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承元
繁体版

第三章 山中老妪

    今后何去何从对于易修诚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前往恒山书院或许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易修诚自小修行的便是儒家法门,融入进去不是太难,况且有老书生的帮扶生活上也不是问题。

    只是一想到易家,凭借易修诚的实力,即使修行百年也不会是八位仙人的对手。难不成就此放弃仇恨,隐姓埋名?理智上讲这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选择,换做任何人仔细分析过后,在寻找易啸林无果的情况下都会作此选择。也许经年之后,再回想往事会默默流泪,接着颂上一首想家的诗词,待得年老体衰卧病在床拉住子孙的手说:“家在龙城,根在龙城。”

    不甘心啊,不甘心又能怎样?易啸林这种修行奇才武林中千年都未见一个,即使是流传出的有关七圣人的只言片语都没有说未成圣前的圣人如此神勇。

    江湖之中的传闻易修诚也听老书生讲过,只是他和老书生都知道所谓神光只是家族后山偶尔泛光的石壁,沐浴其中对修行也没有太多的帮助,更别提成圣。每当石壁泛光不是没有异想天开的易家族人前往寻找机遇,只是百年下来连一名得到好处的都没有,要是神光有效易啸林早就成圣了,还会等着?

    自家人怎么想外人不会理睬,世人只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或者说符合自己心意的信息。况且,就连仙人都上赶着来了八位之多,你这说没用不是哄骗傻小子呢?

    对于是否前往恒山书院,易修诚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希望去完镇妖城再做决定。老书生也没有过多去说什么,算是默认了易修诚的想法。

    大路越往西,天气越为舒服。只是在又赶了半个月余路后,虽然未曾入夏,易修诚依旧晒得皮肤黝黑,脚上的草鞋都磨破了数双。好处也不是没有,长久的修行锻炼不仅使得整个人的肌肉极为紧实,而且也将君子万里行的步伐入了门,速度较之龙城的时候要快上不少。

    一日天色渐晚,已经行走了数十里路的二人依旧未遇见一个有人烟之地。深处大山中,树木遮天蔽日,行走在林荫小道之上虽然不用担心阳光的暴晒,却实阴森森的让人全身不寒而栗。走了半天还没遇见人烟,不得已只好寻了一处僻静之地露宿其中,待得天明再为赶路。

    老书生倒是不以为然,虽然他自称自己是恒山书院的三君子之一,只修儒学不修行,善于跑路对于打架一窍不通,但是在这荒郊野外没有任何的不适。对老书生说他不会修行的话易修诚是信也不信,老书生外表看起来岁数不小,一个月的路程行走下来却是没有一点的不适应,易修诚晒得皮肤黝黑,老书生却是始终表里如一,离开龙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再说前边还说自己的修行法门不适合教导自己,现在却说自己不会修行?骗小孩呢?

    虽然很想离开这么个地方,但是想想自己疲倦的身躯,这么在野外露宿也不是第一次了,易修诚不得已只好妥协。挣扎的出去寻了点柴火点了个火堆,将随身携带的干粮放在火堆上慢慢将其烤软。一个月的时间下来,即使是曾经的豪门少爷,现在干起这个也显得极为熟练。

    处在野外夜里必须有人值守,老规矩易修诚前夜,等到后半夜老书生自然会睡醒替代。

    吃饱喝足坐在火堆前无事可做很容易犯困,老书生借此规定前半夜里要捧着路上买来的儒家明典默诵来锻养胸府中的浩然气。七八岁虽然不是可以正式修行的年纪,但却是温养浩然气的好时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用理解,只需牢记,待得九岁正式修行时方可纳气藏神,修行一日千里。

    任何修行都是苦差事,除了过人的机遇,想要前进只有一点一点的积累。相对佛门需要悟性,道门需要灵性,儒门更为看中的是品性。诵读圣人明典,修身养性方可与那天地大道遥相呼应,于万种气机中牵引浩然气于己身,这个过程对身体也是一种锻炼。

    怎么去牵引浩然气这个易修诚自小便会,也是每个儒门势力各自的不传之秘。

    夜色渐深,老书生已经习地而眠,易修诚捧着书本盘坐于火堆前借着光亮一字一句的诵读着。虽说年纪尚小不可能将世间所有的文字认全,但是手上的这一本《圣人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已将文字牢记于心。

    换做以往的易修诚可没这个耐性,只是如今易家一夜之间消亡,易修诚被迫一夜成长,如今的少年相较月余前简直就是变了个性子。老书生老说读的多了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这本明典虽不能说倒背如流却也记了个七七八八,但是依旧不解其意。虽然说修行的时候只需要大概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好,但也不能看也看不懂。

    难不成易家的人真的都不是学习儒学的料?想那好不容易出现的三个进士估计也是走了狗屎运碰巧开窍了。正当易修诚暗自苦恼的时候躺在一边的老书生却不知什么时候睁开了眼睛站起立在易修诚身后,一双眸子静静的注视着前方一片漆黑之处。

    大山里边白日也见不到多少光亮,午夜时分更别提看清四周,整个山中也就只有火光亮处才有一点点光芒。

    “先生?”察觉了老书生站在自己的身后,易修诚疑惑的开口低声询问了一声。

    老书生摆摆手示意对方不要做声,自己则继续注视着前方,过了少许开口朗声喝道:“儒门恒山书院君子文贞公仙尊架下,不知道友自何处云游至此?”

    没有声响,依旧是一片寂静,万籁无声。

    这是先生在自报家门?易修诚暗自疑惑,但是略显诡异的气氛让其不敢出声打扰,走路也走了一个月多,这是老书生第一次如此谨慎,想来局势也不慎明朗。

    “莫非吾等儒生不入道友之耳?”见没有回应,老书生仍然不敢放松依旧继续朗声喝问。

    这次有了动静,只是不是回答,而是一阵咳嗽声在眼前火光照射不到的黑暗中传来,听着动静好像是个肺痨,用力之大让人隐隐担心其将肺腑咳出。好不容易咳嗽停止,接着就是一股刺鼻的臭气传来呛的易修诚赶紧掩住了口鼻,再瞧老书生竟然不为所动。

    “先生言重了,”一道似是老妪的声音自黑暗之中传来:“尔家书院虽说不是圣人门下,但也是仙人坐守之地,老身岂敢不敬?天下修士,无论精魅魍魉妖邪鬼怪哪个敢不尊儒教圣训?只是今时老身路过此地闻得圣人之言特来讨个儒封,也不知君子先生可否满足老身的愿望。”

    儒封?易修诚满脑疑惑:这是什么?只听说过官府的敕封,道家的敕令。具体什么作用不知道,但是能做到的不是朝堂之上的大官就是德高望重的真人,什么时候儒家也有类似的手段了?现在这些疑惑也不适合向老书生询问,只好将疑惑暂时藏在心里。

    可能是老妪散发出来的味道太臭,也可能是说的话不中听,老书生听到儒封两个字后就冷冷一笑断然喝道:“似尔等藏头露尾之辈,终日只敢隐匿山林,哪来的胆子敢寻来讨我君子儒封?既然你也尊圣人训示,岂不知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此事断然不可,尔等速速退去!”

    我去,易修诚不由的一惊:这先生似乎与黑暗里不知道什么样的存在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