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逆袭孙策开始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 广陵对(下)

    思量一阵,张纮咽回了已到口中的话,袁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终究需要孙策自己认清。

    无需他做这个长舌之人,搬弄是非。

    交浅言深,此君子大忌!

    于是他故意推说自己见识不足,没有对孙策的战略谋划作出评价。

    不过,他的推辞并没有减弱孙策的一颗求贤之心,却见孙策一脸诚恳的对张纮说道:“张公大名早已远播江淮,远近之人无不心存仰望,策之谋划,但决于张公一念之间,盼张公能指点一二,以副高山之望!

    若他日策微末之志得展,杀父血仇得报,必不敢忘公之恩德。”

    孙策情绪激动之下,不禁涕泗横流。

    主位的张纮见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心中也是有些动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面对这种百年难遇的少年英杰了。

    一边重新审视孙策的谋划,一边组织措辞,良久,张纮终于开口:“昔年宗周国运强盛之时,四方诸侯无不朝拜天子,尽人臣之责;一朝衰弱,齐桓、晋文先后称霸,盖因时移世易。

    方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将军秉承乌程侯的遗志,可谓正当其时。

    以将军之骁勇善战,若是能够立足于丹阳,收揽吴越之兵,荆扬二州自可扫平,大仇亦可得报。

    届时,将军可倚长江天险,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您所建立的功业,绝不会在桓、文之下,岂止是作一个外藩呢?”

    “如今江东正处于动乱之中,正是丈夫成事的大好时机,若是伯符果真有如此大志,宜当速速启程。”

    张纮之言说得中气十足,在座众人均都听得一清二楚,孙策更是听得痴了,杯中的酒全撒在案几上竟然不自知。

    桓、文是春秋五霸中名实最高的齐桓公,晋文公,二人皆为天下诸侯之表。

    不亚于桓、文,则意味着建立政权,无论是割据一方的王,还是鲸吞天下的帝,都是孙策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下一刻,回过神的孙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仪,赶忙正襟端坐,转动思绪肃穆道:“张公所言,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策不甚感激,如今策大业未竟,还需公督促辅佐。

    愿持弟子之礼相待,还请张公万勿推辞!”

    “他日伯符功成事立,纵使相隔千万里,我也会拉上友人去投奔。”不出所料,张纮又一次婉拒孙策的延揽。

    虽然他心中认为孙策能成一番大事,但此刻的孙策手无一兵一卒,身无盈尺之财,脚无立锥之地,居家养望二十年的张纮很难做出弃家追随的决定。

    于孙策而言,张纮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在明显不过,要想让他投效,孙策至少得成为一方诸侯。

    沉默一阵,孙策再次邀请,张纮再次婉拒。

    末了,终是拗不过孙策的执着,又向孙策推荐了几位徐州的饱学之士,如彭城张昭、下邳陈登、江都皇象等。

    孙策本来也没有奢求一次就能辟请张纮出山,这次就是打个前站,见他执意不肯,也是没有再提此事。

    而是开始托付家小:“我与张公的见解完全相同,今日我便打点行装启程,只是弟妹尚幼,不堪奔波,还望张公能照看一二,策不胜感激。”

    “孙郎自去,令弟令妹自有我代汝照看。”

    张氏是广陵有名的冠族右姓,虽然不是富甲郡县,但也不愁衣食,再加上张纮是个公认的有德之人,想也没想便一口应下了孙策的恳请。

    孙策心中自是感激涕零,二人对谈至日暮,方才依依惜别。

    ……

    数日之后,孙策与部将陈宝、孙河星夜兼程赶到了寿春城。

    听闻这位故人之子来投,袁术也是颇为欣喜,在后将军府为孙策摆了接风宴席。

    席间,觥筹交错,轻歌曼舞。

    袁术坐在主位,对一脸英气的孙策是越看越喜欢,又想起已经逝去的盟友孙坚,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为孙策的英姿气质所折服不单单是袁术一人,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人也都发自内心的敬重孙策。

    同时,袁术的谋士李业、主簿阎象、长史杨弘对孙策起了强烈的忌惮之心。

    趁着袁术喝醉酒,神志不清的时候,孙策哭着拜倒在袁术面前大打感情牌:“昔年,亡父长沙举兵讨伐董卓,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

    袁术虽然不是睿智之人,但经过十数载的历练却也不难从一个人的话中看出这个人的真实想法。

    听完孙策的哭诉,他愈发觉得其人有过人之处,但要他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孙策,他又心有不甘。

    于是神思一转,甩出一份托词:“月前我已上表令舅为丹阳太守,令兄伯阳为丹阳都尉,彼处是精兵之地,伯符可自往招募士卒。”

    孙策一听,顿时心中一苦,但不敢露出异常,强装欢笑退回席间。

    为了不引起袁术的警觉,更是破天荒的与袁术麾下军佐李丰、乐就、梁纲等人议论起了将军桥蕤膝下两个美貌的女儿。

    见人群中的一帮三十岁的老将露出男人都懂的表情称赞桥蕤的两个女儿,孙策弱弱的插了一句话:“如今不过舞勺之年已有沉鱼落雁之貌,若再长三四岁,岂不是倾国倾城?”

    众人齐翻白眼。

    人家本来就是倾国倾城,好不好?

    ……

    虽然最终孙策没能从袁术手上讨回一兵一卒,但是日子还得继续。

    霉运过去,自是好运当头。

    就在孙策为渡江依附吴景招募丹阳兵做准备时,忽有豪杰来投。

    二人均是汝南人,一名吕范,字子衡;一名邓当,字子任。

    吕范曾为县吏,因为汝南黄巾肆虐的缘故,避难寿春,在一次九江士人的宴会上,二人如同戏文中传唱的那样——一见如故,吕范当场便将百余名门客交给了孙策。

    至于邓当,则是吕范一同避难寿春的乡党,也是一方豪杰。

    经吕范引荐,加上孙策一番礼贤下士,邓当也正式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