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四方
繁体版

第一百九十一章 我高看你了

    随着宣旨的声音不断往外传送,终于传到了外边等候的使臣。王宫大内是不能随意行走的,所以使臣不能自己进来,只能由小黄门引进来。当他进来的时候,大殿之内很多大臣和将军都忍不住惊呼起来。因为来的这个人并不是别人,恰恰是之前曾经数次担当攻城先锋的郑基。

    郑基此时身上没有带武器,可是他穿着军衣还穿着铠甲,依然显得威风凛凛。他朝着左右一看,然后径直朝着君襄公看过去。

    君襄公被他看得有些发毛,大黄门跟随君襄公多年。不用君襄公说话,甚至都不需要眼神提示。只是看到君襄公的坐姿稍微有些倾倒,就立刻朝着郑基大喊一声:“大胆,大殿之上岂容你一个外邦使臣撒野。你可知道直视国君,乃是大不敬之罪?”

    郑基是在战场上厮杀过的勇士,岂会被大黄门给吓到。他只是哈哈大笑起来:“我是一个粗野之人,不懂你们君子国的这些繁文缛节。如果有所冒犯,我想以君襄公的仁义之风,是不会对我这种小人物有所计较的。对吗?”

    大黄门被郑基给问住了,因为他这话既像是在问君襄公,又像是在对大黄门进行反问。大黄门如果贸然答应对方的问话,反而可能会冒犯到君襄公。

    好在君襄公当了这么多年的国君,在各种场合跟官场上的老油条打了太多的交道。可能起初是一个菜鸟,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早就变成了一个老油条。他觉察到大黄门的窘迫,正好刚才大黄门帮他解围,让他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所以这会他不再慌乱,而是大力凛然的说道:“外邦使臣,先报上名来。”

    君襄公的问话,郑基不能不答。他可以对其余人满不在乎,但是君襄公是诸侯国当中爵位最高的公爵。如果对他不敬,就是对大夏朝所有的贵人不敬。那是要犯大忌讳的,一旦犯了这种忌讳,就会在整个中州寸步难行。

    当初淮恒侯兵围大夏朝,甚至敢直接跟夏王问四方鼎的轻重。可是他依然得跟在城头上的夏王行臣子之礼,只要他还没有建立新的皇朝,就不能乱了这个礼数。

    下面的普通人乃至贱民,在私下里可能会毫无顾忌的调侃夏王吃在宫里吃粥还是吃饼。但是如果有点身份的人,在正式场合,犯了大不敬的忌讳。就是再有本事,也会被人所鄙视。一旦让整个贵人圈子所鄙视,那他就再也没有出头的机会了。就像现在郑基一旦对君襄公表现出不敬的意思,回到淮国,也会受到淮国贵人的鄙视。甚至连淮恒侯都会对他失望,从而再也不给他加官进爵。

    因为淮恒侯自己也是贵人的一员,他在中州四处挑起战乱,为的就是自己能够成为贵人当中最为尊贵的一员,而不是自己打破贵人当中的规矩。规矩就是规矩,不是一般人能打破的。即使淮恒侯势力最强的时候,也不敢这么做。否则他就站在了规矩的对立面,就会被规矩所清除。

    “末将郑基参见君襄公,末将是选锋军都统,特来替淮国出使贵国。”

    “你只是一个小小的都统,所统领的不过只有一千人。在场的都是三品以上大员,淮国竟然让你这样一个小小的都统来当使臣,淮国是真的没人了啊。”

    郑基认不得何福康,不知道这个老家伙是君子国的丞相。不过他看到何福康一大把年纪,又站在文臣之首,猜也能猜到对方的地位很高。他马上回应道:“淮恒侯是中州霸主,整个中州甚至远在极西之地的永夜大陆,都有金发碧眼的异种人前来投奔。如果说人才储备之广,就是整个天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跟淮国所比。

    只是出使别国,派出什么人物,也得看这个国家值得派出什么人。虽然在下只是一个都统,不过出使君子国还是足够了。这还是淮恒侯为人向来客气,如果是让微臣来做选择,可能只会派出一个都尉。”

    “岂有此理,你欺人太甚。”

    何福康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一下子被对方给气的差点要吐血。好在周围相熟的大臣,连忙又是拍背又是按摩的,才让他缓过这口气来。

    君襄公看到何福康在言辞上交锋起来都不是郑基的对手,意识到对方不单单是一个武将,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之辈。所以少了轻视之心,不再放任群臣去围攻他。要不然如果整个君子国的君臣都说不过淮军一个都统的名声传出去,那样对君子国声望的打击,可以说比打了十次败仗还要大。

    毕竟君子国一直以来最大的名气就是文风鼎盛,而不是以武力而闻名。如果在辩论上输给一贯只有霸道之名的淮国,那真的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君襄公看到下面还有跃跃欲试的文臣,连忙赶在他们之前跟郑基问道:“此次淮恒侯派你来,所为何事?”

    “此次两国交兵,起因本就是因为君子国背盟。如今大战了好几日,两国军民互有伤亡。淮恒侯有好生之德,不能无辜百姓继续丧命。所以特意让我来谈判,只要你们满足我们的条件,我们还是可以退兵的。”

    听到这厚颜无知之语,即使一贯脾气很好的君襄公都忍不住讥讽道:“真是可笑,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如此可笑的言谈了。淮恒侯是什么人,他可是中州霸主。这个霸主之位,确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的承认。可是这个霸主之位,是怎么得来的,无非就是仗势欺人。他什么时候这样悲天悯人过,无非就是觉得自己这一次吃了败仗,所以才想找个借口逃走罢了。”

    君襄公的话,可谓是字字诛心。在大殿上的人虽然多,可是也就他可以说这话。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的爵位太低,不适合说这种话罢了。不过不适合说,不代表不能听。听了以后,自然会有所表示。所以整个大殿内所有人都在大笑,让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当然尴尬也是相对的,主要也就是淮恒侯的使臣郑基会尴尬罢了。不过郑基很会掩饰自己,所以他半点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尴尬。只是在那里笑一笑,然后就接着说道:“这一次我们淮国确实是吃了败仗,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也没有什么好羞耻。重要的是知耻而后勇,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出自己的英勇。现在君子国见好就收,是对军民而言最好的做法。否则一旦将淮恒侯逼急了,发动举国之兵,你又拿什么来抵挡百万大军?”

