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杀倭寇开始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发抚恤银子

    祝今宵方才还在想着汪远说的巷子两端设立的木栅,各由役夫管理,户捐钱粟,募游手充任。

    为了防盗,这些巷门到夜深以后都要紧闭,不让行人走动。

    “喊一声。”

    祝今宵随口应了一声。

    吴千光倒是听话,就站在腰高的篱笆门前喊了几句。

    祝今宵便瞧着几个身穿麻衣,手拿哭丧棒的人走出房间,跪在地上给新任典史老爷行礼。

    她们万万没想到,早上去集体要钱的时候,都被强行劝离,下午新典史就来了。

    在她们的理解下,付出生命的代价,官府就得给他们一些巨大的回报,可什么都没有。

    自然也就没有公平可言。

    祝今宵对于这种行为很不习惯,便伸手请他们起来,进了内堂。

    林强的尸体就停在那里。

    一旁的小白旗子上写着他的姓名以及“官职”。

    张于堂前,供亲友祭拜。

    知生者吊,知死者哀。

    祝今宵从吴千光手里接过点燃的三柱香,插在了香炉里,又捡起纸钱扔在火盆里。

    “林兄弟,杀你的倭寇被我杀了,今后我还会杀更多的倭寇以及倭人,你可以安心去了。”

    祝今宵扔了一张纸钱道:

    “咱们都在同一场战事当中撕杀过,也算是有缘。

    你死了,我罩不住你。

    但活着的人,我还有些余力,能照看一手尽量罩着。”

    他伸手接过汪远递给自己的五两银锭,又亲自交给林强的母亲:

    “大娘,会稽县县衙的意思是他们对上倭寇是逃跑被杀的,所以不给抚恤。

    这是我祝今宵个人给林强的丧葬费,还望不要嫌弃。”

    “可我儿明明是为了保护绍兴府百姓同倭寇战死的,凭什么说他是逃跑的就不给抚恤?”

    这种问题,祝今宵也没法解释,索性就让她的手包裹住银子才松开。

    “大娘,这其中的道理您都懂。”

    吴千光给打了个圆场,作为捕快的家属,能不知道县衙是怎么回事吗?

    老夫人攥着手里的银锭强忍着不哭出来,拉着林强的儿子以及弟弟要给祝今宵磕头。

    他们家没了林强,弟弟要想填补这个捕快的坑,还得祝今宵点头。

    衙役是贱业,一般都是父子相传。

    更何况她们也都知道县衙不给抚恤的事情。

    祝今宵能送来些许银子,比旁人强上许多。

    不单单是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人来趁机报复。

    这便是祝典史亲自到场的其余威慑!

    “典史老爷,我以后能跟您杀倭寇吗?”

    林强的弟弟抬头问道。

    祝今宵沉默了一会:“你不怕死?”

    “不怕,我要给我哥报仇,杀更多的倭寇。”

    “多大了?”

    “十五了。”林盛回复道。

    “嗯,过几天我会征召一些人当民兵,我给你一次考核的机会,通过了就好说,通不过就顶你哥的缺。”

    “盛儿,你快给典史老爷磕头,大恩大德,咱们林家死也不能忘啊。”

    得到这个承诺,林家老娘终于按耐不住情绪,老泪纵横。

    “多谢典史老爷。”林盛连忙给祝今宵磕了个头。

    “都磕头。”

    林家老娘又让孤儿寡母给祝今宵磕头道谢。

    县衙不管他们,如今新到任的典史祝今宵第一天就给他们送丧葬费,着实是雪中送炭了。

    等祝今宵接连走访了几家,捕快们不至于家徒四壁。

    除了要不到抚恤外,最担心的就是家里人能不能继续担任捕快。

    别看没有工资,可还有不少灰色收入。

    死者已然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总得向钱看!

    在这个过程当中,祝今宵甚至看见幼童喝下了给死尸洗澡的洗澡水。

    此事让他大为惊诧。

    “三爷,按照民间的一种说法,如果亲子能饮下替亲人尸体洗澡之水,那么死者就无入地狱之苦。”

    吴千光拿着铁尺小声道:“毕竟兄弟们都是死于刀锋之下,属于横死,家里人也不希望他们死后还要下地狱遭受折磨。”

    祝今宵微微挑眉,按照目前的潮流不应该是走道家的那种仪式吗?

    看样子在民间而言,还是佛这边的说法更能圈钱,流传的也更广。

    其实祝今宵给自掏腰包给被倭寇杀死的捕快发丧葬费,这件事根本就瞒不住的。

    邻里均通晓自家事物,对别人也很难相欺隐瞒。

    一家发生的事情,很难躲过邻里的眼睛与耳朵。

    尤其是南方这种篱笆门,前院的墙也矮,搭眼一看就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尤其是一旦遇到婚丧之事,邻里的交往更是频繁。

    特别是丧事,邻里的妇女必定前去帮忙。

    因为妇女受到礼教的约束,正式社交活动匮乏,只好借助邻里的交往,打发自己的闲暇。

    在邻里中,有长舌妇,三姑六婆,穿梭于街巷之间,出入于高门小户。

    “张家长,李家短”,传播内部花边小新闻,也是解闷的营生。

    也有如《金儿瓶儿梅儿》中恽哥一类的包打听人物。

    活动在酒楼、茶馆、妓院,包打听一些桃色新闻。

    谁家女子养汉,哪家男子包娼,也是一清二楚,说得绘声绘色,还能得到旁人的打赏。

    自大明中期以后,江南城市风俗恶薄。

    歌谣、口号、小曲盛行。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训条,只是挂在口头而已。

    事实上,邻里中谁家出了浪荡不肖子,邻里人就会编成一曲,互相传唱。

    就像西门大官人一样,与金莲通奸害死武大郎。

    街上人家全都知道,但是畏惧西门大官人的权势,不敢多管,只能背地里编排几句词。

    猪三郎本来就是本地名人!

    经过昨日一人爆杀十八名倭寇后,名声更是大噪,直挂绍兴府热搜不减。

    街边巷子,酒楼青楼莫不议论!

    今日长舌妇们一瞧祝今宵摇身一变成了会稽县典史,自掏腰包给抚恤,一出手就是五两银子。

    死了二十个捕快,那不得花出去一百两?

    我滴乖乖。

    早就知道猪三郎是玉面猪倌,未曾想还出手如此大方。

    一下子就把祝家欠了高利贷的谣言给压过去了。

    这种男人不赶紧的派人去上门牵线搭桥说门亲事,将来被旁人抢去了,那就夜里捶腿去吧。

    其中大部分衙役都是壮年,他们的媳妇也多是年轻,穿着孝服,却是别有一番味道。

    再加上祝今宵长得也颇为俊俏,短时间内,就有许多闲言碎语传出来了。

    反正闲着也就闲着,长舌妇们磕点cp又算得了什么?

    祝今宵在吴千光的带领下继续在小巷子内穿行,看了好几家死人,他如今的情绪已经极为平静了。

    “官爷,要不要进来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