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朱厚照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王守仁踏上升级之路

    朱厚照在张永走后,拿起了纸笔,开始默写后世的神书,虽然他现在有永乐大典这本神书了,但是谁嫌自己的外挂多呢。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还有民兵训练手册,这是军事方面的书籍,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他高中时就看过了,不过那时候全当是古文课外书籍看了,没想到现在能应用上。

    不过孙子兵法早就成书了,原本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各种抄本和注释本倒是很多,永乐大典中也可能有。

    民兵训练手册可是很重要的,它不像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战略上面的操作,手册是直接针对底层士兵的各种训练方法,这是战术和训练方法了。

    而和民兵训练手册同为神书的是赤脚医生手册,不过这本书朱厚照没看过,主要是当时他没有兴趣看这方面的书籍,但是呢他好歹也是经过新时代教育出来的学生,几本的医学常识还是很清楚的。

    只能参照自己的医学常识,写出一本简易的医学常识手册,这个之后用来培养初级的医生。

    朱厚照知道明朝还是挺缺医生的,因为中医的学徒和医生学习的时间长,尤其现在还是明朝,就算是后世,医学生基本上都是本硕连读。

    以后医生多了,百姓们就不会那么容易死亡。

    朱厚照的打算是今年先搞钱,医疗类的只能小规模在太医院施行一下,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排在医疗前面还有很多必须要弄的。

    到了晚上,朱厚照吃完晚饭,心满意足的躺在豹房。

    现在御膳房已经开始使用味精了,原来的御膳房想要提鲜要么是使用高汤,要么就是使用笋粉和蘑菇粉,或者蟹油、虾籽,当然熬制高汤可是不外传的秘方,有的御厨自己都有一手绝活。

    朱厚照漫不经心地问道:“今天都有哪部的官员跪在奉天门了?”

    刘瑾早就已经派了人调查,已经把人员写到了纸上,小心翼翼的放到桌子上说道:“皇爷,您看名单,奴婢已经查清楚了。”

    朱厚照从右至左的看了下去,礼部的官员基本上都在,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在,还有一部分都察院的人,科道言官,呵,这人可真不少。

    就是王守仁没来,有点可惜,找不到由头把他贬出京城。

    朱厚照急的有点挠头,王守仁的能力现在已经很强了,但是他没有经过龙场悟道,还没有到最强的时候,就像手握一个SS卡牌,现在就差一个任务就能升到SSS,谁能忍住啊。

    他对着刘瑾说道:“去,把之前王守仁弹劾别人的题本都拿过来,念给朕听。”

    刘瑾急忙的去寻找题本,一本本的念给朱厚照听,这些都是这几个月来王守仁弹劾周家和张家的题本,也不光是王守仁一人弹劾,许多人也都在弹劾。

    朱厚照问道:“大伴,你说这王守仁该怎么处理呢?”

    刘瑾发动了自己的察言观色技能,发现朱厚照并没有怎么生气,但他又想起了之前皇爷暗示他,要把王守仁贬出京城,其实他没有什么把握,皇爷只是暗示,没有明说,这让他有点踌躇,要是说对了还没什么,说错了的话,他就糟了。

    刘瑾知道皇爷一直在看着他,他下定了决心,干了,死就死吧。

    “皇爷,奴婢觉得……觉得可以将王守仁贬到……”

    他咬了咬牙说道:“贬到贵州龙场当一个驿丞!”

    刘瑾说完了呼出一口气,压力徒然变小了,自己说了一个算得上最远的地方,基本上还是个最小的官职,这下皇爷能满意了吧?

    朱厚照面带笑意地说道:“你这狗东西,行,朕知道了。”

    刘瑾松了一口气,皇爷骂他就证明,他的回答还过得去。

    其实朱厚照现在可以根据刘瑾说的,把王守仁贬出去,但是他考虑到现在别的官员也跟王守仁一样,弹劾张家和周家,但是只处理他一人,实在有点不合适。

    而且今天还发生了礼部“逼宫”的情况,这些人都没有处理斥责,然后只针对王守仁,万一把王守仁弄的跟黄巢似的咋办,王守仁也来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自己就凉了啊。

    祖宗,朱由检有话说!