    淮恒侯到底是中州霸主,虽然暂时失败,可是谁也无法无视他的强大。一旦淮国发动举国之兵,恐怕整个中州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会感到害怕。君襄公左右看看,然后给姬行使了一个眼色。

    姬行上前出列,然后跟郑基喊道:“无知小儿,却在这里大言不惭的议论国事。你只是一个小小的都统,哪里晓得现在淮恒侯的困境。

    他自上任以来,一直在穷兵黩武,扩展淮国的国土。可是他他精力都放在打别人的主意上,自己治下的军民生活水平远远不如他国。以前借助从他国掠夺来的财富,还能勉强维持国内的局势。但是近来随着淮恒侯北征东胡的失败,越来越多的诸侯对他离心离德。以前淮恒侯以战养战,通过掠夺他国来维持自己庞大军队的策略可以说已经破产了。

    现在的淮国虽然还有很多常备军队,可是军队的调拨是需要钱粮的。没有其他诸侯国输血,淮恒侯只不过能够勉强维持他们驻扎在本国的开销。这一次他奇袭我国,虽然为了保证奇袭的突然性,所以才只动用两万骑兵。可是他真的是只为了保证速度和保密吗?我看十成的原因里面,恐怕只有三成是这个,剩下的七成倒是因为他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远征军。”

    郑基听闻此语,没有沉默,而是立刻反驳起来:“你说的没错,淮国北征东胡是失败了。可是之所以会失败,正是因为君子国背盟所致。这是非战之罪,并不是淮国打不过东胡。

    这一次南征君子国,正是为了惩罚贵国的背盟之罪。这是符合大义的正义之战,全天下的诸侯谁也说不出不是来。所以这一次不会有别的国家来帮贵国,单凭贵国的实力,只凭现有的兵力,已经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姬行刚才已经有些略微占据上风,此刻更是据理力争:“笑话,太可笑了。什么叫做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就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就拿君子城来说,当日选锋军四千人攻城,基本上全军覆没。我君子国的乞活军只有三千人,却几乎毫发无损。单凭这战损之比,你还敢说立于不败之地?”

    “确实乞活军战力非凡,我是当日带队攻城的主将。如果不是因为我有伤在身,不能上前带头攻城,此刻说不定也成了竹枪下的亡魂。那一场大战,你们的乞活军确实打得够好。即使我不想承认,也得实话实说。即使让我现在重新大带领四千人攻城,依然无法打破乞活军的防守。他们结成方阵之后,几乎就是无敌的。普通的步兵,根本就无法冲破方阵。如果用骑兵倒是有冲开阵型的可能,但是对骑兵的损耗也会极大,可以说根本就得不偿失。”

    虽然乞活军是姜铁心的,可是姬行是大将军,也就是整个君子国军队名义上的最高同属。别人夸赞君子国的军队,也会让他感到与有荣焉。他笑着反讽:“既然你已经知晓其中的厉害,又为什么不认清现实?”

    “正是因为认清现实,所以我才说淮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我知道乞活军的厉害,也看到了乞活军的缺陷。如今乞活军只能背城而战,一旦离开城池的护佑,他就能够轻易的被打败。

    因为乞活军成军太过于仓促,所以不但兵种太过于单一,而且已经练成的阵法也有限。只要离城超过二里地,就无法得到城头上弓箭的支援。然后我再用骑兵去遮断他们回城的路,他们就会被我军层层围住。这时候他们的阵法再厉害,也会被我们所困死。因为乞活军只是善于防守,并不善于进攻。”

    姬行被郑基所说的话给震慑住了,因为的确有这种可能。所以他想了想,没有再接话,而是转而看向姜铁心。实际上此刻大殿上的大多数人都看向姜铁心,他只好一摊手:“你是想套路我的练兵之法呢,还是想套路我的进攻的阵法,还是想套路我应对骑兵的诀窍。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这几样东西,你从我这里都别想得到。

    我又不傻,不会把自己吃饭的本事这么轻易的说出来。你如果想要知道这些秘密,要么就从淮国转投君子国。然后日日夜夜的侍奉我,哪天我高兴了,就会收你为徒。到时候行过拜师大礼,我自然可以传授你兵法。可是在此之前,你别想知道我的秘密。”

    “如果你不说,我就当你的乞活军没有办法了。其实我很佩服你这人,觉得你是一个难得的英雄。奈何你的本事,只有这么多,我高看你了。”

    这话不仅仅是在侮辱姜铁心,实际上是在侮辱所有在场的人君子国君臣。可是连君襄公的脸色有变得有些难看,姜铁心却依然笑眯眯的看着郑基,就像在看一个傻瓜。

    郑基可以应对各种言语上的反驳,可是面对别人的傻笑,他还真的没什么好办法来应对。如果破口大骂,会有失风度,丢的是淮国的面子。可是如果反笑回去,又会显得自己很可笑。所以他干脆当做什么也没看到,然后转而面对君襄公说道:“君襄公,你觉得微臣刚才所言,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