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鉴宝大亨
繁体版

第八百四十三章特别的冶铜法

    古董圈特别是西南几个省区,谈起梁州杨桐,都不得竖起拇指头,在中古时期仅凭仿秦皇‘飞灵鹤’,让当时功力最深的鉴定大师都辨出不来。

    其铜锻造法,也被圈内称为‘桐法’。

    明清交际法断了传承,后经施杨桐一点点摸索,足足十五年后终于续上了,还把方法融入铁、金等器具,成为当时川贵等地,大豪门追逐的臻品。

    所以锻造法,也叫‘施杨’。

    二位并列梁州铜匠祖师,直到如今还受香火祭祀。

    “花镜青铜壶,看着手法稚嫩拙略,好像是在仿照什么,其实是施公早前,磨练技术的产品,底层是不怎么出名的川省手法。”楚烨分析道。

    店员已然听不进,盯着铜壶直流口水。

    施杨桐初期磨砺本事的铜壶,就算手法粗糙稚嫩,其价格也远远不是五千块拿得下,翻个三倍都不为过。

    同时间,老任视线从扳指上移开,望着楚烨道:“五年了,你是第一个看出底细的。”

    嗯?

    店员愣了下,后抬头色变:“施叔叔,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认识你十多年,你一直话都没说过,这娃才刚来不到十分钟,呜呜……我,我亏了。”

    楚烨、老人都没理会,一个站着一个坐着对视。

    “您老的祖辈?”他不知道老人为什么激动中带着一丝愤怒,就试探道。

    哼!

    老人低头盯着扳指,道:“我倒是想,可惜他从不承认。”

    老人是施杨桐胞弟的后代,本也不姓施,而是为追查先人到底最后去哪儿,故意对完宣称姓施。

    楚烨猜到老人的想法,喝了口酒叹气道:“人的影树的皮,当施公名声大噪之时,就被人盯上了,非是不回家认祖归宗,而是被锁在某个地方,没日没夜的免费仿照古籍上的记载的檀沐渊虹鼎。”

    “什么?”老人抬头满脸不可思议。

    “没听错。”楚烨吐了口浊气,道:“你家祖先走上了杨桐后代的路,或者他就是为杨家人,才放弃考取功名成为铁匠的缘由。”

    檀沐渊虹鼎据说跟汉宣帝刘询有关系,或者跟其爱了一辈子的许皇后家族有关系。

    明末乱象起,有人觊觎帝位,于是在方士蛊惑下,想整个檀沐渊虹鼎,镇家族风水。

    这人就是大西王张献忠,鼎没搞出来,倒是其身边的副将看上杨家后人,硬是逼着人为妾。

    杨家后人那年十五岁,正式最动人的豆蔻年华。

    其芳心早已落在施杨桐身上,自然以死明志。

    施杨桐也是个真男人,当得知消息第一时间,从梁州到川省,结果自然是受到羞辱。

    副将的竞争对手得知,保杨家后人,但要求他学会‘桐法’锻造。

    施杨桐就跟抓到救命稻草一样。

    好在堆放也信守承诺,解救了杨家人。

    只是当施杨桐学会锻造时,大西王队伍拉起来了,那个答应帮忙人染病走了,杨家后人又被占有,结果他再次讨要说法被掳走了,逼迫炼鼎。

    “鼎还没练成,施公和心爱女人,被人双双推入铜浆水里尸骨无存。”

    楚烨一阵嗟叹,前世为找施杨桐锻铁的一把剑,挖出了三百多年前的秘密心痛不已。

    施杨桐那么短时间,修复失传的锻造法,还更上一层楼,若非奸人所害,不敢想象梁州西山,而今会有多响亮的名头。

    老人听到真相,坐在椅子上低头摸着扳指无声落泪。

    扳指是当年施杨桐送给胞弟的,来源某个土豪换取一把剑送的。

    施杨桐的胞弟,以为哥哥要回家了,还高兴好几夜,结果一等就是二十年来,临死前最后一刻,还一直跟儿孙念叨着。

    儿孙们认为是施杨桐害的,让父亲郁郁寡欢而英年早逝,所以从那之后一直惦记着,就算找到尸骨,也要挖出来鞭尸给祖先认错。

    未曾想是如此结局。

    “呜呜……我家代代误会,代代无人祭奠,三百多年来他该多伤心寂寞……”

    老人绷不住痛哭流泪,特别想到他们家,没少砸铜匠庙更愧疚不已,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楚烨见其年纪那么大,怕哭太凶一下走了,走上前伸手顺背,并告知施杨桐尸骸,与那名病死的大西王手下安葬在一起,数百年来一直有人祭拜。

    “哪儿?”老人闻言抬头双目垂泪问道。

    “很巧,就在龙王村。”楚烨说道。

    老人知道龙王村,闻言抓起扳指、花镜青铜壶起身跑向门口,几步后突然听下来,转头道:“感谢小先生指点,屋子物件任君选,他日施某必登门拜谢。”

    说完老人快步离开。

    楚烨怕老人情绪不稳出事,到时罪过就大了。

    可自己没卡不好进出,再则卡尔的手段随时招呼桑眼身上,他无法脱身,于是跟发愣的店员说道:“赶紧跟他一起,不然铜壶乱扔就亏了。”

    店员闻言立即迈腿:“施叔叔,等等我。”

    诶!

    楚烨望着门口叹气一声,收拾好情绪,在老人坐过的位置坐下。

    不说架子上,就桌上摆放的物件都不错。

    只是他没有拿的意思。

    前世匆匆忙忙,也没想过给施杨桐找到后代,而今算是弥补了,哪有收礼的道理。

    不过看看,并鉴定下具体信息,倒也是可以的。

    他拿起最小的铜杯翻看。

    物件乃是‘施杨’法锻造的,不过却非施杨桐亲手打造,毕竟年代为民国早期。

    铜杯为仿东周风格礼酒器,三足高十厘米,流口仿鸟嘴,提耳型态。

    “能给个三万价格。”他认真查看后做出判断。

    价格看着不高,但其实算是不错了,毕竟不知铜杯被谁收藏过,还有什么别的经历。

    他把铜杯放回去,拿起一串手腕佛珠查看。

    “核桃木,用浆打磨得精细,不过才十一颗,是不是少了?”他拿着佛珠串翻看。

    物件已有些年头,但表面依旧圆润色亮,表明被供奉并未携带过,或者罕有,否则浆面早被磨损出痕迹。

    然而通常手腕佛珠串,一般九、十、十二颗之类的,十一根本不可能,不符合华夏人对数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