    朱厚照思考了一个时辰,王守仁,我为了你可是煞费苦心啊。

    “大伴,最近多次上奏弹劾的有几人?”

    “回皇爷,算上王守仁有十人。”

    “拟旨!”

    “是,皇爷。”

    刘瑾赶忙抄起毛笔准备好。

    “降兵部主事王守仁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降都察院御史……”

    刘瑾匆忙的记录下来。

    朱厚照看着刘瑾停了下来,继续说道:“再拟旨,今日奉天门官员罚俸三月,以儆效尤。”

    “去吧。”

    刘瑾捧着旨意马上离开了豹房。

    朱厚照看着刘瑾的背影,默默地想着,王守仁,我等着你王者归来。

    朱厚照重新坐到了书桌后面,上面放着一些重要的题本。

    有之前弹劾英国公张懋和兵部尚书刘大夏的,这个是留中不发的,当时京营清查在即,朱厚照想着等着清查完之后再说,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还有太仆寺少卿储巏上奏御虏五事的,这个题本朱厚照反复看了几遍,觉得储巏在太仆寺有点屈才了,应该给他加加担子,于是吩咐道:“来人。”

    一名司礼监的小太监赶忙进入屋中。

    “太仆寺少卿储巏为人正直,宜迁官,命吏部铨注。”

    “是,皇爷。”

    小太监也急匆匆的出去了。

    朱厚照知道不能直接给他升官,只能让吏部去选择,而且现在哪里缺人自己也不知道,吏部本来就是管理官员升迁的,这些小事让他们去做,要不然他们领着俸禄干嘛呢,自己就等着吏部报上来去哪,然后一批红就完事了。

    现在朱厚照基本上就待在豹房处理公务,题本也都往这边来送,乾清宫那边偶尔回去待一待。

    御书房也留了不少奏章题本,不过许多重要的题本都带到了豹房。

    有一些是已经处理完的题本,像是上奏宣府和大同事宜的,说宣府和大同现在耗费那么多的粮草和银两,未尽寸功,请督促苗奎等人。

    朱厚照只能感叹,现在会打仗的太少了。

    他早就下昭让各级武官推荐人才,但现在也没推上来多少。

    现在的武官方面,大略有四:分别为世袭、行伍、武举、纳级四项,其中世袭和武举是最为主要的选将方式。

    行伍,指的就是从军的士兵们通过立功升职为将帅,纳级就比较为人所不齿了,指的是通过向国家捐款获得军职。

    世袭其实跟行伍关系很大,祖上行军打仗挣来了职位,然后父传子,一代代的传下去,现在很大一部分武官都是世袭来的,但许多是空职,只能等推荐或者兵部知道哪里有缺,然后从虚职变成实职。

    然而许多世袭的“军二代”大多是勋贵草包,实际上的军事能力是很差的,因此亟需从基层选拔优秀的将领补充将领的缺口。于是宣宗时期,官员推举将才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命令天下都司卫所每年推举一个优秀的武将苗子,送到京城安排试训,这也就是“举将材”制度,武举制度的前身,这其实并不完善。

    只要武举机制运行的跟文举一样,那么许多底层的人,就可以通过考试选择,选择的人多了,有能力的自然也多,这样还能避免有才的人受不到推荐,扩大推荐通道。

    朱厚照在一边将武举画了圈,提高优先级。

    还有内阁集体上奏,文章也是又臭又长,谈皇宫各种浪费,朱厚照想着这大明的各种冗官不提,光提皇宫的干啥,显着你们了?

    剩下的就是他来到豹房之后,有那么几个人上奏,六科给事中许天赐说今年水涝为灾,什么北虏猖獗,各种空谈,还举了各种例子,朱厚照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没一句话有用的!

    要不就是南京六科给事中戴铣上奏,说先帝敬天法祖,任贤纳谏,先帝怎么怎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皇帝你得学习你父亲,不能贪玩,朱厚照都不乐意看,你说这些有啥用吗?

    能发展经济?能发展民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