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丝路
繁体版

第十四章:启蒙大家

    就在甘延寿拜师的那天晚上,小家伙和他进行了一次密谈,由此德馨先生焕发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太君,请问老子何以为君?孔子何以成圣?”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成为与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太君博学!敢问您老整日钻在故纸书简堆里,到底在研讨什么?”

    “精研先贤文章,探寻微言大义,摘录所获所得。”

    “能成大家否?”

    “孩子,你在想什么呢!”

    老头子喟然长叹:“著书立说成名成家何其难哉,偶有疏漏岂不让人贻笑大方。太爷我做学问可是一丝不苟多方考证,引言注疏尽选名家论断,力求精益求精。假如有朝一日能编撰成书,在人世间留下惊鸿一瞥足矣!”

    甘延寿晒然一笑:“即便梦想成真,里边又有多少是你自己的东西,恐怕大多是拾人牙慧东施效颦而已!”

    马丹,老子不想活了,拉着这小子垫背!

    一瞬间,老头子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黑着脸就要打屁屁揍人!

    “别介啊!”

    小猴子连蹦带跳躲闪着说道:“老了老了,咋没一点稳重劲!听我把话说完,还想揍人,您老再动家法好了行不行!”

    “有屁快放,今个你小子放不出个香香屁来,甭想蒙混过关!”

    老头子气咻咻犹自颤抖。

    “气大伤身,您老先坐下再说。”

    祖孙俩坐在书桌两侧斗鸡眼,老家伙撅着胡子耍小孩脾气,小家伙苦口婆心劝说,画面有点违和。

    “太君,虽然刚才重孙说的有点扎心,但话丑理端,您老仔细琢磨是不是这个道理。”

    甘延寿大眼睛蕴含着春天的烂漫夏天的火热:“其实,您老真要想成名成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在重孙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前提是您要听话,好好配合,按我的路子来!”

    老头冷笑一声,毫不掩饰满脸的秋风萧瑟数九严寒。

    看来先生不是那么好当,起码你首先要摆平顶牛的学生,跟着你的感觉走:“瞪眼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先生何用。你老先消消气,我问你,老子的《道德经》,孔夫子的六经《论语》,以及其他先贤的皇皇巨著,都是谁在拜读?”

    “除了天下的读书人,还能有谁!傅介子如果知道他看重的外孙这样白痴,不知作何感想!”

    “老头子,不要人身攻击,干我渭爷毛事!再说我可是您老的嫡亲重孙,唾面自干的人不应该是你自己吗?”

    “老夫气糊涂了不行嘛。”

    “哈哈,懒得与你计较。”

    甘延寿话锋一转亲切无比:“太君,您老清楚,天底下最难伺候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一个个鼻孔朝天破事太多,要想得到他们的集体认可成名成家,料想比登天还难!您说您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荆棘的坎坷道路求索,不是自讨苦吃吗?!”

    老头不屑一顾:“自古华山一条道,哪有捷径可走!”

    小先生不温不火润物无声:“既然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为何不另辟蹊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牡丹是花、芍药是花,难道说狗尾巴花就不是花?!

    道家老君登顶,儒家孔子封圣,跟屁虫太多,瓜娃子才去掺和,我们祖孙悄悄走另一条捷径,等到独树一帜能与先贤并驾齐驱的时候,举世皆惊,岂不快哉!”

    “寿哥儿,你小子别哄老头子开心,哪有便宜捷径留给我们祖孙去走嘛!”

    老太爷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心底下早已岩浆滚滚喷薄欲出。

    “蒙学!”

    甘延寿一巴掌拍在书桌上让人振聋发聩:“现有的蒙学教材杂乱无章不成体统,且咬文嚼字深奥难懂,根本不适合学童启蒙之用;这片蛮荒之地正好待我祖孙开垦拓荒,又无任何掣肘羁绊,简直就是成名成家的乐园。

    太君,蒙学好啊,您想想,一帮小破孩懂个锤子毛,我俩只要能做好以下几点就行——

    不求文理,能识字就行;

    通俗易懂,能明白就行;

    合辙押韵,能顺畅就行;

    如果再普及一些简明朴素的人生哲理,那可就造福千秋万代功德无量了,哈哈!

    您老别吃惊,重孙可是有备而来,这是我灵感所至撰写的三篇启蒙教材,当然其中瑕疵不少,正需要您老查漏补缺。

    太君,你老现在闭眼平复心境,来几次深呼吸,心中要有所准备,力求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心存敬畏,就当是远祖甘茂甘罗显灵。”

    子不语乱力神怪,眼前的这条小泥鳅能翻出什么浪花!

    狗日的,跟了三天臭道士,花花肠子到不少,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唬人,老夫配合你一下又有何妨,胡日鬼有你小子好看!

    “哟,这就对了嘛,听话的太君才是好太君!睁开眼睛,先拜读第一篇启蒙大作《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哈哈,的确文理全无,不过作为启蒙教材使用足矣,校正一下,可堪一用。”

    “好吧,算您厉害,看看我的第二篇启蒙大作《千字文》,希望不要吓到您老!”

    “臭小子,吓唬谁呢,你还差点火候,让福伯重新沏茶。”

    “好嘞!”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看到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句,老头神色大变,浑身一激灵,立马挺直了腰板,正襟危坐,拿出了一丝不苟做学问的架势。

    老管家福伯悄没生息换了茶汤,悄悄问甘延寿:“寿哥儿,老太爷没事吧?”

    “没事,老头与孔夫子抬杠,正在较劲。”

    “我看有点不太对劲,有事叫我,我在门口候着。”

    “劳烦福伯。”

    …………

    心在抖,铁在烧,连续浏览了三遍《千字文》,老头这才颤悠悠问道:“小祖宗,还有乎?”

    甘延寿紧紧把最后一篇启蒙教材抱在怀中不撒手:“老头,扛得住吗?要不您先把寿衣穿上。”

    “拿过来,大丈夫生当有为,死亦何憾!”

    “坚强点太君,延寿看好您!匆忙了,这只是一件半成品习作,需要您老大显身手。”

    《三字经》自南宋现世以来,是历代文人墨客添加内容搭车最多的启蒙教材之一,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一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甘延寿自然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对牵扯西汉以后的内容全部作了删减,不然在文中出现‘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的段子岂不惹下天大的祸端。

    如此一来,不少段落出现了上下承接不流畅的问题,都一一作了标注,正好留给德馨先生大展拳脚的机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关云长背负苍龙夜读春秋被传为千古佳话,可一位古稀老丈挑灯朗诵三字经多少有点滑稽。

    听着听着,甘延寿感觉有点异样,抬头一看,太爷爷甘普早已老泪纵横雨打青衫。

    “太君,您咋地了?您老可别吓唬我!”

    “孩子,别管我,我想静静。”

    …………

    这一夜,老甘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老太爷甘普把多年撰写的文稿竹笺摘抄笔录都束之高阁,带着重孙甘延寿进了祠堂,没人知道祖孙俩在干什么,直到天亮两人才精神抖擞开门迎接漫天朝霞。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这两只鸭子都特么快成精了,顺流而下,直通大海。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