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纸谈
繁体版

第199章 志行

    当一个人为着生计在奔走他乡,即使可能会落得要被现实所击碎,甚至可能会粉身碎骨,没有多少可以拿来纪念的东西时。且还要尝试着去适从一种新的变化,对事物存有感知力。着实是要弄出什么动静来,那样的激烈,好在维持着。我大抵不知道它会到那个时段,要发出怎样的声响。这是我不可能预料过的,也是我的缺陷所在。

    但好在我的所思是比较全面化的,那样保持着理性,实属不易。

    早在一个影视里面有人谈过对梦想的执念,一种道明的说辞,被我所受用。其原句道:“在山村的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还不是,只要我们心中有一颗树的种子,即使是被踩进泥里,也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让世人看见。”是的,不同的环境下,人的发展可能性是受碍的,但其趋势不是断然的,是能够随着环境所适从,甚至造出一个独属的发展环境的。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存在形式,人要沉稳,而做到沉稳谈何容易,因而要懂得去对事物怀着一颗求索的心态,为之而不断付出,即使结果可能不尽人意,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的,是不断增长见识的阶段,而非是走个过场,秀过那粗陋的学识后,没有多少践行活动。这更是不可采取的行径,因此我们在感性发展中怀着实践的本心,对事物要不断去尝试,勇于尝试,善于尝试。可能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人的悟性得到进展,将最为纯粹而充满执着力的品性得到更深刻的发展。

    有人说意识的东西是值得被质疑的,因此我们在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变得要适从某个事物,并且有着感性认识的阶段,再而将之付诸实践。这才是最为合理的存在形态。事物有时对阶段认识是浅露的,不假思索的,但好在人的发觉,对自我问题的深思熟虑,将之可能发生出分歧的点破灭。这便是人间的理,一种事理,进而才可能是展现人生的光彩。轨迹不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顺与逆,而是多种形态共存的。

    意识的事物既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的,是靠得住的,才会受人待用。我们还可能为着那纯真的情意而变得对世界如此的懵懂,即使是年龄已经不在于青年时期的热血了,但还不禁间去将事物随性化,让之为内心适从感的存在形式。

    志便在人的意识当中,而行是在现实中不断得到尝试与践行。那些不懂践行的人群,总以说说主义的存在者,不过是在寻求一种对事物最为不靠谱的选择。我们应该更为注重对行的认识,而非成为空想主义者的信徒,着实能够作为什么,要有着对事物不断的践行力,在意识的指引下去践行是最为致胜的抉择,但视乎人群如此选择的微乎其微,因而我们在认识的过程里,要有自我的感召力,倾听他人的言谈,更察其举止,行动才是能够见识人的行动力的最好标准。

    志为心生,行之有果,志在思,行在为。那所谓的试想派不过是对事物选择时的犹豫,且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这是我们不可采取的行径,要具备“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质,行中悟思,思中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