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尺量人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不拘一格

    “哀家定了也就定了”皇后看了看旁边,龙椅空荡荡的,没有皇帝的身影。

    皇后努力的挺了挺身子。她知道,现在朝堂上的大臣们所有的关注都在自己这边。

    第一次独自临朝。

    皇后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但没想到会以今天这样一种方式出现。

    皇后看看眼下的太和殿。

    地陷顶漏,柱倾廊塌,一片衰败狼藉。

    “这天地不足,人能补之”皇后治国,延揽人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比起恩科,这些顽石颓木,坏了就坏了,烂了也就烂了”

    皇后全然不计较太和殿内那些耗尽心力,无比巧致,石木雕件,这些都是皇家专供,不惜民力,靡费国帑,大费周章采集运输而来的。

    许多的宝贝还都是从帝国周边国家,专门采购定制而来。

    真真是穷极奢华。

    非如此不能彰显皇家的尊贵。

    这些东西在皇后眼里,不过是土石瓦块,弃之不惜。

    “冷月夜,更露长、鹰飞草黄,

    银瓶碎,金瓯玦,女儿补阙、麟凤夺….”

    皇后在心中默默的念这自己今天早上才做的这首《卷帘风》。

    以诗言志。在皇后的宏图大业里面,人才只有人才才是最珍贵的。

    “恩科一事,牵连多方,这才刚议,已经搅动的朝堂天翻地覆,越发显出恩科的分量”

    这才开了个头,就已经沸反盈天了。

    “这件事情无论如何要今天议定。不能再拖哪怕一天了。”

    皇后不想让恩科再生变故。

    国子监御酒这个时候,踏过地上狼藉的金砖,来的大殿的中央。

    “孔爱卿,您有什么想说的。”

    “恩科取士的范围,能不能再扩大一下?”

    “这科举考试历来都有定例,我朝士子都是有机会的,但凡识文认字的,只要愿意,想考的都可以来考呀”

    “臣下想不出来还要什么药扩充的余地”下面的朝臣议论到。

    皇后没有做声,听着堂下的朝臣议论。

    沉默在皇后看来是一种,威严,对朝臣来说是一种压迫。

    高深莫测的帝王心术,皇后是深谙此道。

    “诸位大臣,刚才那个刺客,大家都看到了”

    “废话,这太和殿都快拆了,还看不见,那不是瞎子吗?”

    朝臣们对刚才被刘午戏弄,追逐的危险场景明显义愤填膺,大为恼火。

    竟然有人重新提前,搁在谁都会火帽上头。

    争执中,言语多了些火药味。

    “孔御酒,你这到底想说什么,快点说出来”这破败的朝堂,朝臣们明显不习惯,想早早退朝好回家。

    “既然大家都看到太和殿都要拆了,难道还不知道我要说的意思吗?”孔御酒上下指了指说到。

    “您这上指天下指地,比划半天,是不是打哑谜”

    “我说的意思,事关恩科,意义重大,非比喻不能让大家想通”孔御酒可能对朝臣的智商存在误解。

    “孔御酒,你大可不必如此绕来绕去,你是不是想说这大殿取材,来自四方把”下面的朝臣渐渐和孔御酒对上弦了。

    孔御酒,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工部侍郎急的快跳脚了。差点就指着孔御酒鼻子骂了。

    “这栏杆的碧玉是千岛国,选材,长途运输过来的,乃千年寒玉,用了大殿夏天酷暑全消,天下难得的好料”工部侍郎摇头晃脑的说到。

    “这顶上的椽儿,可都是我再北匈国,千年雪上亲自选的寒铁木,先用雪橇运出雪山,后用琪国的鲸传,通过海路,再转运河,才运到的,你看这哪里还能找到这么好的料”。刑部的侍郎对这大殿木材是若数家珍,侃侃而谈。

    “这大殿里的铁器用的铁,你知道怎么来的吗,是从乌子国来的,乌子国知道吗,离京城用御马监最快的马也要走三个月才能到,哪里出产的铁,坚韧柔软,刚柔并济,并有神秘的花纹,这大家都看的见,绝对不是国内的货”,看来这位大臣负责铁器的置办的。

    “要说在西北,要运这些铁器回来,可容易了”工部侍郎说到。

    “是呀,都是怎么把这些铁运国西北那些千年积雪的高山,还有那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呢”有人问工部侍郎。

    “琪家一直以来经营帝国的盐铁生意,这运输一职,这次发挥了大用了”

    “那是,盐铁生意,琪家做的最为起色”户部尚书说到。

    “琪家,在流通上,经营多年,船只车队,驮马那是多的数不胜数”

    “还有这大殿里面平日里用的灯油,各位阁老,知道是哪里来的吗?”

    “这都是千岛国运来的东海鲸鱼的油,点了不光亮而起没有油烟,而起风吹不灭,真真是个神物呀”

    “平常百姓有几个见过的,见过也用不起呀。”

    对于周边各个国家的物产,工部的侍郎很是给朝臣们宣讲了一番。

    皇后端坐大殿,静静的听着朝议。

    “孔御酒,这些爱卿都听进去了吗”皇后对站在殿中央的孔御酒说到。

    “臣都听到了,这大殿用的可都是绝世难得的好材料”孔御酒说到。

    “你就想给哀家说这个”皇后说到。

    “就说这个”大臣们不解的说。

    “皇后,这大殿取材尚不拘泥于国内,这人才能否放宽尺度,给海外士子敞开大门,和国内士子同科而试,择优而用呢”

    皇后说到“孔御酒,这个主意哀家还想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皇后,这孔御酒这个提议,我不同意”工部侍郎说到。

    “这些国外的东西,都是死物,怎么能和人比呢?”

    “货物交易乃是各取所需,互通有无,这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我们中原帝国可不缺呀?”

    刑部侍郎显然对孔御酒的提议很是不屑。

    “周边各国,虽然物产各有所长,乃天生地长,可这士子可是学出来的,化外之地,又有几个熟悉中原文化的”

    “这个各位就有点自以为是了,鸿胪寺我去过多次,欧阳远治下,各国使节,却又不少常驻中原的人士,对中原文化学有所得的还不少呢?”

    孔御酒说到。

    “又是欧阳远”皇后心里道。

    “这都是特例,各国国家和中原路途遥远,有不少常驻中原,朝夕相处,彼此熏染,却又所成,但大可不必因此破例,扩大取士范围”

    户部侍郎说到。

    “太子恩科,乃是为国选才,若有遗贤,我于心不忍”皇后听了朝臣的议论后说到。

    “大家平日里不是都劝皇帝要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吗,怎么今天就变卦了”皇后的话说的朝臣哑口无言。

    想到自己在皇帝问龙珠时的胡说八道,荒腔走板,这要在说下去,皇后提起来,自己怎么解释还没想好呢。

    皇后看大家都不说话了。

    “那哀家就定了”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