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太子和治国
十三岁可以说是人最重要的一个年龄段,冯智彧在前世的时候忘记从哪里听过一种说法,就是说人到底是学好还是学坏主要是看这个年龄段的想法和遭遇。
对于这种说法冯智彧觉得没什么,在他看来不管是学好还是学坏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有人长时间的教导或者潜移默化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其实冯智彧倒不这么觉得,除非是那种环境本身就不好的,比如那种父母都是不咋地的那种家庭,或者是那种身边都是狐朋狗友的那种。
冯智彧还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那会儿正是全国的网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遍地都是网吧,因为父母和老师都不止一次的说过不许去,所以冯智彧在中学之前都没有去过。
他第一次去还是在小学暑假,他到现在还记得那种忐忑的心情。
不只是第一次,前几次都是这样的,这种情绪一直随着他习惯了之后才慢慢消失。
冯智彧觉得,一个正常人学坏可能就是这种感受吧。
李承乾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所以冯智彧倒是不担心他学坏,就算是他学坏了只要发现的早还是可以纠正的。
但相比之下,有些东西是作为太子的他必须要学习的,不然的话他只能成为被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傀儡。
至于冯智彧?别闹了。
这个时代不仅讲究权势,还讲究资历。
虽然冯智彧现在已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之所以他的话能够这么有用都是因为李世民在后面给他撑着,如果不是李世民足够信任他的话他也得熬资历。
按照正常的规律来说,李承乾继位之后声望和权利最高的都应当属长孙无忌那一批老臣,冯智彧只有把他们全都熬走之后才能做到长孙无忌如今的这种地步。
这是难免的。
除非这途中发生什么意外,意外到让李世民能够委任他足够重的权利,而且他还得做出一番比较轰动的事业来。
跨越年龄承认才能,这种事情常有,但那只是思想上的承认,并非是实际行动上的。
因为是刚得知自己要去战场见识一下,李承乾显然是有点儿难以消化这个消息,吃过晚饭之后就回船舱休息去了。
冯智彧倒是不在意,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往南边走了,这次出来他颇有点儿故地重游的那种感觉,要知道当年他就是带着四十万石的粮食,顺着这条路去的长安。
在这个时代,水运是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哪怕是逆流也是一样,更何况冯智彧此行还是顺流。
在第三天的时候,冯智彧一行人就已经到达了余杭。
就这还是因为他去了自己的食邑地江阳县看了一下,不然的话在第二天的傍晚就能到达余杭了。
去余杭简单的查看了一下茶园后冯智彧也没有多停留,直接就开始朝着高州进发了。
不过这次他走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路。
自从知道了硝石融水降温这一点后,这两年高州的海鲜和水果这两大类容易腐坏的货物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高州也因此和长安的来往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方面还是有点问题。
从余杭到长安很简单,有大运河和黄河组成的水运系统,但从高州到余杭就有点麻烦了。
之前冯智彧都是从高州向北直接通过陆运的方式先到达彭蠡湖,然后从彭蠡湖进入长江,再转入大运河的水运系统。
因为彭蠡湖已经算是长江下游了,所以航运是没问题的,但从高州到彭蠡湖就很浪费时间了。
后来冯盎拍板,让人开始走海运。
也就是从高州南边的南巴出发,顺着沿海一直去到长江的入海口,然后再转大运河。
虽然水运和海运只差了一个字,而且因为是在近海航行,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差别大了去了。
真要说起来,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近海航行要比远洋更危险一些,不过这也只是某些方面。
远洋航行的主要威胁是补给和风暴,而近海航行的主要威胁是暗流和礁石。
这个时代的船都不怎么大,而且全都是木头的,近海的海况要更加复杂,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反而是比较危险的。
不过在冯盎的决心下,他派出去的人还是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比较安全的航线,这也算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小序幕了。
这次冯智彧回高州走的就是这条路。
“这在大海上航行和在江河里航行还真不一样呢。”李丽婉的语气多少有些不太好,脸色也比较苍白。
她有一点点晕船的症状,在江河里航行还没什么,但海上的风浪比较大导致水面的波澜更大,颠簸性自然也更高一些了。
这让她感觉有些难受。
“的确,不过这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揽过自己的妻子,冯智彧给她顺着气。
“海运与河运是不同的,这个世界很大,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而相比之下这海运就是一个打开未知世界的方式了,有这个探索是一件好事。”
说到这里,冯智彧想起了明朝的郑和,那个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
他也很想让人去做这件事,但凭着现在的大唐还没那个本事,现在大唐的底子太薄了。
明朝那可是经过了朱元璋这一代之后在朱棣的永乐一朝才开始下西洋的,而下西洋的初期耗费是很大的,只有在威信什么的都建立起来之后才有贸易的收入。
同时还要对那些小国赏赐,这也是一项不菲的支出。
当初的朱棣之所以能够支持征和下西洋是因为大明经过了朱元璋时期的修整,再加上太子朱高炽也是个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如果没有朱高炽,别说下西洋了,怕是就连五次北征草原这事儿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这还真不是瞎吹比的,朱高炽当了多少年的太子?又监了多少年的国?说是个大明的常务副皇帝都不为过了。
冯智彧还记得之前看过的一部明朝剧,里面有个情节是朱棣要去见建文帝,拿朱瞻基当担保,朱高炽为此跟朱棣杠起来了,甚至还说出了造反的话。
当时朱棣的神色就有些不对了,要说汉王朱高煦那种的造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朱高炽不一样。
监国多年,文官多少都是有交情的,就算交情不深也会有一部分人卖面子。
如果说朱高煦谋反是扯淡,那朱高炽谋反就极有可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