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三个反派崽崽的锦鲤娘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偶遇翰林院掌院

    姜知夏打算先熬汤底。

    猪大棒子骨刀背砸断,猪脊骨砍成段,鸭肉鸡肉各半只,分别放入清水中浸泡,再沸水焯透备用,花椒用纱布包起来,

    之后准备好锅,加水烧开,放入这些处理过的原料。然后加入枸杞,葱结,姜片,小枣,桂圆。之后再用大火熬制,然后转小火熬到奶白色,之后放到炉子上,然后放入要吃的食材。

    “娘亲,土豆好吃。”年年道。

    “好吃就多吃点。”

    “那里有酱料,你们看喜欢什么,就调什么。”姜知夏指了指旁边一排小瓷碟。

    年年放了些麻油,豆豉,葱花,辣椒粉。小雪不爱吃辣,直接沾了蒜末吃。

    顾咏春则放了大量孜然粉。

    一家人围着炉子,吃饭说话,好不自在。

    顾咏春也偶尔插几句。

    小雪则只看着他们笑。

    “吃完了,咱们去看花灯吧。”姜知夏提议道,穿越过来这么久,她还没见过古代的中秋街市呢。

    “看花灯,好棒,这是咱们中秋节第一次出去看花灯呢。”

    “可不是。”

    之后姜知夏带着大家去了镇上。

    游客如织,十里长街,四处辉煌。

    姜知夏带着年年,顾咏雪,顾咏春漫步在这人流密集的街道上。

    路边,各色的花灯在夜色中绽放。手持花灯的男男女女摩肩接踵,欢声笑语,一片热闹祥和。

    连路边叫卖的小贩儿,都让人觉得安心温暖。

    姜知夏认真观赏者街边的花灯,有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官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美不胜收。

    年年走入人群中,一个人正在表演,只见那人正站在街中央,面对着围观群众,手掌往外一掰,兔形的花灯便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兔子的眼睛竟然闪着淡蓝色的光,那兔子的外形也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双生动的眼睛,让人一看还真的以为是一只活兔。

    顾咏雪则来到河边,她想放花灯。

    这里人声鼎沸,小河周围都是放河灯的,有放鸳鸯的,莲花的。天上还飞着孔明灯,女子会把自己的姓名与八字放入灯中,而男子会在小河的下游去打捞。

    放飞的有妙龄女子,书生,老者,妇人,她们放飞的同时也会闭上眼,双手合十放至胸前,寄予美好的愿望。

    顾咏雪放了一个,寄托自己美好的心愿。

    街上,桥上更是热闹非凡,有吟诗作对的,有卖艺的,还有弹琴奏歌的,好不热闹。

    “猜灯谜啦!猜灯谜啦!猜中有大礼相送。”路边一个小厮叫道。

    姜知夏带着年年挤进去一看,是卖花灯的铺子。

    只见面前花灯林立,有八仙过海,荷花,元宝,仕女,锦鲤,梅花………各式各样的花灯。

    花灯外面贴着小人儿,不同的小人儿卡纸配着不同的光晕,照出来的花样子也不同,让人眼花缭乱。

    “什么灯谜啊?猜中了有什么奖励啊?”其中一人问道。

    “猜对了送花灯和糕点,糕点口味任意选择。”

    “这么好?那赶紧出题吧。”

    “好,我说一个,春日出游人不在,谁能猜出来?”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顾咏雪和顾咏春听了连连摇头,“这灯谜最咱们来说,太难了,咱又不是读书人,就是认得也猜不出来。”

    姜知夏抿了抿唇,脑瓜子一转,突然想到了。

    年年转头看着姜知夏,“娘亲,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了?”

    姜知夏点了点头道,“是三,对不对?”

    “对,娘亲真聪明。”

    一旁的路人好奇道,“啊,为什么是三?”

    姜知夏高声道,“春字的“日”出游了,“人”也不在了,不就余下一个“三”吗?”

    “对,正是三,这位小娘子猜对了,奖励花灯和糕点三份!”那小厮高声喊道。

    “哇,太好啦!”

    “哎。”有些路人听完懊恼的拍拍自己的脑袋,“原来如此,是我们太笨了。”

    只见那小厮拿出一个鲤鱼的花灯,递了过去。

    姜知夏一看,这鲤鱼的花灯,周围还有荷叶。

    那荷花在灯光的照映下好像活泛起来,鲤鱼也貌似在摆尾,荷花花瓣也是从嫩黄到粉红,好看极了。

    “这花灯真漂亮。”

    “可不是。”

    “来来来,再来,下一个看谁能猜到?”

    “说啊!什么题?”

    “香字少一撇,不作杳字猜!”

    顾咏春略一思索,高声道,“这个简单我知道,是杏,“香”字少去“一”和“撇”,余下“杏”字。”

    “哇,哥哥好厉害。”年年拍拍手,随后见众人都赞赏的看着顾咏春。

    “这位小兄弟猜的真快。”

    “可不是。”

    顾咏春挠了挠头,其实不是他猜的快,是近日他正好读过相关的书籍,看来知识真的太有用了。

    “再来一个,这个看谁能猜到?”

    “是什么?快说啊。”

    那人举起一个花灯在群众面前晃了晃,众人凑过去看去,只见上面写着:元宵节前人微笑(打一字),右下角还有一排小字:秦记灯铺。

    看来是故意这样写,拿花灯做广告的。

    众人看完正百思不得解。

    旁边的一个老者也凑过去,之后他抚了抚胡须,又看了看周围人的神态,“这个可能有些难,不知何人能猜到。”

    之后,便听一个奶声奶气的童声大声道,“我知道,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艹”,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在微笑便是莞的字义,所以谜底则为“莞”字。”

    “啊,原来是这样!”

    “这样啊,这小孩子真聪明!”

    那老者听完,当即抚须大笑,“好啊好,这是谁家的小子,小小年纪如此聪颖,以后大有可为啊。”

    “爷爷好,我姓顾,叫咏年,您可以唤我年年。”

    “好,年年好,可有读书?你的老师是哪位?”

    正问着,便见一个人走了过来。

    “是年年啊,年年好,顾娘子你也在这儿?”

    姜知夏一看,这不是郭院长吗?

    “郭院长好。”

    “好好。”

    “正卿啊,这幼童正是我白鹭书院的学生,他确实天资聪颖,机智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