秦怎会二世而亡?”

    嬴政哈哈一笑,将这份自己大儿子紧急送来的奏折轻轻卷起小心地收了起来,语气极为高兴的说着:

    “这小子总算是有长进了啊!”

    他与李斯从咸阳狱回来,便在此处商议之后的国策。

    韩宿这次的授课对他们启发极大!

    单单是“独尊儒术”四个字,就能引申出无数国策。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诸子百家之精髓,这思想之一统可不比天下之一统来的简单。

    不过此事一旦做成,带来的好处可谓不计其数。

    稳定天下民心,稳固秦国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天下统治。

    最起码,秦国不会二世而亡了吧!

    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韩宿为他们揭示了“生产力”这一概念。

    嬴政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个深深隐藏在幕后的历史推手。

    这是他从任何一家学派学说中都未曾了解过的!

    它甚至能够解释为何秦国能一统天下!

    就是因为秦国的生产力比其他六国要多的多!

    只可惜,韩宿在讲完生产力的重要性之后,就结束了这次的课程,并未直接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

    而且嬴政与李斯都隐隐的能够感觉到,这“生产力”一词的背后,绝对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只是韩宿没有继续讲述出来罢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顺着韩宿的理论继续推演,以此来制定大秦国策!

    李斯面前的那份竹简之上,便记述着他们从中推演所得出来的结论。

    而竹简之上的第一行墨迹便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正是扶苏在奏折中所表述的内容!

    也怪不得秦始皇帝会如此高兴了,他那向来古板迂拙的傻儿子如今竟然脑袋开窍了!

    从周到秦,推动生产力发展,促使耕地面积增加与粮食产量增多的原因,正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也就是说,技术,与技术的推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如今的大秦之中,是否也存在像铁犁牛耕一样的技术呢?

    如果将这种技术推广到整个大秦,又能为大秦增加多少粮食?

    倘若这种技术还不完善,那么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将这种技术进行改善呢?

    只是从这个结论出发,大秦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有许多了!

    ……

    “咚咚”几道响声将嬴政从思绪中拉了出来,他扭头一看,只见蒙毅正扶着一位皮肤黝黑白发苍苍的老者上楼而来,正是老者手里的拐杖敲到木板上发出来的声响。

    “老哥哥来了!”

    李斯将手中毛笔放下,赶紧起身上前与蒙毅一同将这位老者扶到楼上来。

    “郑国拜见陛下!”

    老郑国手里拄着拐杖,刚来到楼上,就要躬身向嬴政行礼。

    “老水令何须多礼啊!”

    嬴政连忙让蒙毅去搬了一张椅子过来,让郑国先坐下。

    这位老人的心思立刻就被这张新奇的坐具给吸引住了。

    跪坐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最不方便的了!

    就算是现代人,年纪大了也容易得骨质疏松,至于营养匮乏的古代了,自然更是如此。

    这些老人就连跪坐下去都很艰难,更不要说长时间跪坐了,站起来的时候甚至会担心骨头断了!

    “陛下,这是何物啊?”

    老郑国坐在椅子上感受了片刻,就拄着拐杖站起来仔细观察这种坐具。

    “此物名曰椅子。”

    李斯见状呵呵笑了起来,替嬴政介绍道。

    “乃是韩……”

    他正要接着介绍是谁发明了这种坐具,突然顿声与嬴政对视一眼。

    而嬴政此时也在看向李斯,很明显,君臣两人都想到了同一件事情!

    郑国,也是韩国人!

    ……

    郑国虽然名叫郑国,原本却是韩国新郑人士。

    至于他是如何来到秦国的,那就是一段离奇的故事了。

    说是离奇,其实最离谱的是韩国君臣。

    六国之中,韩国国力孱弱,又与虎狼秦国接壤,因此韩国君臣为了阻止秦国东征,便想出来一招“疲秦之计”!

    具体措施就是派人游说刚刚继位的秦王政,让秦国花费国力凿渠溉田,从而使秦国无力征伐。

    而郑国便是当时韩国最为著名的水工,他曾经治理过荥泽水患还有整修鸿沟渠等工程,因此被韩王安选中,派到了秦国。

    郑国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泾水含泥而有肥效,可以改良土地土壤,增加耕地产量。

    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

    不过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韩国“疲秦之计”被秦国得知,嬴政大怒,本想将郑国处死。

    但老郑国却说修建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却能为秦“建万世之功”。

    于是嬴政命其继续修渠,最终渠成,从此关中的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粮食产量大增,大大提升了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秦国则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

    “是什么?”

    老郑国以为是自己老耳失聪,没听清楚,于是偏过脑袋靠近李斯询问。

    李斯拱手,正色问道:

    “不知老哥哥在韩国之时,可认得韩国公子韩宿?”

    “此物,便是韩宿发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